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头四排楼:砖石里的南洋旧梦与故园月光

曾耀聪

<p class="ql-block">屿头四排楼:砖石里的南洋旧梦与故园月光</p><p class="ql-block"> 闽南的风总携着咸涩的海雾与旧时光的醇厚,在洛阳镇屿头村的巷弄间低回。当我们的采风团脚步停在岭埔巷86号,四座并肩而立的二层洋楼便静静映入眼帘——青瓦飞檐如展,中西合璧的棋楼,石砌墙基沉淀着历史重量。这不是普通的建筑,而是一部用砖石写就的侨乡史诗,在时光的褶皱里,默诵着关于远渡重洋与落叶归根的叙事。据屿头村老宗长介绍,该楼曾经在《人民日报》报道过。</p><p class="ql-block"> 四排楼的每一块砖都浸透着南洋的汗水与故土的月光。民国年间,惠安的土地贫瘠如皱裂的手掌,杨宽生、杨石生兄弟怀揣闽南人“爱拼敢赢”的骨血,踏浪南下。在马尼拉的码头与商铺间,他们用坚韧丈量生活,终在美系汽车配件行业扎下根基。可异乡的繁华从未淹没故园的呼唤。1948年,第一批建材漂洋过海而来,乡亲们用扁担将水泥从屿光小学一担担挑进村中。十年光阴流转,二十四根石柱巍然擎起廊檐,四十二间房舍次第落成。当“三台拱秀”“洛水涵光”的剪瓷拼在阳光下闪烁时,这座面阔四十米的建筑群,已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成了游子安放乡愁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建筑会呼吸。四排楼的肌理间流淌着文化的对话:南亚风情的拱窗邂逅闽南的清水砖墙,骑楼式的长廊拥抱中式天井的含蓄。那条宽仅一米五的巷道,既是光影嬉戏的舞台,也是先人防灾智慧的见证;二楼葫芦形栏杆圈住的,不仅是村落炊烟、田畴绿意,更是一代人望穿南洋的牵挂。最动人的是那些青石浮雕上的吉祥纹样——每一道刻痕都是未说出口的祝福,每一笔勾勒都是对家族绵延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如今,四排楼依然站立成教育的活教材,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挂牌的文物点。当孩子们触摸那些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柱,听到华侨捐资办学的往事,风穿过廊道的声音便成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无声授课:关于奋斗,关于根脉,关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永恒命题。</p><p class="ql-block"> 没有金匾玉砌的张扬,四排楼只是用最质朴的方式,将乡愁凝固成可触摸的形状。它是建筑,更是桥梁——连接着南洋烟波与闽南红土,过往艰辛与未来希冀。当夕阳为青瓦镀上金边,我仿佛看见:桥这头,是古村新生的炊烟;桥那头,是游子永不熄灭的故园明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