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美阅兵女兵”人设崩塌,看退役军人的流量江湖与正途

狼眼涂诗

<h3>那身挺拔的军装,曾是荣耀的象征;那段阅兵场的经历,本是一生珍藏的记忆。直到它们成为流量世界的“硬通货”,一些退役军人开始迷失在点赞与关注的迷宫中。</h3></br><h3>近期,网信办整治网络退役军人不当行为的行动引发广泛关注,其中网名叫“李温柔”的退役女兵案例尤为引人深思。</h3></br><h3>2019年大阅兵时,她在方阵中留下了三秒多的露脸镜头,这本该是一生珍藏的荣誉,却成了她退役后蹭流量的“金字招牌”。</h3></br><h3>她迅速组建所谓“退役军人创业军团”,搞起矩阵账号,几十个小号内容套路如出一辙:要么是那张阅兵照片配着激昂配乐,要么对着镜头反复强调“我是2019年阅兵女兵”。直到网信办专项整治结果公布,这股风气才被遏制。</h3></br><h3>然而,就在“李温柔”们透支公众对军人信任的同时,另一批退役军人正在用不同方式实现人生转型。他们的故事,或许才是退役军人适应社会的正确打开方式。</h3></br><h3> <h3>01 网络人设的崩塌与重塑</h3></br><h3><strong>“李温柔”的反应极快</strong>,在网信办专项整治结果公布后,连夜改了网名,把所有退伍后穿军装拍的视频全删了。</h3></br><h3>可她忘了,网络是有记忆的,网友截图、录屏早就存了底,那些刻意营造的“军旅人设”痕迹,并不容易抹掉。</h3></br><h3>阅兵荣誉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但这种尊重不能成为流量变现的密码。网信办专项行动明确列出的10类乱象中,“李温柔”这种就占了好几条:穿着军装营造虚假人设、借退役军人身份违规引流。</h3></br><h3><strong>这种滥用社会对军人信任的行为</strong>,不仅损害了退役军人群体的整体形象,也伤害了公众的拥军热情。当荣誉被明码标价,当经历成为炒作的噱头,一种特殊的信任危机也随之产生。</h3></br><h3>然而,就在部分人投机取巧的同时,更多退役军人正在脚踏实地地探索真实的转型之路。</h3></br><h3> <h3>02 真实转型,退役军人的电商创业之路</h3></br><h3>在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的林下赤松茸种植基地,退役军人王林正通过手机直播展示刚采摘的赤松茸。镜头前,他熟练地介绍产品特点,实时互动中订单不断涌入。</h3></br><h3>这位曾经的武警战士,如今不仅是“蘑菇大王”,更是当地退役军人“触网转型”的标杆。<strong>从5亩试验田起步,到如今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strong>、直播间粉丝超10万,王林的创业之路印证了淮阴区“电商+产业”模式赋能退役军人创业的强劲动能。</h3></br><h3>在浙江海盐县,退役军人陈兵走上了一条更为扎实的电商之路。他创办的胜利农场直播“共富工坊”专注于销售当地甲鱼特产,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帮助53家甲鱼养殖户销售20多万斤。</h3></br><h3>陈兵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销售数据上,更体现在对养殖户的实际帮助上——他的农场比普通商贩收购价高出1元/斤,切实提高了养殖户的利润。这种<strong>实实在在带动乡亲们致富的行为</strong>,与那些只会在网上炒作的“退役军人人设”形成鲜明对比。</h3></br><h3> <h3>03 政策赋能,打造退役军人转型支持体系</h3></br><h3>退役军人成功转型的背后,是<strong>各级政府构建的强大支持体系</strong>。淮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构建“政策扶持+技能培训+产业孵化+电商赋能”服务体系,为退役军人量身定制转型之路。</h3></br><h3>在“老兵新农人”培训班上,直播带货、短视频运营、农产品溯源等课程成为必修课。通过“订单式”培训,退役军人快速掌握电商实操技能,并与京东、盒马鲜生等企业建立“多对一”帮扶机制,实现“结业即上岗”。</h3></br><h3>截至2025年,淮阴区开展电商主题培训5期,参训退役军人就业率达惊人的98%,20余名“兵主播”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崭露头角。</h3></br><h3>枣庄市市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则通过与电商企业合作,创办退役军人电商培训基地,邀请直播行业专业导师为退役军人授课。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退役军人特点,包括文案撰写、直播带货实操、短视频拍摄编辑等实用内容。</h3></br><h3> <h3>04 从军人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关键</h3></br><h3>退役军人转型最大的挑战不是技能学习,而是<strong>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strong>。在淮安洪泽区,退役军人陈纲的转型历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h3></br><h3>陈纲的第一次创业失败是因为只有军人的坚韧,却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判;第二次在杭州的挫折则源于对直播电商新业态的不适应。直到他回到家乡洪泽,将军事化管理应用于水产品质量把控,将对命令的执行力转化为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才真正找到了军旅特质与商业规律的契合点。</h3></br><h3>陈纲的成功在于完成了从“服从者”到“服务者”的思维转变,<strong>将对上级负责转化为对客户负责</strong>,将对任务的绝对执行转化为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应对。</h3></br><h3>这种角色转变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退役军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突然进入社会,需要克服强烈的不适应感。</h3></br><h3> <h3>05 可持续性,退役军人创业的更高追求</h3></br><h3>成功的退役军人创业项目不应止步于个人温饱的解决,而应有<strong>更高层次的追求和目标</strong>。在淮阴区,退役军人的创业项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h3></br><h3>退役军人蒋红军的赤松茸基地,“林下种植+深加工+直播带货”的产业链条高效运转。团队与淮阴师范学院合作研发菌汤包、冻干片等深加工产品,并打造“淮田”品牌,通过直播间将产品销往长三角20余个城市。</h3></br><h3>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化,<strong>大大提升了创业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strong>。</h3></br><h3>在义乌,退役军人创业更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特征。截至目前,义乌市退役军人市场主体约13000户,带动就业人数近20万人,规上企业产值达40亿元,实现税收5500万元。</h3></br><h3>一批“兵支书”“兵委员”“兵带头人”逐步涌现,为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提供精神滋养。上溪镇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斌,带领村民整治环境、发展红糖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品牌,实现了本村增收并辐射带动周边村镇。</h3></br><h3>在山东枣庄,退役军人刘浩已成为拥有190余万粉丝量的网络直播带货达人,他的单场直播观看量达万余人次。但与传统认知中的“网红”不同,他始终秉持着“退伍不褪色”的信念。</h3></br><h3>“祖国培养了我,从军经历让我拥有了军人的优秀品质和过硬本领。现在我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们要永远牢记,在任何岗位都要发挥带头作用,传播爱国正能量。”</h3></br><h3>这是刘浩的心声,也是绝大多数退役军人的真实写照。从军营到商场,从战场到市场,退役军人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但也蕴含无限可能。 #退伍军人#</h3></br> <a href="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957131845842945602%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