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游之一(竹林大饭店/博物馆/水街)

云淡淡

<b>国庆全国的热门景点都是万头攒动,所以决定去二线冷门城市走走,盐城历史悠久,在远古代就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 国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周以前为淮夷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廷将古射阳县(今宝应县一带)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置盐渎县,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b> <b>5号可能已过了高峰期,一路畅路,在东台服务区休息一次后,在中午时分顺利到达第一个博物馆。</b> <b>一条建军路,半部盐城史。作为盐城的历史坐标,建军路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更是品读盐城历史文化的绝佳窗口。</b> <b>“建军路”这一地名自带红色印记。上世纪60年代,为了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一历史事件,将当时城市东西向的主干道东西门大街改命名为建军路。自1983年盐城“撤县建市”以来,这里逐渐成为了盐城的商业及文化中心。新四军纪念馆、盐城重建军部纪念塔、盐阜人民商场、盐城电影院、盐城商业大厦……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标汇聚于此,组成了名副其实的“盐城第一路”。</b> <b>始建于1950年的竹林饭店,曾是盐城餐饮界的翘楚。婚宴、寿宴、生日宴……这里见证了无数盐城人的欢聚时刻。1991年,旧址扩建为竹林商业城,成为了建军路商圈的商业“明星”。随着城市发展变迁,这里曾一度沉寂。但在几年前,它迎来了"重生"。如今走进其中,老建筑、老场景、老字号、老手艺都被悉心珍藏。</b> <b>一楼都是餐饮,来了就一定要吃一饭鱼汤面。</b> <b>竹林大饭店重建,在1楼、2楼打造了符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产生活场景,比如常见的舞厅、电影院、游戏厅,整个场内收集展陈了12000多件老照片、老物件,都是市民们自发捐赠而来,所以竹林大饭店又被叫作“盐城民俗博物馆”。</b> <b>悠长的老街巷,斑驳的水泥墙,泛黄的老家具,走进竹林大饭店,仿佛一瞬间穿越回旧时光。整个空间就是老场景的再现,老式公交车、邮局、百货商店,还有理发店、照相馆、书店......</b> <b>每一处细节,都深度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风格。在这儿,年轻人喜欢拍些复古风照片,老一辈人来这里找寻回忆,小朋友则对着老物件好奇发问。几代人的记忆交织在一起,汇聚成熠熠生辉的时光长河。</b> <b>因为经历过,当这些曾经记忆中的场情出现在眼情前,感觉是那样的真切,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b> <b>“竹林大饭店”这个名字,想必对盐城人而言,早已超越了一个饭店的范畴。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封存着无数故事与情感。它所在的建军路,更是盐城的“城市记忆轴”,亲历并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巨变。城市日新月异,但这些深藏在市井烟火里的记忆,永远值得被珍藏。</b> <b>沿着建军路一路往西,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b> <b>泰山庙的寂静,是另一种震耳欲聋。青砖灰瓦,默然肃立,仿佛还在守护那个风雨如晦的年月。</b> <b>我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墙上的旧影。那些年轻的面庞,在泛黄的照片里目光如炬。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音壁上,仍激荡着“重铸军魂”的铮铮誓言。这里生长的,不是柔弱的花草,而是一簇簇名为“信仰”的火焰,在无声处,灼灼燃烧。</b> <b>连接着就是盐城市博物馆了。新建的博物馆含四个常设展厅和两个临时展厅。四大常设展厅,以时间为轴,立足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民俗非遗四个维度,讲述盐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两千一百余年的城市发展史,溯源盐城文脉传承与地域文化,解读城市记忆与民族精神。</b> <b>走进这里,便是走入了一枚巨大的时空琥珀。从远古的麋鹿化石,到精美的战国玉器,每一件展品都被时光包裹,凝固定格。最动人的,是那一片片出土的汉代简牍。</b> <b>从"沧海桑田""湿地之都""森林之域""百河之城"四个单元,描绘店院白出盐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原始莽荒的湿地、自由栖息的物种、郁郁葱葱的林木、星罗棋布的湖荡,构筑了独特、多判趋再样、真实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生命与自然在此循环往复。走进生态盐城,感受美好时代,这座古老的盐之城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b> <b>从"煮海为盐得安丰""船过船儿心连心""千肆百工逞巧技""红尘古今百戏里"四个单元,活态化展示盐城地区地处江淮之间,沟河纵横,水网密布的特定区域方位和典型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特有的灵气、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民,同时,这一方水土下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形成的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和生活习惯。</b> <b>正逢有地个特展,这些昆虫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美丽致极。</b> <b>张大千、齐白石绘画特展共展出齐白石及其师友的书画作品34件,包括齐白石先生画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以及吴昌硕先生、徐悲鸿先生、陈师曾先生的精品力作。</b> <b>出博物馆时见太阳已经西沉,好在国庆期间都延迟的闭馆的时间,我们决定,再去看一下海盐博物馆。</b> <b>中国海盐博物馆是一座反映悠久的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它临水而建,造型如一组洁白的盐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馆内,一幅《熬波图》长卷徐徐展开,再现了先民“煮海为盐”的壮阔场景。</b> <b>我站在那复原的盘铁前,想象烈焰如何舔舐着巨大的铁盘,海水在沸腾中蒸发,最终凝结出雪白的颗粒。</b> <b>那一刻我明白,盐城人血脉里流淌的,不只是水,更有海的咸涩与土地的坚毅。这洁白如雪的结晶,正是这片土地最原始的史诗。</b> <b>当夜幕低垂,便是去水街的最好时分。一串串灯笼次第亮起,将光影柔柔地投在蜿蜒的水道上。乘一叶扁舟,欸乃声中,穿过一座又一座拱桥。</b> <b>当白日的喧嚣如潮水般退去,夜色便为水街披上了一袭墨色的绸缎。而此时,灯光,成为了这出梦境唯一的导演与主角。</b> <b>两岸是仿古的建筑,木窗半开,里面或许正飘出评弹的软语。水街的夜,是一幅水墨浸染的长卷,人在舟中,舟在画中,而画,则在一个不愿醒来的清梦里。</b> <b>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对盐城的印像超出了我的预期,可能是国庆和中秋,平时外出的人都回到了家乡,都给人以繁荣,热闹的景象。舞台上的表演吸引着很多的游客。</b> <b>勾勒这油画骨架的,是那冷白色的LED灯带。它们极其精准地沿着每一座石桥的拱券、每一栋建筑的轮廓镶嵌,将古典的线条从夜幕中清晰地裁剪出来。</b> <b>水街的夜,是一幅水墨浸染的长卷,人在舟中,舟在画中,而画,则在一个不愿醒来的清梦里。</b> <b>欧风花街就在我们住宿宾馆的旁边,回宾馆之前初初看一下她的风彩。</b> <b>如果说水街是东方的婉约诗,那么欧风花街便是一首轻快的十四行。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的浮雕与江南的水韵,在此奇妙交融。这里的灯光没有水街那么耀眼和多样,却是给人一种更为安静体验。</b> <b>广场的超大屏幕播放在苏超的比赛,台下坐满的球迷。这个夏天的苏超给江苏人民增添的老少喜乐的节目。</b> <b>远处传来的悠扬的萨克斯随风飘荡,寻声而去,远处一个阳台上一名乐手在进行吹奏,同时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香与花朵的甜。</b> <b>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的气息——河水的微腥、岸边食物的暖香、以及若有若无的花香。这一切,都被那温润的灯光浸泡得愈发醇厚了。</b> <b>这里的一切,都为这座千年水城,写下了一笔最明媚、最浪漫的注脚。</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