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下,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美学和工艺吸引了无数欧洲商人的目光,曾一度作为全球文化交流和贸易交换的“名片”。<br><br>这一时期,数以万计的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成为当时的奢侈品和艺术品。尤其是青花瓷,以其精美的图案和色彩成为了西方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 吴若明教授从“互视”出发,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原始图像”“再现图像”“衍生图像”的割裂视角,突破单一维度研究跨文化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跨文化研究框架,并以此创新性理论视角将陶瓷视为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媒介,不仅关注器物本身的流通,更聚焦于图像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变异与重构,揭示了明清陶瓷作为“世界商品”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梳理明清陶瓷在欧洲的收藏史及其对欧洲瓷器烧制的技术影响和中国青花瓷的东方元素被欧洲静物画吸收后,逐渐演变为西方审美体系中的“异域符号”,反映了东西方视觉文化的双向渗透。 较清晰地解释陶瓷装饰图像的变异过程(如克拉克瓷在欧洲的本土化改造),揭示了全球化早期文化交融的复杂性——当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宫廷时,其承载的龙凤纹样既被赋予“东方神秘主义”的想象,又通过欧洲工匠的再创作,衍生出符合本土审美的“巴洛克式中国风”。 可以这么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明清陶瓷的流传不仅限于物品的交换,更深层次地影响了欧洲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陶瓷的引入使得西方艺术家在创作中吸收了东方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交融现象。 从器物之美到“中国风”——<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清陶瓷的欧洲流传与图像交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讲人:吴若明</div> 讲座简介<br><br>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数以万计的中国瓷器开始大规模销往欧洲。<br><br>陶瓷传统装饰图像不断融合新的西方元素和审美偏好,使得陶瓷成为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世界商品”,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r><br>以中国外销青花瓷为主的多种东方元素逐渐流行于欧洲静物画、风俗画等作品中,反映了海上丝路贸易背景下的中西图像交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印记。<br><br><br>主讲简介<div><br>吴若明<br><br>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专业博士、博士后,曾任德国德累斯顿国立艺术收藏馆(SKD)项目研究员、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br><br>出版英文专著“The Origins of Kraak Porcelai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出版基金),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及天津市等多项课题,发表中英论文数十篇。</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P9R6RdddJX8WY_wzfohI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云端超市•第1294期┃从器物之美到“中国风”——明清陶瓷的欧洲流传与图像交融 主讲人:吴若明</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