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杭州听到“立秋”,别以为进入秋季了,其实气温还妥妥地盯在酷暑。8月9日是立秋后的第三天,气温仍是“高 烧”不退,人就像在刚出窑的砖窑中生活,砖窑的高温是燥热,而现实却是湿热,到处是湿嗒嗒,粘乎乎的。居家过日子不叫生活,应该是艰难地“活着”。央视天气预报屡屡提到杭州的高温,开始还觉得挺新鲜,天天如此,就有点“狼来了”预警后的麻木。</p><p class="ql-block"> 天气的炎热与否不以人们的意愿为主宰,只要生活的节奏仍按应有的规律运转,该干啥还是干啥,一样能活出立秋时分的况味。</p><p class="ql-block"> 我按既定的方案,在杭州柳浪闻莺景点,参观了处在这里的《西湖博物馆》。在了解西湖的前世今生后,有幸看到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在西湖博物馆临展厅举办的题为《丝路上的珠光霓裳》展览。</p> <p class="ql-block"> 临展厅在西湖博物馆的二楼。在走廊上,我先看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的简介,知道了这家博物馆的悠久历史∶它成立于沙俄时代的尼古拉二世,即1895年4月13日。俄罗斯当时的顶尖学者参与了初创工作。他们认为,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在于,“展现本国民族的分佈图景,呈现饿罗斯本土及邻近地区各民族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于1903年动工兴建,1916年全面竣工。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专为博物馆用途而建造的建筑之一。1917年因战事威胁,被拆除并转移至莫斯科。</p><p class="ql-block"> 二战期间(苏联卫国战争),博物馆遭到重创,建筑遭炮弹损毁。部分藏品未能随其他展品撤往西伯利亚,导致永久流失。</p><p class="ql-block"> 苏联解体后,1992年博物馆获批更名为俄罗斯民族博物馆。现在俄罗斯民族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学研究中心之一。馆藏展品约70万件,包括俄罗斯及邻国158个民族实物及图像文物、照片文献、书籍及档案资料。其馆藏价值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从17世纪末到现代。</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致力于通过收集、研究相关展品,并通过临展和常设展览,呈现多民族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历史根源的兴趣,促进民族自我意识的增长,培养对其他民族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及习俗的尊重态度。</p> <p class="ql-block"> 在了解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基本情况后,我饶有兴致地观看走廊墙壁上展现俄罗斯近40个民族简介。脑畔浮响起苏联时期耳熟能详的《祖国进行曲》∶</p><p class="ql-block"> 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见过別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觉得它大气豪迈,有好为人师的学友告诉我,这是苏联的国歌,莫斯科广播电台(苏联对外广播电台)用克里姆林宫钟声编制播出的曲子就是《祖国进行曲》,说得有根有据,让我深信不疑。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苏联国歌,是一支流传甚广苏联爱国歌曲,类似于中国的《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p><p class="ql-block"> 这二首风格迥异的歌曲都表达了对祖国深情的赞颂,都充满了正能量。仔细品味,中国的《歌唱祖国》更充满了激情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仔细看介绍的俄罗斯的众多民族,就会发现俄罗斯联邦和伊朗,为什么来往密切,原来境内还有波斯人。</p> <p class="ql-block"> 怀着难以言状的心情信步走进展厅,可以说西湖博物馆的二楼(临展馆)让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包”下了。</p><p class="ql-block"> 先看《前言》,了解本次展览的目的∶以珠宝工艺为例,向观众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览共陈列209件精美的工艺品,展现了俄罗斯帝国近40个民族首饰文化和审美特点。</p><p class="ql-block"> 这次展览以民族区域为基础进行编排∶分为俄罗斯欧洲部分的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波罗的海沿岸、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地区、哈萨克斯坦和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民族。