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枫晓月

<p class="ql-block">  2025-9-25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藏品140余万件,涵盖从远古时期到当代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变化不同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新馆建成开放。 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展览分基本陈列,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三种。其中基本陈列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专题展览立足馆藏,有"数说犀尊" 、"中国古代钱币展" 、"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中国古代瓷器展" 、"中国古代书画" 、"科技力量" 展出。 临时展有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科技创新展、地域文化展、经典美术展、国际交流展等展览系列。</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p> <p class="ql-block">国博馆大厅。</p> <p class="ql-block">国博北区展厅图</p> <p class="ql-block">排队进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p> <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里面的展厅分南、北区,展厅多,内部丰富,我这次去主要参观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就这一个展厅我整整在里面看了一天,幸好事先做了功课,不然参观完了,还不知里面那些是主要展品和国宝。</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地图,比现在的疆土大多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历史年表。</p> <p class="ql-block">  “古代中国陈列" 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是从人类出现到国家形成之前那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这种群体生活的历史阶段,占人类有史以来至少99. 7%以上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近古肘期也是共工奴撞不周山、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时期。我们所熟知的炎帝、皇帝、尧、舜、禹等人物,也都诞生于这一阶段。人类在这个时期大约经历了二百万到三百万年的时间,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p><p class="ql-block">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仅凭个体无法在自然中存活,为了获得资源必须共同劳动,人的关系基本是平等而民主的。</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渐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和礼仪制度,社会开始向国家进行过渡。</p> <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指距今约200万年一20余万年间这一历史阶段。生活在这一阶段的人类被称为直立人。中国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有丰富的古人类化石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直立人,稍晚的直立人有蓝田人、北京人、郧县人,和县人、汤山人等。直立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狩猎活动,已经学会控制用火,逐渐改变了自然和人类本身。</p> <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背鹿塑像,(杨鹤汀1950年作)。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余万年-20余万年前,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鹿类是北京人狩猎的主要对象。这尊塑像根据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塑造了北京人捕获到一只鹿类,并将猎物背回洞穴的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的头颅。</p> <p class="ql-block">  山顶洞人生活场景。三万多年前, 在植被丰富,气候温和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生活着我们现代人类的祖先,他们被称为山顶洞人。这组雕塑模拟表现了山顶洞人制作装饰品、缝制皮衣和烧烤兽肉等多个生活场景,展示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也就是距今2.7万年左右至3.4万年左右之间人类是如何在地球上生存的。</p><p class="ql-block"> 在真实的周口店遗址中,山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窖4部分。 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这里应该是日常生活区。 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这表明,下室是一处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国内这个时代唯一的墓葬遗存。下窖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三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p> <p class="ql-block">山项洞人复原像。</p> <p class="ql-block">砍砸器、 刮削器、尖状器。</p> <p class="ql-block">灰烬、烧土、烧石、烧骨。</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石器工具。</p> <p class="ql-block">石器技术的改进。</p> <p class="ql-block">  原始牛犄角,旧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20余万年-5万年),1954年山西襄汾丁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弓箭,鱼镖的发明与骨,角器的使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磨制和穿孔技术标枪、鱼镖和弓箭等复合生产工具的发明,提高了狩猎和捕鱼的效率。 用骨、角制作的锥、针和铲等工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原始信仰与原始艺术的萌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开始将死者按照一定的葬俗进行埋葬,山顶洞人在死者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用石器和装饰品随葬,表明了原始信仰及原始艺术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生产与生活</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进入到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 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聚落,过着定居生活。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从攫取型过渡到生产型。</p> <p class="ql-block">炭化稻谷。</p> <p class="ql-block">  骨耜,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耜是一种铲状的翻土和挖掘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70多作由动物骨格侧成的骨耜,这兩件是由牛肩胛骨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新君器时代农业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工具</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家禽饲养。</p> <p class="ql-block"> 蚌塑 "龙虎"墓,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这个墓地在河南博物院也看到过。</p> <p class="ql-block">  鹰形陶鼎,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p><p class="ql-block"> 鹰形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span style="font-size:18px;">鹰</span>造型,双腿与尾翼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形体巧妙地融为一体,它既是巫术活动中的敬神礼器,也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陶塑艺术珍品(馆内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 (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p> <p class="ql-block">  涡纹四系彩陶罐,马家窑文化 (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1956年甘肃永水靖三坪 (现属积石山)征集。