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遗韵》31:坐见帆轻落过桥

💒曹志

<p class="ql-block">  “坐见帆轻落过桥”——这不仅是古诗里的画面,更是今日新仓依然鲜活的水乡日常。而这场跨越古今的演出中,最令人瞩目的主角,莫过于那座横跨盐船河的仁寿桥。</p> <p class="ql-block">  左手繁华,右手风雅。新仓,地处沪浙之交,既不乏现代产业的活力,也葆有古镇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也是“文明村镇”,57.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万三千人安居乐业。然而,若你只看到它作为“蔬菜之乡”“服装重镇”“童车基地”的经济面孔,便错过了它真正的灵魂。那灵魂,深藏在流淌千年的盐船河中,镌刻于气韵悠远的仁寿桥上。</p> <p class="ql-block">  石不语,意自长。坐落于杉青港村的仁寿桥,全长42.8米,是平湖境内规模最大的石桥。它如一位沉稳的智者,静观百年风云。</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的诞生,源于一份深沉的孝心。1926年,金山乡绅朱承训为贺母亲六十寿辰,捐资建桥。更令人动容的是,朱老夫人曾亲临工地,在桥亭中留下足迹,让这座石桥从诞生之初,便浸润着人性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桥体以六墩五洞构成,结构稳重,雕栏精美。最富人文气息的,是桥墩两侧镌刻的诗句,让坚硬的石材也拥有了风雅的灵魂。 </p><p class="ql-block"> 历经近百年风雨,仁寿桥于2004年被列为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不再只是一处通行的工具,更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历史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流淌的文明脉搏。“新仓新仓,好比天堂……”传唱千年的《新仓谣》,吟诵的正是这条滋养了新仓的盐船河。</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这里是沟通浙沪的“黄金水道”,也是新仓成为“东乡十八镇,新仓第一镇”的底气所在。古籍所载“新仓十景”,老街旧谈中的“三寺六街十二坊”,无不诉说着它曾有的繁华。遥想当年,河上帆樯如林,舟楫往来,两岸市声不绝,俨然一派水上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的《芦川竹枝词》】开启了新仓的文脉,如水般绵长不息。这里曾走出弘一法师李叔同,这位旷世通才,虽生于天津,却祖籍浙江平湖,其精神血脉中流淌着这方水土的灵性。</p><p class="ql-block"> 此外,刘昌诗的《芦浦笔记》、周光瑞的《盐溪渔唱》、朱鼎镐与柯培鼎合编的《芦川竹枝词》等著作,都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新仓的民俗风情与市井生活,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新仓,与时光重逢。今日的新仓,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那“坐见帆轻落过桥”的意境,已从昔日的盐船白帆,悄然延续至今日往来不绝的货船笛声里。</p> <p class="ql-block">  若有缘至此,不妨在仁寿桥上驻足片刻。看水波流转,听风声过耳,你会感到:历史从未远去,它正以另一种方式,在这座桥、这条河、这座镇中,徐徐展开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