其中,既有17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流传的典型的民间文化物品,也有苏联时期依托传统和古老手工艺创造出来的大众消费品。</p><p class="ql-block"> 阅读《前言》,我知道了饰品是传统服饰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被赋予了重要的语义功能∶仪式功能、信仰功能、社会标签功能等。它们是主人性别和年龄的标志,反映了其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权力的象征和物质财富的证明,还可以看到宗教信仰和民族属性……</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各民族珠宝艺术的收藏和灿烂的民族服饰相互辉映,宛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珠光霓裳。</p> <p class="ql-block"> 紧随其后,匆匆地看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馆长致辞和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寄语。</p><p class="ql-block"> 俄方馆长指出,此次在杭州西湖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出,是俄中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之一。该展览向观众展示了基于两国共同利益与友谊所取得合作成果,同时也展现了两国之间日益紧密的文化联系。展览的主要创造者永远是观众,真诚地希望本次展览能够成为中俄文化交流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让观众以全新的视角感知两国关系,并为未来的合作项目提供灵感。</p> <p class="ql-block"> 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在寄语中回顾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中俄两国交往因瓷器伴随着沙漠驼铃一路西行,或穿越惊涛骇浪跨过重洋,留下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进入21世纪后,两国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不断巩固和发展,文化交流也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展出的珠宝服饰是俄罗斯境内各民族独具匠心的创造,也是“丝绸之路”的馈赠与交流的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 诚挚地希望,本次展览能给国内的观众搭建进一步深入了解俄罗斯文化的平台,成为“中俄文化年”交流活动中的亮点。为中俄友好的世代传承,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注入新动力。</p> <p class="ql-block"> 扫视展览内容,分了六个单元,俄语Раздел,我知道词义是指(书及文件等)部分;篇,章。译成单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入境随俗”了。我读展榜上的文字介绍,感觉自己像是在看Учебник(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从展览的布局上,可以感受到俄罗斯人行事风格的严谨。当然,这当中也不乏教条与程式化,只是有点呆板。这完全颠覆了苏联时期进口的苏式农业机械,给北大荒农场职工留下“傻大黑粗”的印象。话虽这样说,“老毛子”机器外表不怎么样,但质量皮实,扛造(经得起磨损)。俄罗斯人不图花里胡哨,讲究的就是实用。</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就轻松愉快地按展板所示单元,欣赏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在杭州西湖边展出的珠光霓裳。</p> <p class="ql-block"> 把《俄罗斯人首饰》放在第一单元,这是因为俄罗斯人(民族)是俄罗斯联邦境内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们生活在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之间的辽阔地区,广袤的疆域,特殊的形成与迁徙历史,周边民族与邻国文化的影响,蕴涵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造就了其首饰制品在类型、材质和工艺上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展榜重点介绍了俄罗斯传统的女性服装,通常分为四种:萨拉凡服饰(俄罗斯北方)、波尼奥瓦服饰(俄罗斯南方)、安达拉克裙服饰(俄罗斯南方少数省独户村庄)和库别列克连衣裙服饰(顿河下游哥萨克居民)。</p><p class="ql-block"> 萨拉凡服饰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廓形垂直修长,线条流畅自然;淡雅的饰物配色与金线刺绣、珍珠缀饰让珠宝首饰散发的璀璨光泽相互映衬,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我对衣着从不刻意追求,生活上过得去就行了,认为得体整洁,是服装的灵魂。