</p> <p class="ql-block">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  裸体浮雕彩陶壶,马家窑文化 (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p> <p class="ql-block"> 简形陶器,屈家岭文化 (约公元前3000年-前2500年),1987年湖北天门邓家湾出士。筒形陶器出土时多相互套接,排列成不同的形式,与当时的宗教活动相关。</p> <p class="ql-block">  玉琮,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1958年征集。</p><p class="ql-block">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一些学者认为,琮是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内圆的结构象征天,外方的造型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则体现了当时巫术活动情况。这件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的一侧阴刻有日月纹图案。日月纹图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最直观地体现了江浙地区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件文物是国博镇馆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骨笛,裴李岗文化 (约公元前6100年一前5000年),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出土。河南博物院同样也有一支这样的骨笛。</p> <p class="ql-block">  玉龙,红山文化 (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玉龙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span style="font-size:18px;">馆内宝国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姜寨聚落遗址(模型),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1972年发现于陕西临潼,姜寨聚落由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组成。 居住区与制陶区有河流和壕沟环护。中心广场周围分布5组建筑群,每组都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主体,附近簇拥多座中小型房屋。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广场,体现了一种凝聚和内向式的聚落格局。</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制陶。</p> <p class="ql-block">  袋足陶模,客省庄文化 (约公元前2500年一前2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斗门出土。</p> <p class="ql-block">  白陶鬹,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7年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p> <p class="ql-block">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p><p class="ql-block">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盘庚迁殷之后,商朝开始强盛,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诸候巩固了政权,同时将影响区城空前扩大。</p><p class="ql-block">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政治结构,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也为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各阶层间矛盾激化,社会变革势在必然。</p> <p class="ql-block">  青铜爵,二里头文化,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青铜爵是日前已知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通行至西周中期。这件文物我在河南博物院也看到过,属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簋,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雷纹青铜鼎,西周早期。</p> <p class="ql-block">  "利" 青铜簋,周武王时期,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馆里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召" 青铜卣,西周早期。</p> <p class="ql-block">  "王令众人曰协田" 刻辞卜骨,商王武丁时期,传河南安阳出土。这是一个甲骨文片,上面的文字是甲骨文。</p><p class="ql-block"> 商代的农北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阶段,这时的农业生产包括开荒、翻耕、种植、管理、收获、储藏等具体坏节,在甲骨文中均有所反映。</p><p class="ql-block"> 这片卜骨残片上残存刻辞 "王令众人曰: 协田 " 协田,一般认为是指作播前在田地上进行翻耕。这片残辞反映了商王对农业活动极为重视,亲自指示翻耕等具体劳作,并进行贞卜。</p> <p class="ql-block">  “妇好" 青铜偶方彝,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妇好偶方彝形体巨大,为两件方彝的连体形态。整件器物的造型取材于庑殿顶状 (四阿式屋顶) 的宗庙建筑,盖顶的两个方形提手也与庑殿顶形似,隐约反映了当时重檐式的殿顶建筑结构,可窥见殷商王室宫殿的建筑风采。属国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是河南妇好墓出土的文物,这个展厅里好多都是河南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妇好" 青铜三联甗,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作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现在的蒸锅相似。</span>妇好青铜三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甗</span>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3件甑,下部则为联体的长方形器身,相当于现在灶台的功能。整器的下部可以举火,也满足蒸炊器具的功能,故称为三联甗。 三联甗可以同时加工数种食物,是今可见青铜器中较早的一灶数眼炊具。</p> <p class="ql-block">  青銅瓿,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铜雁尊,西周早期,1955年辽宁凌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  "后母戊" 青铜方鼎,商王武丁时期,传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因其腹壁铭文得名。鼎的造型方正,形体巨大,显得雄伟庄重。鼎身四壁沿周缘装饰饕餮纹,足部也装饰饕<span style="font-size:18px;">餮</span>纹,鼎耳上部则装饰鱼纹,鼎耳外侧装饰虎食人纹。今测鼎重832.84千克,是日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以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三个主要的文物解读视角观察,后母戊鼎在科技价值方面可谓商周青铜器的翘楚之作。因鼎的体量、重量均远超过一般青铜器,因此在原料冶炼、塑模制范、浇铸充型一系列铸造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极高,充分显示出此时青铜器铸造业庞大的生产规模和杰出的技术成就,是这一时期青铜文化发展高度的代表。是国博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青铜尊,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这里展出了好多件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原本是两件,一件套留在河南博物院,一件在国博。今年四月去河南博物院参观,.这些妇好墓出土的文物都见过。</p> <p class="ql-block">  “子龙" 青铜鼎,商后期 (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子龙鼎因其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 “子龙" 二字得名。此文物曾流入日本,后辗转到香港,2006年4月被国家收卖回国。如此文物也是国博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青铜斝,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段墟妇好墓出土。