《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之道

文心雕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三十八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上德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大德无形,至真不饰;守拙归厚,方得本真。大德不彰其德,至真不露其形;舍浮华而守本真,方为处世之根。</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1. 上德不德:自然无为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揭示了真正的德行如空气般无形却不可或缺。就像太阳普照万物从不邀功,却滋养了世间生灵;大地承载众生从不在意回报,却孕育了无限生机。父母对子女的爱,若不执着于“我付出了多少”的计较,反而更显深沉;医者救人若不为名利,只出于本能的仁心,才是真正的医德。历史上,尧帝治理天下,从未标榜自己的功德,却因顺应民心让天下大治;而有些人为了“善名”刻意行善,一旦未得回报便心生怨怼,反失了善的本质。上德的“不德”,不是没有德,而是超越了形式的束缚,让德行成为自然流露的本能。</p> <p class="ql-block">2. 德衰礼生:形式化秩序的危机</p><p class="ql-block">“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义而后礼”,展现了秩序从本质到形式的退化。就像原本和睦的邻里,无需客套也能互助,当温情渐淡,才需要用“礼貌”来维持表面和谐;原本默契的团队,靠信任便能协作,当猜忌滋生,才需要用“制度”来约束行为。古代礼仪本是为了彰显敬意,当它沦为“攘臂而扔之”的强制规范,便成了虚伪的面具。官场中用繁文缛节掩盖权谋算计,人际交往中用虚礼应酬代替真心相待。礼的泛滥,恰如堤坝出现裂缝后才增设的补丁,看似稳固,实则暴露了根基的动摇。</p> <p class="ql-block">3. 去彼取此:本质与表象的抉择</p><p class="ql-block">“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强调了坚守本质的重要性。就像金子无需镀金也能闪耀,真正的才华不必靠包装来彰显。学者若专注于著作的深度而非发表的数量,才能留下传世之作;商人若重视产品质量而非广告炒作,才能赢得长久口碑。历史上,陶渊明舍弃官场的虚华,回归田园的质朴,虽清贫却成就了精神的富足;而有些帝王沉迷于表面的盛世,忽视民生疾苦,最终断送了江山。“去彼取此”不是否定一切形式,而是不让表象掩盖本质,如同买椟还珠的人,错把盒子的华丽当成了价值所在。</p> 二、现实启发 <p class="ql-block">1. 无为之德:领导力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对领导力而言,是不刻意彰显权威却能凝聚人心。优秀的管理者不必事事亲为,而是建立合理的机制让团队自主运转,就像园丁修剪枝叶而非控制生长,好的领导制定规则后便放手让下属发挥,结果往往比事必躬亲更高效。历史上,汉文帝减免赋税、不兴土木,看似“无为”,却让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文景之治”;而有些领导热衷于发号施令、刷存在感,反而束缚了团队的创造力。</p><p class="ql-block">这种智慧在生活中同样适用。家长不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长,反而能发现其独特天赋;团队带头人不执着于个人功劳,而是把舞台让给成员,反而能激发整体活力。真正的影响力,藏在“不刻意”里,如同春风化雨,无声无息却能催生万物。</p> <p class="ql-block">2. 形式主义:回归本质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礼者,忠信之薄”,提醒我们警惕形式掩盖下的空洞。职场中,过度的会议、报表可能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不如简化流程专注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中,群发的祝福、虚伪的客套,远不如一句真诚的关心动人。就像节日送礼,若沦为“不得不送”的负担,反而失去了心意的温度;学习知识,若只追求证书而非真才实学,终究是自欺欺人。</p><p class="ql-block">回归本质,需要剥离不必要的形式。作家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同样,价值不在于做了多少表面功夫,而在于留下了多少真实的印记。减少对形式的执着,才能让精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如同清理房间时扔掉多余的装饰,才能露出空间本来的宽敞。</p> <p class="ql-block">3. 厚朴思维:复杂时代的简单法则</p><p class="ql-block">“处其厚,不居其薄”,在复杂的时代里,是坚守质朴的简单法则。面对选择时,抛开外界的喧嚣,问自己内心真正需要什么,就像购物时,不被打折标签诱惑,只买真正有用的东西;择业时,不盲目追逐热门,只选能发挥自身价值的领域。商人曹德旺专注于玻璃制造,不跟风跨界,反而成为行业巨头;普通人坚守“与人为善”的简单原则,反而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赢得尊重。</p><p class="ql-block">厚朴思维不是愚笨,而是看透复杂后的通透。就像数学公式,最简洁的往往是最接近真理的,生活的智慧也藏在“少即是多”里,少些算计多些真诚,少些浮躁多些专注,少些虚荣多些本真。当我们守住质朴的底色,便不会在纷繁世事中迷失方向。</p> <p class="ql-block">上德之道,从来不是否定一切形式,而是不让形式凌驾于本质之上;不是拒绝一切作为,而是让作为源于自然本真。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德行无需炫耀,真正的价值不必包装,真正的智慧藏在“返璞归真”里。当我们舍弃浮华、坚守质朴,便离“道”更近了一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纯粹、更有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径》第三十八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⑥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 。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⑪,不居其薄⑫;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②下德不失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义之类品德。