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喀纳斯湖南岸的群山之间,藏着一个古老的村落——喀纳斯图瓦村。这里是图瓦人的家园,他们的歌声如同山间的清风,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也唱响了阿尔泰山的千年回响。</p> <p class="ql-block"> 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库门恰克”。 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图瓦人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民族。</p> <p class="ql-block"> 新疆喀纳斯的图瓦人,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的白哈巴村、禾木村和喀纳斯村。</p> <p class="ql-block"> 图瓦村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海拔1390米,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属人文古迹类村落,是前往喀纳斯湖的必经之路。现存约2500名图瓦人。</p> <p class="ql-block"> 村子古朴自然,村内多为原木筑砌的尖顶房屋。每家每户都用木头给自己围了一个院子。房前屋后建起了栅栏,种花种草,整洁美观,炊烟袅袅,奶酒飘香,确实是一个美丽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 除了喀纳斯村,禾木村也是图瓦人重要的聚集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禾木村的“禾木”一词本身就是图瓦语,指的是黑熊腰身上的肥膘,据说当初就是因为有两个图瓦人在这里打了黑熊,将腰身上的肥肉取了下来以示纪念,所以就将此地命名为“禾木”。</p> <p class="ql-block"> 由于木头小屋方方正正,村庄看上去也显得有棱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一进入松林便了无痕迹。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脉像是一双大手,将这个村庄呵护在掌心。</p> <p class="ql-block"> 图瓦人热情好客,欢迎游客来访。他们仍然过着放牧、狩猎、自耕自食为主的简朴生活。这里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十分祥和。</p> <p class="ql-block"> 图瓦人村落的木屋,别具一格,被称作“木楞屋”。其四壁均由原木精心构筑,房屋下部呈正方形,而上部则形成等腰三角形,顶尖坡度陡峭,使得整个结构显得异常稳固。墙体原木间的缝隙,巧妙地以苔藓填充,使得房屋在视觉上和谐统一,且无需使用一根钉子。在村落中,随处可见这种原木垒砌的木屋,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景致交相辉映,奶酒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为这个古朴的小村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置身于喀纳斯湖的梦幻世界之中。</p> <p class="ql-block"> 图瓦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相传是蒙古族的分支,世代生活在喀纳斯的森林与草原之间。他们的语言、生活方式和音乐,都保留着原始草原民族的气息。走进图瓦村,木刻楞小木屋散落在山坡上,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仿佛隔着时光,叩响了一扇古老文明的门。</p> <p class="ql-block"> 热情的图瓦人把我们迎进了他们的客厅。客厅里摆满了凳子和茶几,茶几上摆着他们精心制作的点心、奶酪和奶茶。</p>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主持人非常健谈,见到客人已到得差不多,他开始介绍图瓦人的生活。从主持人的言谈中,感觉图瓦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说,他们过去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狩猎和农耕的生活。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们开展了多种经营,经济收入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全村参加了旅游服务,开展了家访和农家乐,开办了饭馆、酒吧、旅馆等等,为他们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p> <p class="ql-block"> 演出开始了!首先是图瓦老人演奏的苏尔,其低沉的音符像雪山融化的溪流,穿透了整座村庄。苏尔是新疆图瓦人独有的古老乐器,其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胡笳”,被视为现存胡笳的活化石形式,因学习难度大和传承人稀缺,现已成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苏尔由当地“芒达勒西”苇科植物茎秆制成,长约50-60厘米,仅三孔,需运用丹田之气和舌尖控制气流发声,能同时吹出低沉的和声与清晰的主旋律,音色悠远苍凉。其吹奏技巧复杂,需数年甚至数十年训练,被视为“图瓦人与大自然交流的手段”。在喀纳斯漫长的冬季,苏尔是图瓦人排遣寂寞的重要方式,音乐常表现悲凉情绪,反映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情感。学者认为其音乐形态保留了古代胡笳的特征,故称“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喀纳斯村的小木屋里,五个图瓦汉子组成的乐队正表演着他们的拿手好戏:呼麦。他们的歌声没有华丽的技巧,却直击心脏——那是关于山川、草原、骏马和离别的吟唱。据说,图瓦人认为音乐可以呼唤山川神灵,让迷失的羊群找到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 呼麦是图瓦人创造的喉音歌唱艺术,利用喉头压力产生不同频率的泛音,使得一人能够同时演唱多个声部。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演唱时通过特殊发声技巧同时演唱两个及以上声部,形成持续低音与流动旋律的独特结合,被誉为“民族魂”,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的文化瑰宝,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 有关呼麦的产生,当地有一说法。据说古代图瓦人的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于是产生了呼麦。</p> <p class="ql-block"> 图瓦汉子们用呼麦唱法唱了一首思念家乡的歌。听到他们磁性美妙的呼麦后,我瞬间就被带入了情境,美声让我享受了图瓦人的音乐艺术,带给我的心灵震撼和美好感受!一曲毕,全场听众报以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p> <p class="ql-block"> 图瓦人的艺术家们用音乐充分展示了图瓦人生活,比如,他们弹奏的骑马曲,节奏欢快激烈,犹如万马在草原上奔腾,声势浩大,感人至深。神奇的呼麦仅仅用一根喉咙的弦吹响万马奔腾,以喉咙之弦喻指其独特性,并关联草原万马奔腾的壮景;圣洁的灵魂在马头琴弦上呐喊,将呼麦与马头琴结合,体现蒙古族精神传承。演出非常精彩,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的姑娘跳起了欢快的蒙古舞,舞蹈形象地再现了蒙古青年在草原上策马扬鞭的场面,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 一位蒙古族小伙子跳的蒙古舞《鸿雁》,动作优美洒脱,节奏感十足,动作颇见功力,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他出神入化的表演,完美地演绎了这个舞蹈,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离开喀纳斯图瓦村,呼麦独特的声音仍然在耳边回荡,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 本组照片均使用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