国博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双性玉人,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段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玉人裸体,双面雕刻,一面为男性,另一面为女性。通体以阴线双勾刻画肌肉与关节。与之类似,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一件陶壶表面,有一捏塑裸体双性人像。</p> <p class="ql-block">  “盂" 青铜鼎,周康王时期,传陜西郿县出土。大孟鼎宏伟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铜鼎的典型式样。 鼎内璧铸有长篇铭文,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一事。铭文中周康王向孟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人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其先祖,忠心辅佐王室,并对孟进行赏赐。铭文追述殷商变革的内容。与 《尚书.酒诰》 等传世文献相吻合,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从书法角度来看,大孟鼎的铭文通篇布局规整,书风凝重。</p> <p class="ql-block">  "虢季子白" 青铜盘,周宣王时期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出土。此盘在河南博物馆也曾见过。</p><p class="ql-block"> 该青铜盘的內底铸制长篇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率军对猃狁作战,斩敌首500,俘虏50人,战后献馘,周宣王宴飨䝞季子白,并赏赐马、弓矢、钺以资勉励。䝞季子白盘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之一,其铭文是一篇优美的韵文,文中 "薄伐猃狁犹" 、"折首"、"执讯" 及"是以先行" 等句,可与《诗)》之 《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国博之宝。</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 青铜盘侧面。</p> <p class="ql-block">  四羊青铜方尊,商后期 (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1938年湖南守多出土。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 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方尊的边角饰长扉梭,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此器在器范制作中,并用线刻,浮雕、圆雕技法,将器用与装饰有机结合,铸造工艺精湛,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珍品。国博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龙虎纹青铜尊,商后期 (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p><p class="ql-block"> 龙虎纹尊的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腹部有三组虎食人纹,云雷纹地,以浮雕虎首为中心,左右双身,虎口含一人:圈足饰饕餮纹。整器工艺精湛,是商周青铜器中的精品。安徽阜南地区在商代是淮夷聚居地,此地出土青铜器的形制,纹饰明显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虎食人纹在商后期的传播十分广远, 著名的后母戊鼎耳部外侧、妇好钺身部均有发现。除见于殷墟和安徽地区,在商文化影响下的其他考古学文化中也有发现。 如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龙虎纹尊,属成都平原的早期蜀文化。国博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龙虎纹青铜尊的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  青铜罍,西周早期,1980年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礨是盛酒器。国博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青铜尊,商 (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铜面具,商 (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件硕大的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物之一。面像呈方脸、宽颐,臣字形眼,脸型与同时出土的其他人面具或头像相近,但双耳巨大,瞳孔纵出,额上有一条纵起的额饰,显然是古蜀人在人面具基础上所做的艺术升华,是蜀人精神世界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原始瓷罐,商 (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1973年江西清江吴城出土。</p> <p class="ql-block">  原始瓷尊,商前期 (约公元前16世纪-前14世纪),1953年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p> <p class="ql-block">大国争霸和七雄并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思想活跃,民族融合政治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给西周以来的政治秩序帶来严重冲击;战国七雄的兼并征战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地区间经济趋于平衡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王子午" 青铜鼎(附匕),春秋.楚,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这件文物在河南博物院也见过。</p> <p class="ql-block"> "王子午" 青铜鼎,这件铜鼎腹内壁有84字的铭文,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王子午是文献记载中楚庄王的儿子子庚。楚庄王时子庚任司马,曾率军队大败吴军;楚康王二年 (公元前558年) 任令尹(相当于后世的丞相,宰相) ,楚康王八年 (公元前552年) 卒。</p><p class="ql-block"> 王子午鼎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铸造的礼器,出土时一共有形制相同而大小规格不同的七件,此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其铸造使用了当时先进的铸焊技术, 焊料合金的含锡量达98.23%, 硬度很高,保证了各连接点结实牢固。</p><p class="ql-block"> 器内铭文使用的是华丽的鸟篆体。鸟篆是一种美术字体, 大致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楚、吴、越、蔡等国流行,是中国人把汉字艺术化的开始,一般在兵器上的简短铭文中使用,像该器这样长篇的铭文中使用鸟篆体十分军见。国博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熊悍鼎,战国.楚,1933年安微寿具米家集出土。这件铜鼎器身及盖口刻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用缴获的铜兵器熔铜后铸造了此鼎,以彰其功绩。熊悍鼎共有2件,大小、形制相同,另一件在天津博物馆,铭文66字,内容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青铜鉴,春秋.吴,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器内铭文12字,记载此鉴为吴王夫差(吴王光之子)自作用鉴。鉴是盛行于春秋时期的水器。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青铜冰鉴,战国.曾,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冰鉴是用来冰镇酒的器物,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把长柄锅勺,勺的长度足以探到尊行内底。这件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当时祭祀中一种重要的礼器。如此奢华享受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只能是王室贵族才能享用,这件冰鉴就是战国时期曾候乙的用器。在湖北博物馆有曾候乙墓出土的文物,但这件<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冰鉴我在河南博物院也见过。是国博的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  青铜缶,战国.曾,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这件大铜缶肩部有铭文两行: "曾候乙作持用终"。该器重达300多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  "蔡候申"青铜方壶,春秋.蔡,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此器为蔡侯所作。蔡侯申即蔡昭侯, 春秋时期蔡国国君。</p> <p class="ql-block">  "曾仲斿父" 青铜方壶,春秋.