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母校,见证辉煌

江南(作家)

<p class="ql-block">百年母校,见证辉煌</p><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桂东一中五十年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晨光漫过桂东新城区的林荫道时,我正站在“桂东一中百年校庆”的红色拱门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胸前校友胸前的嘉宾证。身旁的老同学拍了拍我的肩:“走啊,去母校大食堂尝尝鲜,还能回味下咱们当年5分钱菜的滋味。”这话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里尘封的石板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1年的夏天,11岁的我背着半袋糙米和母亲晒的萝卜干,站在胸堂山的石板路上喘气。那是我跳级考上桂东一中高20班的第一天,也是人生中第一次独自走这么远的路——从横店出发,踩着茶马古道的青苔,穿过千年鸟道的密林,上千级石板台阶磨得胶鞋边缘发白,穿越坪界,寒口坳,直到夕阳塘境界的茅草染成金红色,才终于望见老一中校门口那个雷锋画像。作为全校年纪最小的高中生,我攥着母亲连夜缝的布口袋,里面装着家里省出的口粮,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辜负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一中食堂,是栋红砖平房,排队打饭的队伍能从窗口绕到操场。我们这些农家孩子,大多是“半边户”——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独自扛着家里的农活,口粮常常不够用。饭票要用自家的米换,菜就只能选最便宜的5分钱一份:有时是清水煮萝卜,有时是撒了点盐的南瓜汤,偶尔能见到几片油星,就算是“改善伙食”。一个月里,只有赶上学校月考成绩好,父亲才会托人捎来几块钱,让我能奢侈地买一份一毛钱的炒青菜伴肉味,那股子油香能让我回味好几天。现在想来,那时的“苦”从来不是滋味,而是藏在布口袋里的糙米、食堂窗口的排队队伍里,对“好好读书”的执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跟着校友们走进新一中的食堂时,我着实愣了几秒。明亮的吊灯照得整个食堂暖意融融,长长的餐台上摆满了几十个菜:金黄的炸鱼、喷香的红烧猪脚、辣椒炒鸡肉,翠绿的清炒时蔬,还有冒着热气的鸡蛋红萝卜丝粉,旁边的水果盘里堆着新鲜的橘子和哈蜜瓜,饮料机里的橙汁正冒着气泡。我端着餐盘,看着校友们熟练地夹菜,忽然想起五十年前那个傍晚——也是这样端着餐盘,却只敢打一份5分钱的萝卜汤,找个角落慢慢喝,生怕别人看见自己碗里没油星的汤。“尝尝这个红烧猪脚肉,比酒店的还好吃!”身旁的老同学递来一块,我放进嘴里,软糯的肉香在舌尖散开,眼眶忽然有点发热。这哪里是一顿饭,分明是五十年时光的对话——当年碗里的清苦,都变成了如今盘里的香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吃饭时,我又想起了那个丢餐票的下午。那时我刚用父亲捎来的钱买了一周的餐票,小心翼翼地塞在衣服口袋里,和同学们去肖家泉游泳。上岸时,口袋里的餐票却不见了——那可是我一周的口粮啊!我沿着泉边的石头找了一遍又一遍,眼泪忍不住往下掉,却不敢告诉老师和父母。后来的一周,我每天靠着向同学借半份饭、就着自己带的干菜熬过,晚上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怕被室友看见。现在和老同学说起这件事,他笑着拍我的肩:“你当时还跟我借过饭票呢,我还以为你弄丢了零花钱!”原来那些当年以为跨不过的“坎”,如今都成了笑着回忆的“故事”,而那些藏在故事里的温暖——同学递来的半份饭、室友悄悄放在我枕边的饼干,都成了母校给我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后,十三岁的我下了农村,当生产队的农业技术员,教过大队的民办小学,组织过文艺宣传队,也跟着县委的工作队跑过田间地头。后来考上湖南师大中文系,离开桂东的那天,我特意绕到老一中的食堂门口,看了一眼那和1阳光下笑容灿烂雷锋像——它还像我入学时那样,闪闪发光!校园四合院里,枝繁叶茂。大学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一中,成了一名语文老师,还兼任了学校的团委书记。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们端着餐盘去食堂吃饭,我总会想起自己当年的模样,偶尔也会跟他们讲起“5分钱菜”的故事,不是想让他们“忆苦”,而是想告诉他们:当年的“苦”里,藏着最珍贵的“韧”——就像老一中的石板路,再陡再长,只要一步一步走,总能走到终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8年,我考上了郴州日报,离开一中的那天,我又去了食堂。那时的食堂已经翻新过,窗口多了几个,菜的种类也多了,只是我再也不用只打5分钱的菜了。我打了一份红烧猪脚肉,坐在当年常坐的角落,慢慢吃,心里满是不舍——这里有我11岁时的慌张,有丢了餐票的眼泪,有站在讲台上的骄傲,也有和学生们一起吃饭的热闹。现在想来,母校从来不是一栋建筑,而是藏在时光里的“味道”——是5分钱萝卜汤的清苦,是同学递来的半份饭的温暖,是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们吃饭的安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回母校,我特意去了新校区的陈列馆。意外发现自己的作品十五本书,摆进了专门的柜窗展示。我太感动了!墙上的照片里,老一中的平房变成了如今的教学楼,当年的土操场变成了塑胶跑道,展板上写着“培养清华北大生名单”的字样。我站在新一中的校门照下了纪念前,看着照片里那棵熟悉的字眼,忽然明白:母校的“变”,从来不是忘记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的“韧”,走向更好的未来。就像当年的5分钱菜,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苦”,而是让我们懂得:如今的“甜”,是当年的“韧”换来的;而未来的“好”,需要我们把这份“韧”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食堂时,夕阳正照在新一中的教学楼上,金色的光落在“桂东一中”的校牌上,温暖又明亮。我回头望了一眼,心里满是感慨:五十年了,从背着糙米走石板路的少年,到带着回忆回母校的校友,变的是食堂的菜、校园的模样,不变的是藏在心里的“母校情”——是11岁时的执念,是丢了餐票时的温暖,是站在讲台上的骄傲,也是如今尝着红烧猪脚肉时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百年弦歌不辍,山河万里可期。老一中的石板路、旧食堂,都成了记忆里的风景;新一中的教学楼、营养餐,正续写着新的故事。而我,为母校骄傲!我会带着这份回忆,继续往前走——就像当年走在石板路上那样,一步一步,带着母校给的“韧”,走向更远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