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刘氏庄园,读懂“珍惜当下”的分量

赖世国

<p class="ql-block">秋日清晨,薄雾轻笼,我和爱人驱车前往大邑刘氏庄园。一路秋意渐浓,心却早已飞入那段尘封的历史。小时候课本里读过的“大地主刘文彩”,今日终于能亲眼见证。未曾想,这一趟不只是参观,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旧社会的贫富悬殊迎面相撞,震撼无声,却直击心底。</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刘氏祖居、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和文物珍品馆,仿佛一步步踏入川西望族的旧梦。门楼飞檐翘角,红灯笼在风中轻晃,彩绘斑驳却依旧华美。青砖铺地,四合院落层层递进,屋宇连绵,每一道门槛都像是隔开了两个世界。圆桌上摆着青花瓷瓶,象牙雕件玲珑剔透,木椅对称而立,墙上挂轴墨迹悠远。我轻轻抚过门框,指尖触到的不只是木纹,还有那个时代权势的余温与傲慢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真正让我站住脚、喘不过气的,是《收租院》的泥塑长卷。从“送租”开始,农民肩挑背扛,跋涉泥泞而来;到“验租”“风谷”“过斗”,每一关都是无声的剥削。大斗进,小斗出,账本上的数字像蛇一样缠住活路。再到“逼租”,棍棒高举,妻儿跪地哀求,老人蜷缩墙角,眼神空洞。最后一幕“怒火”,一个青年紧握拳头,双目如炬,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这沉默的泥身。我站在展前,心口发闷——这些泥塑不是泥土捏的,是血泪塑的。</p><p class="ql-block">镜框里的泥塑人物形象逼真,他们有人推车,有人挑担,衣衫褴褛,步履沉重,脸上刻着疲惫与隐忍。有人蹲在泥地里数着几粒谷子,有人仰头望着高高在上的粮仓,眼神里是绝望的光。而另一侧,管家手持算盘,嘴角微扬,身后是堆成山的租粮。那光像是从旧日屋檐斜照进来,照见了不公,也照见了沉默的怒火。我不由放慢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凝固的悲鸣。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滞,我听见了无声的呐喊,看见了被岁月封存的痛楚——这不只是展览,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在低语。</p><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解说牌字字如刀。“反抗”二字刻在木匾上,苍劲有力,像一声呐喊;另一块石碑记着一个佃户因交不起租被逐出家门,妻离子散。这些文字没有修饰,没有回避,只是平静地陈述,却比任何控诉都更令人窒息。它们不是历史的旁白,而是亲历者用生命写下的遗言,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我和爱人默默走完最后一进院落,谁都没有说话。回望那深宅高墙,雕梁画栋依旧,可再华美的屋檐下,也曾藏着吃人的制度。</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安宁,不是理所当然。我们生在一个不再有“收租院”的年代,百姓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梦可追。这静好岁月,是无数觉醒与抗争换来的。走出庄园,阳光洒在脸上,我轻轻握住爱人的手——这平凡的温暖,值得我们永远珍惜。</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