曾,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铜方壶是一种高等级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朱绘兽耳陶壶,战国.燕,1958年北京昌平出土。</p> <p class="ql-block">  "鄂君启" 錯金青銅节,战国.楚,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节是一种凭证。 "鄂君启" 青铜书一共有5件,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这里是其中的一件舟节和一件车节。每件舟节表面有错金铭文164字,每件车节上有错金铭文148字,记录了此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字子皙,楚怀王之子,其封地在鄂《今湖北鄂州》)的,用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文中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同时还记录了从 "鄂"到 "郢"(今湖北江陵附近)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的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对研究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国博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青铜方壶, 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  兽钮青铜镈,春秋.郑,传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铜编钟 (13件),战国.楚,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p> <p class="ql-block">朱绘黑漆凭几,战国</p><p class="ql-block"> 凭几是一种古代日用家具,人们久坐时可以将手臂倚靠在上面稍事休息。从考古发现来看,凭几很可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即今天的湖北、河南、安徽等地。</p> <p class="ql-block">  "子禾子" 青铜釜,战国 .齐,1857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这件铜釜是战国早期齐国的一件量器。</p> <p class="ql-block">《论语》明刊本</p><p class="ql-block">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未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礼" 与"仁" , "礼" 是君主与臣民应该共同遵守的社会准则; "仁" 则是个人应该恪守的伦理道德,"仁"是"礼" 得以实现的道德条件。</p> <p class="ql-block">  狼噬牛纹金牌饰,战国 (公元前403一前221年),1972年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登出土。</p> <p class="ql-block">大一统帝国</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终于结束,统一的秦汉王朝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迎来了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在这个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这种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创立,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陶俑,秦(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1974年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坑出土。</p><p class="ql-block"> 陶马,秦(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1974年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琅琊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曾五次巡视郡县,以示威强,并刻石颂扬统一海内的功德。这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郡(今山东青岛黄岛区)时所立刻石的后半部。</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兵马俑,西汉 (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兵马俑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 金缕玉柙,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1973河北定具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玉押,又称玉衣。此玉押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 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玉押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35年。</p><p class="ql-block"> 玉押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用金丝、银丝、铜丝或丝缕编缀。由于编缀玉片的质料不同,所以将它们分别称为金缀玉柙、银缕玉柙、铜缕玉柙和丝缕玉柙,其中丝缕玉柙迄今仅出土于广东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中。西汉时期,玉柙初行,还没有根据死者生前地位的高低,确定严格的等级。东汉时期,玉柙明确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根据这项制度,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柙,诸候王、列候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柙,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柙。</p> <p class="ql-block">  左边是“汉并天下" 瓦当,西汉 (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瓦当俗称瓦头, 也叫滴水檐,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右边是"单于天降" 瓦当,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5年内蒙古包头召湾出土。此瓦当为圆形,后有筒,筒中部有瓦钉孔。正面宽沿,被十字格线分成四区,每区内一阳文篆字,计"单于天降" 4 字。该墓同时出土的还有 "四夷口服"、"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等瓦当,据此判断,"单于天降" 瓦当应是对当时汉军击退匈奴贵族侵扰的一种颂扬。</p><p class="ql-block"> 据研究,召湾是匈奴呼韩邪单于南下觐见汉宣帝时的必经之地,带有 "单于天降" 瓦当的建筑就是在此时兴建的。汉成帝,哀帝时期,匈奴南下逐渐改走云中,定襄一带,这类建筑渐被废弃,"单于天降" 瓦当这类建筑上的装饰则更多地出现在墓葬中了。</p> <p class="ql-block">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西汉 (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1985年山西朔县照十八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63年陕西兴平出土。国博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乘云绣,西汉 (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车,东汉 (公元25年-220年),1954年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这种带卷篷的车常为汉代妇女所乘坐。</p> <p class="ql-block"> 十二支铁灯 (复制品),东汉 (公元25年-220年),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出土。</p> <p class="ql-block"> 绿釉陶楼,东汉 (公元25年-220年),1956年山东高唐固河出土。</p> <p class="ql-block">  击鼓说唱俑,东汉 (公元25年-220年),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绘石骑马人,东汉(公元25年-220年),1955年河北望都出土。</p> <p class="ql-block">  石天禄,东汉(公元25年-220年),河南洛阳西郊出土。此石天禄颈背阴刻 "猴氏蒿聚成奴作" 七字,表明是猴氏(今河南偃师)蒿聚村工匠成奴所作。天禄是东汉时期立于墓前的神兽,常与辟邪配对。</p> <p class="ql-block">  "滇王之印" 金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贮贝器器身呈筒形,腰微束,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底部有3只兽爪足。 盖上铸1间干栏式房屋及各种人物127个 (未计残缺者) 。房屋建筑主要由屋顶和平台构成。屋顶呈人字形,平台由小柱支撑,上面高凳上垂足坐着一位主祭人。这位主祭人的周围放置16面青铜鼓,其左前方和右侧均为参与祭祀者,面前摆放着祭品。