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面 燃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题目,我要解释一下。题目“炒面”中的“炒”不做动词,所以“炒面”不是炒面这个动作。并且我所说的“炒面”,也不是我们平常吃的炒面条或炒面片。“燃面”的燃,应该是黏,因着家乡独特的口音,便成了燃。不论是炒面还是燃面,都是我们庆阳地区的一种特别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家乡庆阳地处祖国的大西北,这里有种农作物——黏糜子,官方称为黍,<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乡方言叫rán mí zi。</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这种农作物,官方的解释是这样的:</span>黍(学名:Panicum miliaceum L.)是禾本科黍属的一年生草本农作物,其籽实脱壳后称为黄米‌,具有黏性和非黏性两类,黏性品种多用于酿酒和制作糕点,非黏性品种则主要用于食用。黍耐旱、耐盐碱,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一,起源于黄河流域,现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干旱地区。‌其基本特征与分类:黍的茎秆直立,具绒毛;叶线形;圆锥花序;籽实呈黄、白或红色,脱壳后称黄米。按糯性分为两类:‌‌黏性黍(软糜子)‌:籽实黏性强,适合酿酒、制糕。‌‌非黏性黍(硬糜子)‌:籽实不黏,多用于煮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吃过母亲用加工后的硬糜子做的饭,我们叫黄米干饭,有点像大米饭,但口感要比大米饭硬,糙。而我今天要说的炒面和燃面,使用加工后的软糜子做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农历七八月之交,糜子成熟了,收割之后脱粒、晒干、进仓。面对新收的糜子,人们总是要尝尝鲜的,于是,就诞生了炒面,因为做炒面是所有吃法里最简单的——先将糜子以小火慢炒,炒熟后磨成粉,往糜子粉里加入盐,炒面就做好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炒面粉干吃也行,就是太呛,不大咽得下。于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就以水拌之,拌成面团样,这样吃起来就方便多啦。为了让炒面吃起来口感更好,水里可加入白糖或者红糖,糖水拌的炒面,吃起来甜津津的,黏黏糯糯的。当然,炒面虽然好吃,却也只能当零食吃,因为它不易消化,也不抗饿。小时候父亲经常拌炒面给我吃,父亲手劲大,拌出来的炒面团特别筋道。父亲还用软糯的柿子给我拌过炒面,那滋味更是一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做炒面,这种黏糜子粉还能做燃面,这也是我们庆阳当地的一种美食。做燃面的黏糜子不用炒,直接磨成粉,然后以开水烫成软和的面团,再将面团揉成条状,放在温水锅上醒发一夜,再蒸熟就好了。吃的时候切成薄片用油煎,煎好的燃面片特软特黏,老家的话说能“黏掉老汉牙”,家乡话把“黏“”发成了“燃”音,所以就有了燃面一说。因为燃面做法比较复杂且发面有技巧,而且同炒面一样难消化不抗饿,所以很少有人做,人们也把燃面当稀缺,谁家做下了会分给亲人邻里吃。这种家常的燃面,现在出现在了家乡的民俗饭店,成了特色美食,价格也相当可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00后的孩子已全然不知道炒面和燃面为何物,</span>因为黏糜子这种作物经济效益差,所以种得人越来越少,只有在需要倒地茬的时候才种那么一季。我若馋这一口了,便会跑到乡下集市上去找,那里有卖的,但味道,和童年的相比,差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