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说春天是许下的诺言,那么秋天便是兑现的时刻。收获,是秋天写给劳动者最深情的告白。在大山圪塔采风活动结束后,我们又走进了姚店镇柏林弯村和宝塔区柳林村山地苹果示范园,沉浸式体验丰收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汽车沿着盘山路迂回向上时,我已先于目的地,闻到了那阵阵的苹果香。及至园区,我们一行人沿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窄窄的土路走进园子。园子里是静谧的,却又是热闹的。脚下是松软的、带着潮汽的土地,头顶是刚刚放晴的蓝天,身旁是挂满枝头的红苹果,还有身边“嗡嗡嗡”的蜜蜂以及挂满笑容的果农,这一切让寂静的大山充满了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车到山顶,豁然开朗。一片片齐整的梯田式果园沿着山势铺展下去,像是给黄土高原穿上了一件得体的蛋糕裙。白色的防雹网像一副副巨大的铠甲,但它不是坚硬冰冷的铁甲,而是用柔韧和智慧编织而成的科技之网,它守护的不仅仅是这一季的收成,更是果农一整年的汗水和期望。我们走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平台,放眼望去,层层的梯田漫延至天际,如起伏的波浪。那白色的防雹网仿佛是未融化的冬雪,覆盖在山野之中;又像是飘荡着的层层叠叠的白云,为高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柔美。层峦叠翠的山体与一望无际的白色网子,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而那红彤彤的果实就是这画卷里的一首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村领导介绍说,这里原来都是大山,是党的好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福音,在镇政府的帮扶下,把高山推平,变成层层果园,让原来贫瘠甚至荒芜的土地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黄金宝地。“以前我们这的苹果可没这个派头”,一果农拍了一下身旁的果树枝,“种得散,不懂修剪,任由果子自由生长,长出来的也是歪瓜裂枣,卖不上价。好东西长在深山里,人家不认。”他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说“后来,在乡镇技术员的指导下,果农们科学种植果树,行距、株距都是有规矩的,什么时候施肥、浇水、打掐,一点都不含糊。给果子套袋的时候,全家上阵,人手不够还得雇人,套袋不仅防虫、防病,还能让果皮更加细嫩,摘袋之后,见上几天太阳,就红得透透了。”我问他今年秋季的持续降雨对苹果有无影响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没有”。接着说,他们的苹果还没摘呢,已经订出去了很多,并说好多外出打工的农村人都回到家里,经营自家的苹果园,收入不比打工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果农的叙述里,技术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术语,而是化为了泥土与生命之间最质朴的沟通。我忽然觉得,这现代化的示范园,骨子里仍是一种古老的、精耕细作的匠心,它不是对抗自然,而是科学地更细腻地顺应自然,与山川水土达成新的和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着眼前挂满枝头的红彤彤的苹果,大家都赞不绝口,垂涎欲滴。一果农笑着说:“自己摘,随便吃。”另一果农说:“这每一颗果子,都是咱黄土坡的娃,实诚,有味道。”语气里带着一种沉静的骄傲,满是收获的踏实与喜悦。于是大家都挑选自己心仪的果子摘,一饱口福。我看见不远处树上一颗苹果红得非常含蓄,不是深红,是胭脂红,就跑了过去,到跟前才发现,苹果只红了上面的一小部分,背面还是青黄色的,而且表皮还有一块褐色的斑点,不是我中意的。我便轻轻摸了一下,准备另寻所爱,可没注意它却重重地落在了我的手里。我只好无奈地把它承住。文友说:“这颗苹果和你有缘,想跟着你,让你品尝。”我笑一笑,心想,此次采风,总是要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带走点什么,装点我苍白而空洞的见解。于是我凝视着它: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膜,不是粉,因为没有铅华虚饰;也不是霜,因为缺乏凛冽的寒气。它是哑光的,收敛的,淡淡得红,淡淡得青,淡淡得黄,像未施粉黛的少女圆圆的脸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轻轻一咬,“嚓”的一声,清脆得仿佛山泉滴在石上的回响。随之,一股清甜而微酸的汁液立刻充盈了齿颊。那甜,不是腻的,是沁人的,带着山野的清气,一直甜到心里。我忽然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外表不一定讨人喜欢,但只要你愿意尝试,就能品尝到不一样的甜蜜和温柔。一果农看着我们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竖起了大拇指,眼里闪着自豪的光,便给我们介绍起了这山地的土质、这海拔的光照、这昼夜的温差是如何成就了这山地苹果独有的脆与甜。“我们这苹果”,他总结似地说,“是听着鸟的叫声,喝着果农的汗水,踏着科技的道路,看着山区的风景长大的,能不好吃吗!”他说得质朴,我却听得入了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呀,是这厚重的土地给果园孕育出了希望,是清冷的山风淬炼了果子的丰腴,是昼夜的温差积蓄了糖分的甘醇,是无数果农的汗水浇灌出了丰收的景象,是科技与自然共同献给时代的回响。归途中,我回头望去,那片示范园静静地卧在大山深处,像一个安详地、甜蜜的梦。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果园,更是一座丰碑,镌刻着人与土地在新时代写下的、一篇关于甜美与希望的散文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