至于首饰更不感兴趣,看这种展出无非是图“新鲜”——了解异国风情。如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逛大观园,确实挺好奇。我感到,所谓萨拉凡服饰,也不是大多数人“玩”得起,以至于俄罗斯人居然用仿真玻璃珠取代珍珠。中国成语中的鱼目混珠,在俄罗斯竟然用比鱼目更吸引人的替代材料。</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单元中,我见到了俄罗斯村庄,还有桦树林,挺亲切。哥萨克居民,更是激起了我想到了哥萨克骑兵,想到俄罗斯的十月革命,想起了《列宁在1918》……</p> <p class="ql-block"> 展览很详细,就服饰而言,分别展出了俄罗斯少女和已婚妇女的服饰,还有用橡木、铁、云母制成的锦盒,也就是国人所称的首饰盒。过去我看外国文学作名著,特别是巴尔扎克(法国)作品时,对贪婪而又吝啬葛朗台抢女儿欧也妮的梳妆匣的细节印象很深,想象不出梳妆匣的样子,大概就是现在看到实物,也算是遂心如愿。</p><p class="ql-block"> 看了俄罗斯欧洲部分俄罗斯民族的带链十字架后,感到此物极具俄罗斯东正教浓厚的氛围,式样虽不一,但做工都很精美。</p><p class="ql-block"> 耳环和坠式耳饰,用银和玻璃制成,小巧而精致,更显示出女性的雍容华贵,让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展出的是乌克兰服饰。</p><p class="ql-block"> 乌克兰民族形成于15—18世纪,第聂伯河中游、德涅斯特河流域及波列西耶地区。其民族根源基本可追溯至古俄罗斯民族。</p><p class="ql-block"> 东斯拉夫民族(包括俄罗斯人, 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由于拥有共同的起源和相近的文化基因,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展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p><p class="ql-block"> 乌克兰人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并受到周边国家与族群的深刻影响,从而孕育出了璀璨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19世纪前,乌克兰人已发展独特的民族服饰与首饰体系。</p><p class="ql-block"> 在乌克兰的中部地区,女性传统装束通常由衬衣、未缝合式腰衣(普拉赫塔)或裹身裙、短款无袖上衣(克列谢特卡)、围裙及头饰(少女佩戴发带或真/假花环,已婚妇女佩戴遮发软帽“奥契普卡”)组成。</p><p class="ql-block"> 布展方有意识地介绍乌克兰身着节庆服饰的已婚或未婚的女性,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身着节庆礼服的女孩儿”有一种庄重而沉静的美。节庆服饰以大量的刺绣、缎带、金银饰带、羽毛、珠子、串珠为装饰特色,可拆卸首饰的种类不多。</p><p class="ql-block"> 乌克兰的匠人们运用铸造、冲压、錾刻等精湛工艺,并结合了雕刻、镀金等技术,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十字架、吊坠等饰品也在展柜中陈列,和俄罗斯的相比,大同小异,毕竟都是同文同种的斯拉夫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介绍的是波罗的海沿岸民族首饰。</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波罗的海地区的民族就深谙金属加工之道,既能从当地矿石中提炼金属,又擅长通过外贸获取金、银、铜等金属(当地不出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工匠们凭借聪明智慧炼就了精湛的技艺,形成珠宝行业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19世纪初,波罗的海沿岸的民族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服装体系,和胸颈部装饰的主要类型。几乎每套波罗的海服饰都必备胸针式搭扣,胸针多为铜银合金制作,形状各异,包括扁平圆形、锥形圆形、齿边圆形、心形及双纽带坠式等。在当时,这些胸针承载着相关的象征意义和魔法信仰。</p><p class="ql-block"> 人们认为,银饰具有辟邪消灾,驱除恶灵,能预防不幸和疾病,并带来好运的功效。甚至将胸针当作新婚仪式中必备的信物,作为对爱情与忠贞的保证。</p><p class="ql-block"> 展柜中陈列的女性用的胸针,挂链属于颈部和胸部饰品,造型奇特,做工精细,显得有些奇葩。据文字说明,佩戴在身上总重量可达3—5公斤,也够人高马大身体壮硕妇女承受的……</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单元介绍的是伏尔加河流域民族首饰。</p><p class="ql-block"> 伏尔加是俄语Волга的译音,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流域面积甚广。伏尔加河在俄罗斯联邦也被人们称为“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地区的突厥和芬兰—乌戈尔民族中,鞑靼(蒙古)人的珠宝工艺最为发达。