平台左右两侧为椎牛刑马、屠豕宰羊等场面。平台之后有击打青铜鼓和錞于的,有待刑的裸体男子和持器盛物的妇女等。</p><p class="ql-block"> 诅盟为古代西南民族中极为盛行的一种风俗,凡有重大事件都要用盟誓来约束,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典礼。从此贮贝器的器盖上平台后面杀人祭柱场面来推测,这是一次立柱祭社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  张骞通西城壁画(摹本),据敦煌英高窟第323窟初唐壁画摹绘,壁画上绘汉武帝带领群臣到长安郊外为出使西域的张骞送行。图中持笏跪地辞行的是张骞。</p> <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西晋、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大约在公元220年一589年左右。此时,社会局势极度动荡,中华民族在混乱中不断进行着融合和加强。</p><p class="ql-block"> 事情要从公元220年说起。当时,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汉朝正式灭亡,北方曹魏崛起。南方的吴国和蜀国也分别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而不久曹家就被司马家取代,司马家控制北方后,陆续战胜了吴国和蜀国实现了非常短暂的统一,他们建立的朝代就是晋朝。但是北方依然没有安定,很快,匈奴、鲜卑、羌人等纷纷称霸中原,建立了数十个国家,互相不断征战杀伐,形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西晋皇室带着中原人逃往南方,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 "衣冠南渡"。</p><p class="ql-block"> 衣冠南渡后,中国的朝代从西晋进入到东晋。公元420年,南方东晋王朝 的功臣宋王刘裕反叛朝廷,自己称王, 定国号为宋,开启南朝纪元。公元四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北魏、南方和北方各自都只剩下一个政权,公元589年,隋军攻入都城建康,杨坚建立了隋朝,中国正式统一,历时370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时期也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陶武士俑、陶牛车,十六国 (公元304年一439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 陶俑,西晋(公元256年-316年),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瓷莲花尊,北朝 (公元386年一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 莲花尊以仰覆莲花为主题纹,辅以宝相花、团龙、兽面等纹饰,运用了模制堆贴、镶嵌刻划等装饰技法,莲花尊的装饰繁缛,釉层凝厚,是北方青瓷精品。</p> <p class="ql-block"> 青瓷魂瓶,西普晋(公元265年-316年),魂瓶是三国和两晋时期独特的随葬明器。此魂瓶通体施青釉,装饰有楼阁、各式人物和动物,采用了堆塑,雕贴、模印等装饰手法,魂瓶上堆塑的仙人,瑞兽体现了当时本土的"升仙思想" , 佛像则受到早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亭台楼阁展示了江南建筑特色。魂瓶装饰多样,造型繁复,是魏晋时期瓷器工艺技术改进和创新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泥塑佛像,西秦 (公元385-431年),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p><p class="ql-block"> 这是炳灵寺第169窟内的5身泥塑佛像,正中间为释迦牟尼苦修像,生动刻画出佛陀在尼连河畔 "肉尽筋现如坏屋椽,脊骨连露如筇竹节" 的苦修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苦修题材造像。</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间,人口的流动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饮食、起居、服装等方面互相影响。汉族人以积极的姿态包容 、吸取外来生活习俗,各少数民族也热衷于学习汉族的风俗礼仪,社会生活呈现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  陶院落,三国.吴 (公元222年一280年)1967年潮北鄂州出土。</p><p class="ql-block"> 陶院落为随葬明器,应是模仿当时的建筑形式制作。院落前有厅堂,后有正房,两侧有左右厢房,围墙有前后门, 前门正上方筑有门楼,楼顶内刻 "孙将军门楼也" 六个字,围墙四角各有一座角屋,门楼和角屋是用来守护院落的。</p> <p class="ql-block"> 画像砖,南朝 (公元420年-589年),1958年河南邓州许庄出土。</p><p class="ql-block"> 画像砖为一砖一图,镶砌于甬道、墓室。砖画内容分为三类,有贵妇出游、献贡、甲马、武士等车骑出行场面, 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有王子乔与浮丘公、商山四皓等道教神仙,有供养飞天、伎乐天人等佛教题材,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每块砖的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线条流畅,人物画则具有南朝 "秀骨清像" 的特征,是南朝绘画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武官俑,西魏 (公北535年-550年),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窟</p> <p class="ql-block">歌舞俑。</p> <p class="ql-block"> 陶牛车,北齐 (公 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 石堂,北朝 (公元386年-581年),2012年日本堀内纪良先生捐赠。</p><p class="ql-block"> 石堂由歇山屋顶、四璧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屋顶雕有2个鸱吻(其中1个已失),坡面的筒瓦呈纵向排列,檐头装饰莲花纹瓦当。石堂正面是方形门,门两侧浮雕手持兵器、身穿胡服的胡人卫士。石堂是北朝时期来华的中亚栗特人使用的葬具,多有石雕或线刻图案,主要内容以日常生活和宗教祭祀场景为主,表现了栗特人对故土生活的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永固陵石券门,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76年山西大同出土。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 (冯太后) 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时期,也就是公元581-960年,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这个时期,国家安宁,百姓生活富足,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全面繁荣的阶段,无论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p><p class="ql-block">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受禅登基,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20多年的统治史称为 "开皇之治" 。文帝之后,隋炀帝开大运河,多次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引发贵族不满,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军阀间接造反。公元618年,军阀李渊称帝,建立了唐朝,定都长安。 唐朝盛世由此开启。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 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称帝,年号贞观。他在位时政治清明,国力逐渐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贞观之治" 。649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上位,高宗在位时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此后唐朝政局一度动荡,直到唐玄宗时,才安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 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公元712年即位称帝。此时其年号为 "开元",史称 "开元盛世" 。唐朝经过290年的统治,由盛到衰。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运河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白瓷龙柄传瓶,隋 大业四年 (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嵌珍珠宝石金手镯,高足金杯,随.大业四年 (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唐朝的强盛</p><p class="ql-block"> 公元618年,在随末年战乱中起兵的李渊建立唐朝,随后陆续消灭了南北各地的割据武装,再次实现统一,唐太宗李世民统冶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出现了天下大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其后的高宗、武则天使国力持续增长。