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西汉古墓陈列——湖南博物院(2025.9.5)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1972_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妻子辛追和儿子利𧳐三口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  2024年,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完成清库,主要门类共计26937件文物,这数量至少可以填满4座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陈列”只是陈列了一千余件出土文物,就足以给人莫大的震撼,完全能感受到汉初中国所达到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p> <p class="ql-block">  距今2100多年的马王堆汉墓女尸,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不准拍摄)从外观看,躯干四肢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三座汉墓,利苍墓葬于公元前186年,辛追墓葬于公元前163年,利𧳐墓葬于公元前168年。这座家墓规格极高,坑深达到20米,辛追夫人墓更是用木炭与白膏泥层层密封,层厚约30厘米,密封性极强,有效隔绝空气与水分,这也是辛追尸体与文献得以完好保存的原因。堪称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1号墓令人瞩目的发掘成果,使2.3号墓的发掘受到空前重视。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2.3号墓的发掘请示报告,并调集全国各学科顶级学者参与发掘研究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  2号墓利苍生于战国晚期,秦末乱世追随刘邦起兵,因战功卓著,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轪侯,后任长沙国丞相。掌管地方政务。公元前186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  2号墓出土的印章“利苍”“长沙丞相”“轪侯之印”,据此可以考证2号墓是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p> <p class="ql-block">  3号利𧳐墓出土了大量的戈,剑,弩机等实战兵器。</p> <p class="ql-block">  出土的“锥画漆弩机”木制远程兵器,射程可超过160米。</p> <p class="ql-block">  展柜中呈现的一组陪葬俑。先秦时期,俑的发明与推广逐步替代了活人殉葬。南方楚地流行用木俑随葬,此风俗都汉代仍然在延续,且流行地域有所扩大。</p> <p class="ql-block">  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六博棋博具”,出土于利𧳐墓,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博具。六博棋博具其实是先秦古人的一种桌游,现在玩法已失传。</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漆器有500多件,漆器造型可大可小,可方可圆。有日常生活用品,娱乐用品,也有丧葬用具。漆匠因材施纹,挥洒自如的笔划和釉彩使各种纹样自由舒展。描绘出琳琅满目,浪漫飞动的漆器纹饰。这种漆绘艺术用红漆和黑漆二色为基调,使漆器具有精彩鲜艳的视觉效果。是一个逝去时代的不朽精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件“漆绘龙纹勺”,马王堆大多的漆器是以木为胎,以竹为胎仅见漆勺两件。此为其一。竹器既有木器的可塑性,又较木器更具韧性而不易腐朽,因而耐用。</p><p class="ql-block"> “漆鼎”,7枚云纹漆鼎里居然能煮汤,一鼎鲫鱼藕片汤保存了2千多年。这是古代的“养生壶”。</p> <p class="ql-block">  “君幸食漆盘”,盛食器,施木胎,盘內髹红漆,盘心在黑漆地上朱绘卷云纹。每个盘中间以朱漆书“君幸食”三个字,字迹却不相同,口沿朱绘波折纹和点纹,近底部朱书“一升半升“四字。每个都是大师手工的奢侈品。“君幸食”意思是“您请吃好”。</p> <p class="ql-block">  “轪侯家云龙纹漆盘”这是古人的盥洗具,漆具纹饰非常精美,抽象又有几何感。</p> <p class="ql-block">  “云鸟纹漆钫”盛酒器,出土时里面还有酒的沉渣。保存至今依然神秘。器表髹漆,彩绘凤鸟云纹,纹饰繁复,色彩鲜艳。</p><p class="ql-block"> “锡涂陶锺”,盛酒器。內有酒沉渣。</p> <p class="ql-block">  “云龙漆案”食具及酒用耳杯。汉代古人就是举着类似的杯子“一壶冲酒喜相逢”的。</p> <p class="ql-block">  “云纹漆案”,辛追夫人专属食案,出土时上面还有撸串的烧腊签,千年前的美食容器,保存至今仍然完好。