③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有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⑤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有意作为。⑥攘(rǎng)臂: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形容其貌粗鲁。⑦薄:不足、衰薄。⑧首:开始、开端。⑨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⑩华:虚华。⑪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⑫薄:指礼之衰薄。</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不刻意表现德行,因此才真正有德行;德行低下的人,执着于不失去德行的名声,因此实际上没有德行。</p><p class="ql-block">最高的德行是顺其自然,不带有任何目的;德行低下的人看似顺其自然,却带有刻意的目的。最高的仁爱有所作为,却不带有功利目的;最高的义有所作为,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最高的礼有所作为却无人响应时,就会捋起袖子强迫别人顺从。所以,失去了“道”之后才讲求“德”,失去了“德”之后才讲求“仁”,失去了“仁”之后才讲求“义”,失去了“义”之后才讲求“礼”。所谓“礼”,是忠信不足的表现,也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知先觉者,是“道”的虚华表面,也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要立身于敦厚(指道与德),不立足于浅薄(指礼);要坚守朴实(本质),不执着于虚华(表面)。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敦厚朴实。</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辩证地分析了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在道、德、仁、义、礼这一组概念中,它们的关系是包含关系,即道包含德,德包含仁,仁包含义,义包含礼。道作为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真理。一个真正觉悟了的人,其所作所为,总是遵循客观规律,从不盲从自我主观愿望、凭感情、意气用事,这样的人才是具有道德的、远见卓识的人。“上德”之人遵循客观规律,依法治国,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和“上德”相对的是“下德”,“下德”的人是没有体悟道的、只认识了现象世界表面的意识、思想、观念的人,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这样的人固执己见,不能放下自我主观意识,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他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思想意识。人们失去道则德不正,在德不正的情况下强调仁、义、礼,仁、义、礼必然向其反面转化。失去了道,人们就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思想观念沦为以自我为中心,外在的名利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名利的诱惑下,人的虚伪性、欺骗性、阴险性自然逐渐形成。人类的正确意识“上德”只能靠识道来获得,来源于表面现象的意识“下德”是主观的、片面的。一个人如果执着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就永远无法获得真理。统治者如果崇尚人治,愚化人民,人类永远无法获得自由。</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叫公父文伯的大夫。他的母亲叫敬姜,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妇女。公父文伯年轻的时候,就做了大官。别人都夸奖他,他也非常得意。有一天,公父文伯办完公事,兴冲冲地回家拜见母亲。他一进家门,就看见母亲正在摇着纺车纺麻线。那操劳不息的样子,活像穷苦百姓家的老婆婆。公父文伯“哎呀”一声走上前去,低头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做官的人家,主人还要摇车纺麻线,要是让人知道了,非笑话不可,还会怪我不孝敬、不侍奉母亲呢!”敬姜听了,停下手里的活计,抬起头来,惊讶地上下打量了一番做了大官的儿子,摇摇头说:"你连怎么做人还不懂呢!让你这样幼稚无知的人做官,鲁国就有灭亡的危险啦!”</p><p class="ql-block"> 公父文伯惊讶地问:"母亲,您为什么这样说?真有这样严重吗?”敬姜叫儿子坐在纺车对面,郑重地说:“从前,圣明的君主,安置黎民百姓,常常要选择贫瘠的地方让他们去居住,让他们在那里生息。什么道理呢?那是因为大家为了生活,就得干活;为了生活得好,就得创造;要想创造,就得用心思考,思考就会产生智慧。反过来说,安逸享乐的生活,常常会使人放荡;放荡,就会忘记了好的德行;忘了好的德行,就必然产生坏心。”公父文伯听得入了神儿,敬姜停了停,又继续说:“你可以仔细想一下,在土地肥美的地方往往有许多人不能成才,原因就是他们的安逸放荡啊!在土地贫瘠的地方倒有许多聪明善良的人,原因就是他们的能吃苦耐劳啊……"敬姜问儿子:“我希望你要天天勤勤思思地做事,要不断上进,培养好的德行,还多次提醒你千万不能毁了前辈艰苦创下的功业,你还记得吗?"公父文伯说:"记得。”敬姜又说:"那你现在为什么又认为当了官就要享乐了呢? 依你这样的态度,去做君主委任的官职,怎么能不叫我忧心忡忡呢!我生怕你会因失职而犯罪啊!"</p><p class="ql-block">公父文伯赶忙安慰母亲说:“我一定听从母亲的教诲,不贪图享乐。可这跟您纺麻线有什么关系呀?”敬姜有点不高兴地说:“我看你做了官以后,整天显出得意的样子。不知约束自己,总喜欢讲排场,把先辈艰苦创业的事都忘了。动不动就说什么‘怎么不自我享乐呢’。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你会犯罪的!我正是为你担心,才起早贪黑地纺麻线,为的是不让你忘记过去,遇事能谦让勤俭。你懂了吗?”公父文伯红着脸说:“懂了,母亲。”敬姜说:“这就好。你不要因为少年得志,就贪图眼前享乐,否则将来犯了罪,自己倒霉不说,咱们家也要遭殃了哇!”敬姜劝子的苦心,让公父文伯从心灵受到了震动,这种警钟也要在我们脑海里时时敲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时时都要有忧患意识。</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