至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唐朝达到全盛,史称 "开元盛世"。玄宗统治未年, 爆发了边境将帅叛变的 "安史之乱",虽最终被平息,但唐王朝也由此转衰,地方势力逐渐强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907年,唐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 终为节度使朱温所灭。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全面发展、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唐王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声威远播的大帝国。</p> <p class="ql-block"> 钱镠铁券 (复制品),唐.乾宁四年 (公元897年)。铁券是帝王颁赐给王侯功臣的一种特殊信物,此铁券为唐昭宗赐予钱镠的,是目前中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该铁券形如覆瓦,上嵌金字, 如今已有部分剥蚀。正文共计333字,内容包括钱镠爵衔、官职、邑地和据以受封的功绩,还特别说明对钱镠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孙后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若触犯国家其他法律,有关官员也不得问过。铁券是记载唐未五代十国吴越国历史的重要文物。钱镠时任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为唐昭宗剿灭地方叛臣做了巨大贡献,这个文物也是吴越钱氏与唐皇李氏君臣友谊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此铁券实物弥足珍贵,一千多年来历经战乱,但多数时间一直由钱缪<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裔</span>小心收藏。1951年始由浙江線州市长乐镇钱氏<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裔</span>将铁券献给人民政府,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現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博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唐.开元十一年 (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条长毯,上有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 包容的氛围也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多元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后梁(公元907年-923年),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癸口四足狮子纹鎏金银盘,唐 (公元618年-907年),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 秘色葵口瓷盘,唐(公元618年-907年),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官出土。</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打马球女俑,唐 (公元618年-907年),1958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此套5件,均女性,着紧身服,骑马,手中木质鞠杖已朽失,但策马打球的身姿栩栩如生。马球是盛行于唐五代宫廷、军中和民间的一种全民体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取得辉煌成就。唐诗辉耀千古,成为中华文化奇葩。书法、绘画与雕塑名家辈出,成就卓然。音乐、舞蹈融汇外来艺术精华,形成特有的时代风格。 建筑、天文、历法、地理、史学、医药、造纸等诸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雕版印刷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创造。佛、道二教也在这一时期走向兴盛,对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大殿模型,1954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制。佛光寺在山西五台县豆村。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中国仅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原作,以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屋顶平缓为其特征。</p> <p class="ql-block"> 三彩黑釉陶马,唐 (公元618年-907年),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p> <p class="ql-block">瓷器与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 琵琶行》行书卷(复制品),明 文征明书。</p> <p class="ql-block">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公元618年-907年),张萱,原作巳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唐人爱马,犹如今人爱车。人们不仅要和马出行相伴,还要精心地装扮自己的坐骑,将马景剪辫就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马饰, 有 "一花" "二花"三花" 之分,只有皇家的马饰可做 "三花",代表了最高贵的级别。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杨贵妃姐姐的马队中就出现了两匹 "三花" 马; 另外昭陵六骏中,六匹马的鬃毛皆修剪成"三花"。</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天王像怕,唐 (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  玄奘题名石佛座,唐 .龙朔二年 (公元662年),1956年陕西铜川玉华寺遗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 白瓷茶具及陆羽像,五代 (公元907年-960年),传河北唐县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孔雀蓝釉陶三系瓶,闽 (公元909年-945年),1965年福建福州北郊刘华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瓶状如橄榄,肩颈部置3耳,上腹壁贴饰3组半圆弧条纹,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胎质粗疏,呈橙红色,通体施孔雀蓝釉,瓶内颜色青灰。同出的孔雀蓝釉陶瓶还有2件,与之均放置在墓穴前室。这种陶瓶的造型、胎釉、装饰工艺,带有明显异国风格,在中国罕见, 但在西亚的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出土较多,应是公元9世纪前后古代波斯的制品。</p> <p class="ql-block">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10世纪开始,中国逐淅形成了新的格局。汉族建立的宋统治了从黄河中下游流城直至南海的地区,后被迫退缩到江淮以南,但始终在经济、文化方面居于核心地位。北方的契丹、党项和女真先后建立了辽、夏和金政权,西南有吐蕃和大理,13世纪蒙古族兴起后,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对峙的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西藏等地区成为中国版图中新的组成部分。四百余年间,虽然战乱不绝,但各民族问的交流持续不断,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也非常密切。</p> <p class="ql-block">  绿釉鸱吻,西夏 (公元1038年- 1227年),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是殿堂正脊两端的装饰物,呈龙首鱼身状。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属羌族的一支。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是国博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模型),据山西应县佛宫寺塔复制。</p> <p class="ql-block">  《中兴四将图》 (复制品),传南宋 刘松年 绘绢本, 设色。</p> <p class="ql-block"> 秦松铁跪像,清 (公元1644年-1911年),原在北京市崇文门外精忠庙。</p> <p class="ql-block">  《成吉恩汗像》(复制品),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佚名 绘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是蒙古乞颜部贵族后人,名铁木真,属孛儿只斤氏,姓奇渥温,出生于公元1162年。他在公元1206年征服了蒙古高原上的其他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使原来各有名称的部落归属在大蒙古国旗下,逐渐形成统一的蒙古民旅共同体。成吉恩汗建立了以自己和直系亲属为核心的统治体系,实施军民合一的千户制度,牢固地控制了国家。他颁布一系列法令和训言,后来被编定为 《大札撒》,作为大蒙古国的法典。成吉思汗不断向外扩张, 一方面向东、南进攻金和西夏,一方面西征。