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中国脚印 初三、一班 张家瑜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从敦煌壁画上飘逸的飞天,到地球轨道上徐徐展开的中国空间站;从苏轼“不知天上宫阙”的千年叩问,到“嫦娥”探测器真实取回月壤的科学实践——这条通往月亮的路,中国人走了千年。 月亮上的中国足迹,其伟大不仅在于跨越了地月之间三十八万公里的物理鸿沟,更在于它弥合了神话与科学、古典与未来之间那更为辽阔的时空。这足迹,是刻在月面的浅浅印记,也是深深印在每一个仰望星空的华夏子孙心头的文化烙印。<br>此刻,月光依旧,清辉如昨。但那轮照耀过李白、见证过苏轼的明月,如今也映照着中国人的航天器。我们的仰望,已不再是纯粹的审美与遐思,那其中更融入了创造者与归属者的温度——月亮不再只是诗歌的意象,更是我们可以抵达的远方。<br> 这绵延千年的“归乡”之路,终于在我们这个时代,从仰望星空的眼眸,化为了丈量星海的脚步。当“嫦娥”在月面留下痕迹,当“天问”向着更远的星辰进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次技术突破,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星辰大海中重新确认自己的坐标。 那枚印在月面的足迹虽小,却承载着一个民族千年不变的飞天梦想;那片月壤虽轻,却衡量着一个文明从仰望到抵达的精神重量。这是结束,更是开始——在可期的未来,必将有更多中国脚印,留在更遥远的星球上。 月光洒向大地,一如千年前那般温柔。但今夜我们抬头时都知道:月亮上,有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