</p> <p class="ql-block">  “识文彩侩盝顶长方形漆奁”2013年列入国家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名单。盝顶长方形,木胎结构,器表以白色沥粉勾边形成云气纹较廊,填绘朱,绿,黄三色漆料构成立体纹饰。奁内出土时存放漆纚纱冠及配套丝织物。该冠为中国现存最早乌纱帽实物。</p> <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的“双层九子会漆妆奁”,这是汉代古人的梳妆盒。分两层,布局精致紧凑。</p> <p class="ql-block">  1号墓出土两件“素纱襌衣”,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长128厘米,重量仅49克,是迄今发现最早,最薄,最轻的服饰文物。代表了西汉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素纱”指没有染过色的纱。“单衣”指没有里衬的衣服。展现了当时非常精细的制衣技巧和轻薄面料的使用。真正的“薄如蝉翼,轻若烟雾”。</p> <p class="ql-block">  辛追墓出土的“彩绘帛画”是迄今发现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幅西汉早期墓葬绘画作品,帛画外形像一个大写的“T”,故称T形帛画。也是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五幅帛画,其中最著名的是辛追夫人的“招魂幡帛画”。它精巧地划分为三个层次,地下,人间,天上。创造了一个现实与冥界,人与仙境交融的世界。画面展现了先秦及汉初时期中国人的宇宙观。体现了“魂归天,魄归地”的生死观。这幅帛画将神话,想象与现实三者融为一体。展示了古人对于天国与永生的向往,也反映了西汉时期艺术和精神文化的高度发展。</p> <p class="ql-block">3号墓是辛追夫人儿子利𧳐墓,墓陪葬的好东西不少,最珍贵的是一批写在丝绸的书,叫帛书。二千多年前,纸还未发明的年代,书都是写在竹简或丝绸上。帛书共计12多万字,均破损严重。出土时,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把这些脆而黑的帛书展开,一点点清理研究,看到关于医学的内容都惊呆了,因为这些书里记录的医学知识比《黄帝内经》还要早。《道德经》《周易》均为战国至汉初的文献抄本,很多帛更是首次问世。</p> <p class="ql-block">  《五十二病方》,这是国家现存最古老的一本药方集,共写了二百八十多个方子,治一百多种病,从感冒发烧到各种疑难杂症,分类别门,写得一清二楚。更惊讶的是有关于外科手术的记载。如治痔疮,书写可用丝线结扎,然后用小刀切除。《五十二病方》几乎没有什么阴阳五行大理论,通篇都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怎样用,剂量多少。</p> <p class="ql-block">  《天文气象杂占》中绘制了31幅形态逼真的梦星图。</p><p class="ql-block"> 《五星占》是现存最早的一本天文学著作。记载了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天,与现代观测的583.92天仅差0.48天,精度之高,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最早的最精确的军事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  3号墓出土的特殊帛书与竹简内容涉及“房中术”这一最敏感话题,“房中术”并非单纯男女之事,古人将其视为一种养生方式。这批帛书包括《十问》《合阴阳》《养生方》《天下至道谈》《杂疗方》《胎产方》等,字迹工整,墨迹黑亮。撰写年代大致在秦末汉初,集中反映当时流行背景下的养生观念。</p> <p class="ql-block">  《导引图》,一幅画在丝绸上的彩色画,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呼吸运动图谱。上面有四十四人,摆出各种姿势,有男女老少,有的像在拉伸,有的像做体操,每个人物旁还写了说明。这个动作治什么病或有什么好处。这幅画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全民健身指南”。古人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战国纵横家书》校正了《史记》中的部分错误。</p> <p class="ql-block">  《相马经》现存最早的相马著作。</p> <p class="ql-block">  这些帛书的出土,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的世界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场景。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我国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块历史拼图。这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个后人去细细品读和深深敬畏。</p><p class="ql-block">(2025.10.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