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因伤病逝于征服西夏的战争中。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将成吉思汗追尊为元太祖。</p> <p class="ql-block">  褐釉鸡冠壶,辽(公元916年-1125年),1956年北京市复兴门外出土。</p> <p class="ql-block">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元 (公元1206年-1368年)。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它用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在上面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成品呈现蓝色花纹。这种技术始见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热。以青花为代表的釉下彩瓷器大量烧制成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双凤麒麟纹石雕,元 (公元1206年-1368年),1966年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城墙基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汝窑洗,宋 (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 铜壶滴漏,元 延祐三年 (公元1316年)。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p><p class="ql-block"> 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 壶壁分别铸太阳图、月形图、北斗七星图、八卦图。 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使均勾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以观看时间。是国博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木雕观音像,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托盘待女石刻,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伎乐石刻,宋(公元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 左边:妇女涤器雕砖,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传河南偃师出土。中国的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方式与唐代有所变化,点茶法替代煎茶法成为当时的主要方法。其做法是将研细的茶未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未调匀,然后慢慢地注人沸水,用茶筅或茶匙环回击拂,待茶未与水充分溶合即可饮用。宋代茶具与唐代大致一样,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和茶瓶等。但茶瓶为便于点茶而流部加长,口部圆峻,器身与器颈增高,把手的曲线相应趋向柔和。宋代饮茶多用盏而不用碗,唐代的茶一般为绿色,因此多青瓷碗与白瓷碗并重;而宋代茶色尚白, 宋人为评比茶的品质,在士大夫中兴起 "斗茶" 之风,因此多用黑釉茶盏,便于对比和斗茶。</p><p class="ql-block"> 涤器雕砖表现一位妇女立于套有桌围的长桌前清拭茶具的场景,桌上放置帶荷叶盖的罐子、荼匙、茶托与茶盏。</p><p class="ql-block"> 右边:妇女斫鲙雕砖,北宋 (公元960年一1127年)。传河南偃师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雕砖表现一位妇女剖鱼做饭的场景,她腰系宽大的斜格纹围裙,挽起袖子,露出多圈套镯,身前的高木方桌上有厨刀和菜<span style="font-size:18px;">墩,</span>墩上1条大鱼,鼓腮动鳍,栩栩如生,还有3条小鱼用柳枝串起,正待清洗。妇女足边有一盆水。桌旁有一个方形火炉,炉火熊熊,炉上有锅,锅中水在沸腾,表示即将煮鱼。构图生动,线条流畅,生活气息浓厚。</p> <p class="ql-block">针灸铜人</p><p class="ql-block"> 北宋天圣(公元1023-10324)年间,医官王惟一铸成带有经络穴位的铜人,并写成《新铜铸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凡太医院针灸科学生考试,就在铜人表面涂上黄腊,体内注水,进行实际操作实验。这件针灸人应为清光绪年间仿制的。</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罐,元 (公元1206年-1368年),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p> <p class="ql-block"> "嘉祐" 青铜则(称托),北宋 嘉祐元年 (公元1056年)造,1975年潮南湘潭出土。此青铜则为衡器,通体细刻团花,顶部中间有孔,可以穿绳或杠进行称重。</p> <p class="ql-block">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广告青銅版,宋(公元960年-1279年)。这块青铜版是用来印刷广告的,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span></p> <p class="ql-block"> 柳毅传书故事场面青铜镜,金 (公元1115年-1234年),1964年黑龙江阿城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是金代最流行的人物故事镜之一。镜钮左侧一大树下站一对男女拱手见礼,河边一侍者牵马立于一旁。表现洞庭湖龙君小女儿牧羊道旁,向柳毅诉说嫁给泾河小龙的不幸,柳毅应允为她传递书信的情景。 纹饰取材于唐李朝威传奇《柳毅传》。</p> <p class="ql-block"> 鎏金鹿纹银鸡冠壶,辽 (公元916年-1125年),1979年内蒙古赤蜂出土。</p> <p class="ql-block">水运仪象台,据《新仪象法要)》按1 :5比例复制。</p> <p class="ql-block">  阿拉伯数码字铁方盘,元 (公元1206年-1368年),1956年映西西安发現。</p><p class="ql-block"> 阿拉伯数码字是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的前身。板上的阿拉伯数码字组成了六阶幻方,无论纵、横,还是对角线的6个数字相加都是111,中间的4行4列又是一个四阶魔方,纵、横,对角线相加都是74。 幻方又叫魔方或者纵横图,当时被用于镇宅辟邪。</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是指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这一段时间的历史。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为皇帝专门提供參谋建议。清朝时期,增设军机处,皇帝亲自选内阁中缜密严谨的大臣入内,帮助皇帝传递和处理紧急的军务。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利被无限拨高, 任意滥用,导致国家发展偏离了原本的轨道,逐渐走向老化和衰落。</p><p class="ql-block"> 但同时,华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明清时期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民族冲突,经过一系列反对分裂、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形成了疆域辽阔、空前统一的局面,奠定了如今中国疆域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建立</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旱灾瘟疫连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加上黄河决堤,沿岸几十万人沦为难民,最终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正是红巾军中的一员。他家原本就是贫农,在天灾人祸的接连不断的1344年,日子显得格外艰难。那年颗粒无收,而元朝统治者发给老百姓赈灾的粮食,经过层层剥削, 最后到手中只剩下谷壳。四月初六, 朱元璋眼看着父亲饿死,三天后大哥饿死,又三天后大哥长子饿死,十天后母亲饿死。绝望之下,朱元璋去庙里当了几年和尚,在25岁时,他义无反顾参加起义。后来,他成为义军统帅,一路打败陈友谅、张士诚. 把元军赶出国土。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明朝,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p> <p class="ql-block">  《北京宮城圏》(夏制品),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佚名 绘绢本设色。此幅北京宫城俯瞰图描绘的是刚刚建好的北京宫城。</p><p class="ql-block"> 北京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就十分重要。金元之时,随着民族的融合,北京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和政治的中心,金和元都在这里建都。明朝建立后,朱棣被封为燕王,自其登基后,北京便成为其"龙兴之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了便于抵御蒙占部落的侵扰,朱棣决定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征发全国的能工巧匠到北京参加营建工作。