其领土并入俄罗斯国家后,珠宝等手工业始终保持着高水平发展,成为活跃于内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鞑靼珠宝首饰造型与色彩,与鞑靼女牲服装(主要是连衣裙与坎肩)完美契合。一种名为“卡发克”的发饰,常常装饰着金线刺绣与珍珠。耳环广泛流行,成对手镯也成了鞑靼女性的必备饰品。</p> <p class="ql-block"> 巴什基尔人(俄罗斯欧洲部分)女性节日上衣用天鹅绒、布料、棉织物、金银线刺绣品、珊瑚、银、非贵重金属制作。已婚妇女在颈部和胸部佩戴饰品,很是讲究。</p><p class="ql-block"> 楚瓦什人、马里人和莫尔多瓦人的饰品,以独特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多元的材质(天然材料与工业制品的结合)以及纺织工艺的广泛运用见长。</p><p class="ql-block"> 芬兰—乌戈尔民族复杂的大腿饰极具独创性,女性在成年礼首次佩戴这些首饰,并终生在节庆场合使用。</p><p class="ql-block"> 莫尔多瓦人的“普洛盖”腰饰以结构复杂著称,它们配以羊毛线流苏,饰有金属链条、饰牌、纽扣、彩色玻璃珠与珠子,尽显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伏尔加饰品的鲜明特色是使用海贝,当地人视其为抵御冥界侵害的护身符,同时也是女性生育力的象征,被认为具有促进分娩的神奇功效。缝缀于头饰上的银币和珊瑚也被赋予了防护与生育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单元介绍了高加索地区民族首饰。</p><p class="ql-block"> 高加索地处欧亚交界,连接东欧与中东的诸多商道都途经这里。大量考古资料证明,高加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珠宝加工中心之一。各地的珠宝匠人精通各种加工工艺,店铺和作坊构成了许多街市,形成珠宝中心,尤以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最为出名,既销售成品,也接受定制。</p><p class="ql-block"> 北高加索地区在传统女式腰带和胸饰上,大型银质搭扣,常采用严格的几何图形和高度风格化的植物纹样。</p><p class="ql-block"> 达吉斯坦人则以用雕刻与乌银制作的繁密的植物纹样而闻名,其服饰上缝缀的大量饰品,部件常常通体覆盖此类纹样;金银丝蟠花工艺与大颗粒金珠,则用于装饰大型戒托和手镯托。</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匠人能在各种造型的银器上装饰植物纹样,乐师形象,以及动物博斗的场景。当地男性腰带的部件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阿塞拜疆人在珠宝制作上偏好黄金材质,常用于制作透花掐丝首饰。</p><p class="ql-block"> 亚美尼亚人被认为是外高加索最出色的珠宝匠,精通各类工艺,尢其擅长拉制极细的银丝,制作的腰带等银丝制品宛如用银线纺织而成,而非编织,堪称绝活。</p><p class="ql-block"> 金属始终在高加索各民族的生活和信仰体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对金属的崇拜体现在铁匠和金匠(珠宝匠)的敬重上。在高加索民间观念中,这些掌握火之奥秘的匠人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当地山民视他们为具有特殊祭司职能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单元展出的是中亚地区民族首饰。</p><p class="ql-block"> 在中亚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定居居民和游牧居民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两种文明历经了数个世纪的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异常有趣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数个世纪间,丝绸之路都穿中亚而过,这是塑造该地区文化的重要因素。随着作为手工业与贸易中心的城市不断发展,中亚绿洲地区定居居民的文化也深受影响。这些民族逐渐形成了文化统一体,彼此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地域上,而非民族属性。</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异族语境中,产生了“萨尔特人”这一称谓。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表达,仍被用以指代域内所有的定居居民(主要是城市居民),并未对塔吉克族与乌兹别克族进行区分。然而珠宝匠人和其行会组织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并渗透日常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珠宝制品涵盖了各种女性首饰及其构建、护身符、马具装饰、猎鹰饰物、武器佩件、男性腰带及文房器具等。</p> <p class="ql-block"> 乌兹别克人男士长袍做工极其考究,其服饰用了天鹅绒、丝绸、金线和丝线。