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记(十七)

南轩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素质教育”提出后,关于这方面讨论已经很多了,而且也出现许多高端的论坛,现在似乎已经进入平稳的实践期。然而,时下仍存在“大张旗鼓搞素质教育,脚踏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现象,让人觉得讨论素质教育的问题不能说是个过期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众所周知,教育活动的核心因素包含知识,素质教育并不排斥知识,也没有看轻知识;相反,素质教育是在更高层面上对知识提出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想必是从事教育的人都明白的;其间,知识和技能是摆在首位的,也就直接的说出即便是在素质教育的当今,知识仍是基础,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自然,与过去不同的是,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知识的内涵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躺在任何一种媒介上,也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而仅供学习者储存、提取、运用,也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仅是人类文明与精神智慧的结晶在现代时空中的记载与传承,而是动态的生成的,有时甚至包含有对未来世界的探求性内容。可以这么说,在现代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信息是爆炸的,每刻每分都在诞生新的信息,这样,如果想用传统的观念来理解知识,只会让学习者很快陷入困境:一句话,现代教育中的知识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因而,教育者不宜以墨守成规的姿态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那种“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学在当代社会应当扬弃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这样说来很容易令人产生误会,那就是传统的智慧结晶不重要了。其实,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世界并不否认继承弘扬传统中的精华。传统的智慧结晶当然也必然以他自己的风貌呈现于教育者和学习者面前,于是,作为知识的一部分,教育无疑是以负责的态度去承继的,朱自清说得好:“经典的意义在于文化。”但是,为了让每个受教育者学好、用好这些经典“知识”,而不成为经典“知识”的俘虏,方法是要讲究的,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以过去的私塾教育去从事这项工作,也不可能因熟悉过去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不思改进,否则教育教学又会因不适合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而重陷“少、慢、差、费”尴尬境地。于是,课程标准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多元的学习法,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法的改变,将令知识的内涵被扩大、被丰富、也被发展,毕竟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激活的是人的思想、思维、精神,而知识的空间也随之变化。凡此,我们能用过去的知识观来衡定?这样看来,素质教育的今天,并没有“轻视知识”,相反是“重视知识”,他要求学习者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生成、掌握知识、驾驭知识,甚至是创造知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素质教育让广大师生产生创生课程的热情与勇气,自然也会招致应试教育的本能抵抗或变相抵抗,因为“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理念撼动了凯洛夫教育学部分理念在中国教育的统治地位,动摇了基于凯洛夫教育学理论基础上的“应试教育”行为。的确,有太多的原因使许多地方、许多人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且愈演愈烈终致形成“应试主义”教育,这便产生了种种弊端,如束缚了教育的视野,弱化了学生的能力,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等等。种种的“恶行”产生了种种的恶果,像若干前的“马加爵事件”,“范跑跑事件”,还有现今校园或家庭中的不少令人难堪的案例,都令人质疑现在的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毫无疑问,“应试教育”必须批判,因为它是严重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这从本质意义上说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它致使“儿童(学生)”“课程”“教师”在教育中的缺席。这种教育的发展将使我们的教育变的庸俗,变得不能适应世界新格局发展的变化。若不批判,将致使教育可危,民生可危。于是,对“应试主义”教育的批判显然必要的,对纯粹知识教育的批判更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纠偏。素质教育的提出,自然是现阶段最为适合的,因为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符合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社会改善教育的呼声,也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这些,在课程标准中都有明确无误的体现。当然,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那又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素质教育在批判的过程中,冷静的分析应试教育,剔除其间众多的不合理的“恶行”,筛选出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改进以利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如应试教育中的评价部分还是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的——它毕竟在量化评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的,素质教育则当在改革其中的“科学至上”的绝对因素外,以“质的评估”来修缮,这些做法正反映着现代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冷静和理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毋庸置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有是什么?课堂改革。那么课堂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改革的成败,自然有多方面、多层面的因素,但是,关键因素中含有“教师的观念”。这样,教师的观念如果不改变,那么任何新的理念、新的方法都将成了“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如果教师观念得以更新,那么他将会在现有的时空条件中寻找合适的办法去变革——创生课程、变革课堂、发展学生。应试教育则在这方面有着其明显短视的地方。那么如何促成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学会在实践中研究专题,驱动自我专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专题须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尽可能是绝大多数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要有针对性。个体教师选择的主导研究专题,往往决定着教师个体科研发展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度。选择和确定一个研究专题需要注重三方面的思考:一是具有较高的价值。所选择的课题要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符合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二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课题研究的切口要小,要与教师个体的实际水平(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相适应,能够达成预定目标;三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要有发挥自己专长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集”“剖” “钻”“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坚持阅读,将养“书生气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门学问,从教离不开学习。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研究和深化专业知识,只有在不间断的学习中才能形成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在反思和批判课堂教学提升自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 反思”的成长公式。我们规定每位教师都作好课中、课后反思记载,写出反思周记,以促使教师养成反思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教学过程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否注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是否重视了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否关注了学生和生活世界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教学后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照教学的目标,学生在本节课或本阶段的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等诸多方面达到的效果进行审视与分析。学校教科室帮助教师确定的课题研究方向,制订课题实施方案,以确保课题有研究的价值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用课题来拉动教学反思。研究的是“怎样”和“为什么”等探究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与同事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反思是以教师个人为主的,但它并不排斥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研讨。学校要求教师个体突破彼此孤立的现状,主动邀请同事来到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指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发现自评与他评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可以主动请同事倾听自己的困惑:教师要诚实和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意向;要表现出敞开、接纳、理解和包容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在职进修,提升理论、思维、心性,拓展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在职进修是一条很好的改变理念的途径,因为在进修过程中,他可以接受到当今世界教育前沿的理论,把握教育的思潮,借此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故,素质教育其实要求教育发展能够符合时代、社会的前进而不脱离之,要求教师要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而不固守凯洛夫时期的观念,要求教师明白只有改革了教育观念才能够让自己“解放”,才能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口号,才能让新课程真正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服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