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寮第一天~援老抗美回忆之二

老兵

<p class="ql-block">前言:我为了纪念当年部队出国抗美援老54周年,于10月16日发了《从昆明进军老挝》一文。未曾想2天来已有近6千位战友和美友阅读、点赞。不少读者在评论区留言鼓励,并希望了解年轻战士们到老挝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于是,这2天又对《战旗飘扬在老挝》的第二篇小文,配图制成美篇,与朋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以下为正文)</p> <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回国前夕,无领章帽徽,背景中的简易油毡房,就是我们自建的营房。</p><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是绍兴兵骆和林战友,已于近年不幸病故。)</p> <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15日傍晚,工程兵141团三营十连和十一连,作为全团〝抗美援老”的先遣队,经过六天风尘扑扑、翻山越嶺的连续行军,车队终于从昆明西郊抵达西双版纳边埵勐腊县。各班分散在当地民众的吊脚楼中住宿一晚,16日早上,车队又从勐腊县城直奔老挝王国,上午十点多钟就到达了位于中老边境中方境内的磨憨兵站。大家稍事休息,早早吃了午饭,就再次上车来到国境线边。当年的中老边境尚无“磨憨口岸” ,也没有隔离铁丝网,仅仅在国界线的公路边,有个简易的中方边防哨所和几位武装执勤军人。也许他们已得到通知,只对我们第一辆军车作了简短交谈沟通后,整个车队就全部放行了。而在边境线老方这一侧,连哨所和哨兵都没有,更不要说出入境检查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昆明军区汽车23团,派解放牌卡车和老驾驶员,送我们出国。)</p> <p class="ql-block">(位于勐腊县尚勇乡磨憨村的磨憨口岸,在1970年代,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边境线哨所、一道铁丝网。)</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每一个人心情都很激动。兴奋的是,经过四个月的出国教育和各项准备,此时此刻终于进入了老挝王国,不知哪天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紧张的是,上战场必会有牺牲,能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归来吗?当然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听天由命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老边境线老方一侧的磨丁口岸照片。</p><p class="ql-block">老挝王国当年处在战争时期,对坚决支持越、老、柬三国抗美救国战争的中国不设防,连边防哨所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这2张是老挝的磨丁经济开发区照片。</p><p class="ql-block">近年来,老挝政府向中国学习,在靠近西双版纳的磨丁,成立了《老中合作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中方的资金和技术、人才,优惠提供土地,大力发展经济。)</p> <p class="ql-block">车队很快就进入老挝的边境乡村磨丁。但从军车两旁慢慢向后移动的景色,国境外与国境内并无明显区别:同样连绵起伏的山峦,同样茂盛繁杂的热带雨林,同样稀少低矮的吊脚楼,就连走在路上的行人,其着装打扮也与勐腊县的边民一样,穿着民族服装,背着背篓,头上有包头巾的也有不包的。</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中老边境两侧居民的民族基本相同,且世代通婚,平时都能自由走亲访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双方除国籍不同,在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 <p class="ql-block">(老挝地多人少,山区的村寨一般就一、二十户人家,住的是吊脚楼,男子上山打猎和采药,妇女种水果和水稻。)</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公路旁的現代老挝农村照片。与云南边境的中方农村一样,也是旧貌换新颜了。)</p> <p class="ql-block">一路还算顺利,地面无战火,空中无敌机,车队在下午三点钟左右顺利到达所行驶的这条公路的尽头。因一路均无路标路牌,不知这儿是老挝何处?车队停在一处山坡下,再往前,就是等待着我们去修建的末来之路了,故我们当时就将此地称作″零公里″。</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天是个好天气,太阳已经西斜,气温不很炎热,近看是丛丛摇曳的凤尾竹,远望是层峦叠翠的群山,身旁有几块种了水稻的山地,但周围寂寞无人。大家跳下车后,抓紧把背包,铺板和施工工具等所有行李卸下,按班堆放,空车队就返程回国去了。而我们则要继续步行前进,要赶在天黑前到达预定的宿营地点。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把铺板,铁锤和铅絲圈等笨重物堆在原地,每人背着背包、武器,扛着铁锹、钢扦、十字镐等必用工具,轻装行军。团司令部事先已派员来实地侦查过,在军用地图上标注了行军路线。山坡下尚有山民耕作时踏出的土路,一上山岗就变成了时断时续的崎岖小径,这应是附近老挝山民平常打猎和采药而踩出的山路。有路总比无路好,至少能指引我们曲折向前。 </p><p class="ql-block"> 因为人人腰系子弹带,身背背包,左肩挎包,右肩水壶,上身被捆绑得密不透风,一上山坡个个气喘嘘嘘,一身单便服被汗水慢慢浸湿,军用水壶中的水也所剩无几。