</p><p class="ql-block"> 女性头上的额饰用银、珊瑚、玻璃、河蚌珍珠等材料制作,每个城市都有这种饰品的不同样式。</p><p class="ql-block"> 在中心城市塔什干, 塔吉克人和乌兹别克人的穆斯林女性,习惯穿着一种带有面纱与假长袖的长袍。这种装束传统上旨在将女性身体遮蔽,避免他人注视。穆斯林女性穿着这种长袍时,并非仅披于肩上,而是直接套在头部。其袖子也并无实用功能,仅作为装饰而存在,用制作精美的搭扣固定,搭扣用了银、金、珐琅、玻璃材质,显得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游牧民族的珠宝与定居居民的首饰截然不同,多为厚重的银饰。而每个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支系)都发展出独特的造型体系与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 多数土库曼族群采用镂空纹饰,浅浮雕植物纹配镀金银底,辅以直纹掐丝与仿金珠工艺。他们的饰品上镶有玛瑙或其仿品,较少使用玉石。</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人偏爱几何装饰,他们金银丝蟠花带,仿金珠与冲压贴片(常仿金珠效果),多在红底上镶嵌玻璃。</p><p class="ql-block"> 吉尔吉斯人广泛运用冲压、錾刻和浅浮雕工艺,常以珊瑚珠串点缀饰品。</p><p class="ql-block"> 中亚地区的人们对金属与宝石的魔力深信不疑。他们相信,石头具有保护和治愈的能力,能够带来幸福与好运。</p><p class="ql-block"> 例如,人们认为早上看绿松石,可以保护视力、驱散恐惧、助力战士取胜、防止遭雷击等 。几乎每种石头都被赋予了某种特性。</p><p class="ql-block"> 因此,人们在选择石头时总是格外谨慎。</p><p class="ql-block"> 到这里为止,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在杭州西湖博物馆临时的展出全部看完。我仿佛沿着丝绸之路在俄罗斯走了一趟,如果说中学时代,我只是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感性地了解异国风情,那么现在亲眼看到俄罗斯人使用的珠宝服饰,对俄罗斯的认识更形象更充实了。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博物馆里走一圈,胜读百科全书数卷。此趟来杭如愿以偿,心满意足。</p> <p class="ql-block"> 回程的地铁车厢里,望着途经的车站,看着熙熙攘攘的乘客,思绪起伏,久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 1961年秋,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在西湖初中的政治课中,老校长给我们刚入学的新生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美景: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p><p class="ql-block"> 1964年,在浙大附中读高中时,学习《社会发展简史》,老师援引当时苏联的名词诠释:“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器化。”……。</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老师们讲述的都成了现实。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造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深知这不是共产主义社会,还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但未曾消逝。曾几何时那个由列宁斯大林缔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镰刀加锤子五角星组成的苏联国旗换回成沙俄时期的白蓝红三色旗,历史似乎给俄罗斯人开了个玩笑。此情此景,让向往幸福、追求美好的善良人们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 而今,当年苏联最大的两个加盟国却因意识形态,政见不同,大打出手。俄乌“冲突”已经二年多了,遭殃的却是老百姓。“瘦死的骆驼大于牛”,俄乌两国还真能经得起折腾!这就是西方国家鼓吹的“颜色革命”带来的现实,这就是“和平演变”送给东欧各国人民最终结果。</p><p class="ql-block"> 参观俄罗斯民族博物馆的最大收获,是我读懂了苏联,认识了俄罗斯。为我们国家在处理国际纷争时所秉持的立场与态度点赞——劝和促谈,早日实现和平。同时,我也感到中国之所以日益繁荣富强,是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在加油干:发达国家已有的,我们要有;发达国家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只要维护好世界和平,假以时日,中国一定会领先世界,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大国,为人类的幸福作出应尽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 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