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杨振宁教授

百金惠集团

<p class="ql-block">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巨星损落,举世皆惊!</p> <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见到杨振宁教授并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是在2011年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特聘专家联谊会。杨振宁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和善可亲,时年89岁的他充满长者的智慧和对后生的期待。1993年我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所毕业去美国读博士,98年还特意去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看望杨振宁教授,可惜他当时不在学校。杨振宁教授于1966年到1999年在该校担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石溪分校工作期间,他继续深入开展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学校理论物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石溪分校成为理论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p> <p class="ql-block">随附《杨旸谒杨振宁先生》</p><p class="ql-block"> ———2011年1月15日</p><p class="ql-block">小杨瞻大杨,</p><p class="ql-block">敬意满胸膛。</p><p class="ql-block">物理转农壤,</p><p class="ql-block">丹心为国强。</p><p class="ql-block">前贤如北斗,</p><p class="ql-block">后学志方刚。</p><p class="ql-block">他日化宏图,</p><p class="ql-block">归国担栋梁。</p> <p class="ql-block"><b>杨振宁先生 生平介绍</b></p><p class="ql-block">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他先后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对中国建设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作出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2002年,他应邀参与筹建邵逸夫奖励计划,并担任总评选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2018年,他还应邀担任“科学探索奖”的共同发起人。</p><p class="ql-block">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2009年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高等研究院。杨振宁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亲自募集资金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回到清华之后,杨振宁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p> <p class="ql-block">他以身垂范,以八十多岁高龄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亲自参与物理学人才培养工作,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为推动清华大学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5月,杨振宁将自己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杨振宁发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讲话,回忆1971年回国访问的情形,深情追忆挚友邓稼先。</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为代表的学术成就是人类科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日本学士院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名誉院士,获颁国内外20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除诺贝尔奖外,他还获得了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科学成就鲍尔奖、爱因斯坦奖章、玻戈留玻夫奖、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p><p class="ql-block">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