永乐时期确立了北京城垣四至和九个城门,奠定了北京内城的基础,而宫殿 (紫禁城) 工程则是营建北京的核心工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皇史嵅“金匮”,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元)。</p> <p class="ql-block">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明 永乐-宣德 (公元1403年 -1435年)。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自洪武二年 (公元1369年) 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 (器) 厂起,景德镇的地位就越发重要,被誉为 "瓷都" 。高峰时的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900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公元1403年-1435年)最盛。</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两朝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公元1403年-1435年)最盛。由于这两朝所使用的钴料都是 "苏勃泥青",轴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蓝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颇具水墨画般的美感。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 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彩鱼藻纹盖罐,明 嘉靖 (公元1522年-1566年)。</p> <p class="ql-block"> 郑和铸铜钟,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1981年福建南平釆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朝神宗皇后王氏的凤冠。王氏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正位中宫长达42年,曾诞下一位公主,死后谥号孝端。</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首饰发展独具特色,其中又以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为代表。这顶凤冠集中了明代的顶级首饰工艺,并且体现了一项新的技术:点翠。 点翠是明朝时期是被皇家垄断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 工匠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 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 色彩艳丽,而且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九龙九凤冠镶嵌珍珠3500颗,各色宝石约有150颗,这些宝石据说都是出土自锡兰国,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带回宫的。凤冠采用了分层工艺,一共分为五层,第一层为纯金打造的九龙衔珠,第二层是点翠翠云,第三层是翠凤衔珠,第四层是随型镶嵌红蓝宝石,第五层是金圈镶嵌红蓝宝石珍珠圈。 这顶冠冕把明朝金银首饰的工艺几乎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反映了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这顶凤<span style="font-size:18px;">冠出土于明十三陵定陵基墓,出土时有两顶:一顶在国博,另一顶在故宫珠宝馆。</span></p> <p class="ql-block">  铜火铳,明 景泰元年 (公元1450年)。火统, 是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此火统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现代的枪炮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火统最早发明于宋代,后传至蒙古汗国,成为蒙古军西征时攻克中亚、欧洲城堡的重要武器。</p><p class="ql-block"> 明代的火器技术有所发展, 火统大规模用于装备军队。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统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到了明未,西洋传教士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鸟统和火炮 (技术) ,火统逐渐被取代。</p> <p class="ql-block">  "錦衣卫" 木印,明。公元1382年,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下设专门的法庭和监狱,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控制和镇压。</p> <p class="ql-block"> 宫禁牙腰牌,明 (公元1368年-1644年)。此牙牌为 "长随" (二等宦宫) 出入宫禁的通行牌,可悬挂于腰间,以备查验。</p> <p class="ql-block">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清朝是由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制王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未宣统皇帝溥仪,历经近300年。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北京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为清前期,是清朝从开基创业、建立中央政权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像(复制品),清绢本。</p><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1722年),满族。年号康熙,公元1667年亲政。他在位期间,剿定三藩之乱,消灭了吴三桂等割据势力;统一台湾,设立府县,隶属福建省。使台湾的行政建制与内地整齐划一;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少数贵族的叛乱,抗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熙皇帝是清朝著名的皇帝,他在位时使中国的疆域得到扩大。</span></p> <p class="ql-block">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像(复制品),清绢本。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1799年),满族,年号乾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与康熙皇帝一样,创造了天朝时期的康乾盛世!</span></p> <p class="ql-block">清时期全图,疆域比现在大多了。</p> <p class="ql-block">  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清 (公元1644年-1911年),长91.7厘米。</p><p class="ql-block"> 钢质腰刀,手柄为青玉质地,上嵌有金丝与宝石组成的花枝,配有皮鞘。据其上所系羊皮标签可知,这把腰刀是乾隆五十八年 (公元1793 年) 马嘎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华时呈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 乾隆 (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巡视台阳图卷》(复制品),清 (公元1644年-1911年),清廷于康熙六十一年 (公元1722年) 设置巡台御史,监督台湾官员的政务并随时向中央参奏。此图描绘的是雍正年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棉花全图》清 拓本,</p><p class="ql-block"> 此图册是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为向皇帝汇报棉事而制作的图册, 两函。其中 "收贩" 图,描绘了棉农,把自家种的棉花送到棉花交易处,棉商架秤收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清帝退位诏书(复制品),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延续二千多年的帝制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国博青花湲瓶展厅</p> <p class="ql-block">国博南区展厅图。</p> <p class="ql-block">国博大厅</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在大门处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到天安门广场打卡。</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里的内容丰富,收藏的文物、国宝之多,是其它省级博物馆无法相比的,它收藏了全国的重点文物。我在里面整整参观了一天,回来整理这些文物内容也写了一个星期。通过参加使我了解到许多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我们这代人,文革耽误了我们的青春求学年华,特别是历史和地理知识只在小学时学了一点,基本算是空白,我为什么喜欢旅游和参观博物馆,就是想通过这些来弥补自己的知识量。以后有机会还会参观更多的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