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昵称:北疆秋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7997421</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当代教育“内卷与躺平”之我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北疆秋韵</b></p> <p class="ql-block"><b> “快乐教育”的讨论声中,“内卷”与“躺平”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折射出当代教育生态的深层焦虑。前者是无意义的过度竞争,孩子们在“军备竞赛”中疲于奔命;后者是竞争压力下的消极逃避,以放弃努力对抗现实困境。二者看似对立,实则都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唯有在张弛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b></p> <p class="ql-block"><b> 教育“内卷”的根源,在于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当社会将分数、名校、高薪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教育便异化为一场“零和博弈”:你多做一套习题,我便要多报一个补习班;你熬夜刷题到凌晨,我便要牺牲周末参加竞赛培训。这种竞争脱离了个体差异与成长规律,将孩子们困在同质化的赛道上。正如学者项飙所言,“内卷”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它消耗的不仅是孩子的时间与精力,更磨灭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当一个小学生为了“不输在起跑线”而失去童年的嬉戏,当一个中学生为了升学指标而放弃热爱的兴趣,教育便成了扼杀天性的枷锁。</b></p> <p class="ql-block"><b> “躺平”的出现,看似是对“内卷”的反抗,实则是另一种迷失。部分人以“佛系”为借口放弃奋斗,以“摆烂”为姿态逃避责任,将“快乐”等同于“不努力”,将“自由”曲解为“不作为”。这种态度忽视了教育的成长价值——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若一味“躺平”,孩子们失去的不仅是知识积累的机会,更是在挑战中磨砺意志、在探索中认识自我的可能。真正的快乐,从来不是源于无所作为的安逸,而是源于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源于自我实现后的满足感。</b></p> <p class="ql-block"><b> 破解“内卷”与“躺平”的困局,需要重构教育的评价体系与价值坐标。一方面,社会应摒弃“唯分数论”的单一标准,认可多元的成功路径——一个专注于手工制作的孩子,一个热爱公益服务的孩子,一个擅长组织协调的孩子,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与肯定。另一方面,教育者与家长需回归理性,既不盲目攀比、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消极懈怠。正如叶圣陶所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需要适合的土壤、阳光与水分,才能自然生长、绽放光彩。</b></p> <p class="ql-block"><b>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既离不开知识的积淀、技能的锤炼,更离不开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跳出“内卷”的泥潭,拒绝“躺平”的诱惑,在尊重规律中引导成长,在鼓励探索中激发潜能,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懂拼搏、又会生活的新一代,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人生的火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