但作为常年施工的工程兵战士,这点苦真算不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几番上坡下坡,行军一个多小时后,终于下山来到一条河边(后来知道这条叫南奔河,在群山中一路向南汇入湄公河)。我们十连暂驻此地,十一连则还要前行几公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连首长根据地形,选了一片竹木较多,又相对平缓的河湾畔,作为临时营地。为防敌机轰炸,三个排成品字形分隔几十米宿营,如发生敌情也能相互支援。 这时已将近傍晚,太阳在山脊线上时隐时现。大家顾不得擦洗一下,就赶紧按班分别砍伐灌木杂草,用铁锹平整场地,好用来打地铺。炊事班则沿河边挖地灶,准备烧水煮饭。</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忙碌中,炊事班长却发现,全班分别背着锅盆餐具,但随身所带粮食只夠全连一顿晚歺,明天早上就无法开伙了。于是冒福来连长决定,每班立即派1人返回下车点,去背米油菜盐等生活必需品。按照部队惯例,总是由新兵去出公差,六班长李太全(潼南籍69年兵)就派我去跑这一趟。</p><p class="ql-block"> 冒福来连长亲自带领我们12个绍兴籍新兵,每人只带着枪和子弹带,顺原路返回。眼看太阳快要下山,大家一路小跑,快速前进,但到达零公里停车点时,天已经黑了。大家分别扛上大米、面粉,榨菜、花生米,罐头肉等粮食和干菜(有些是袋装,有些是纸箱装),大米是一百斤一包,就2个人轮换着背,脚下生风的往回赶。</p> <p class="ql-block">但很快就发生了问题,我们下午跟着部队走时,只要不掉队就行,谁也没有留意去记住路线,更没有做记号;现在天巳黑,上山前的这段缓坡地好几处出現了叉道,在夜色朦胧中竟分不清该走哪一条?抬头望前面的山岗并不远,但是黑黝黝一片,辨不出那条崎岖山道藏在何处?在这空寂荒野中又无处问径,十三个人一时竟集体迷路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每到一个叉路口,放下东西,兵分3组,1个组原地守护,2个组各往左右叉路探索,看那一条更指向山上就选那一条走。但这样一来前进速度大大减慢,所选之路是否正确也不清楚。好在十三个人带着十三支枪,也算人多胆壮不怎么害怕,万一碰上小股敌人也能对付。但因连续行军小半天,粒米未进,个个又饿又累,步伐逐渐沉重。更糟糕的是十三个人的汗臭味,招引来成群的山蚊子,稍一停下,就受到蚊群的轮番攻击,在脸上、手上到处乱吻,奇痒难忍。</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挝山区“刀耕火种” ,雨季时种在山披上的单季水稻,是绝对的绿色稻米。)</p> <p class="ql-block">就在我们摸索着艰难前行中,前方山坡上忽然传来隐隐约约有人活动和讲话的声音,我们顿时紧张起来,冒连长立即命令大家就地散开,选地形卧倒,子弹上膛准备战斗。对方逐渐向我们靠近,声音也渐渐清晰起来,终于能分辩出他们讲的是中国话。冒连长突然大声喝问"来的是十一连老卞吗?" 对方吃了一惊,稍停片刻,冒连长又喊一声,"我们是十连的″。这时对方也清晰地回答,"我们是十一连的″。一场虚惊后,对方快速向我们走来,我们也都从地上爬起来。原来是十一连的卞啟荣指导员,也带着十来个战士连夜来运粮了,他是1960年入伍的江苏省盐城人,与冒连长是老乡,故刚才听声音就猜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老挝至今还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村民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舂米。)</p> <p class="ql-block">(老挝全民真诚信佛,社会治安良好。田间地头搭个草棚,只是为了躲雨。)</p> <p class="ql-block">这个巧遇,帮我们搞清了上山之路,大家心中一陣轻松,在提醒他们要记住返回的叉路口后,我们就先走了。</p><p class="ql-block"> 上了山岗就只有一条小路,不用再担心走错道。朦胧夜色中深一脚浅一脚更加费力,但大家相互招呼相互鼓励,靠着年轻力壮,脚不停步的顽强前行,没有一人叫苦叫累的。终于在晚上九点多钟,顺利回到了我连的临时营地。</p> <p class="ql-block">从小生长于绍兴水乡平原的我,第一次连续负重行走了这么多山路,放下东西后我才感到浑身大汗,衣服湿透,累得不行,体力明显透支,脚上也磨出了血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暗淡的烛光下,大家狼吞虎咽地吃了炊事班给我们留下的饭菜,就各自寻找回各班。这时除哨兵外,战友们都已睡下。我摸黑找到自己的背包行装,简单擦洗一下就赶快睡下,在大地当床苍穹当房的异国他乡,面对闪烁的群星,很快进入了在老挝国的第一个梦乡。</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来自古越绍兴的一千余名新兵,肩负“抗美援老”的重任,平生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身处战场,并从此翻开了青春岁月中的崭新一页。</p> <p class="ql-block">(原工程兵141团十连的绍兴籍老兵,在2021年八一节,特举办《应征入伍暨出国参战 五十周年联谊会》,并邀请了当年的老连长和指导员[ 前排居中 ] 出席。)</p> <p class="ql-block">   本文完。</p><p class="ql-block"> 文中所及均为实名,相关配图搜索于网上。</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欣赏!</p><p class="ql-block"> 一位援老 老 兵 </p><p class="ql-block"> 写于 2019年4月17日</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8日配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