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心育行,赋能向未来 —— 记 2025 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之专题讲座

<h3>  2025 年 10 月 18 日下午,2025 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学员们有幸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心理学院师保国教授题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具体问题:解读与建议” 的精彩讲座。师教授从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表现、主要问题与原因解读以及教育建议三个方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心理教育盛宴。<br></h3> <h3> 一、把握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br> 讲座伊始,师教授先带领大家厘清心理健康的概念。援引 WHO 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更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而心理健康,体现为个体有生命活力、积极内心体验、良好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身心潜力与社会功能。<br> 他还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讲解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大家从经典心理学理论层面,深入理解心理运行机制与健康状态的关联。<br>  </h3> <h3>二、聚焦学生心理的现实图景<br> 师教授指出,如今学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自我方面,他们有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意识,但也面临自我认同、外貌焦虑等问题,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青春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的冲突就很突出,部分学生存在同一性混乱,缺乏明确目标与价值观。<br> 在人际关系上,亲子、师生、同伴及异性交往等维度都可能出现困扰。学习领域,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习得性无助等问题也较为常见,这些都让大家清晰看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元与复杂。<br>  </h3> <h3> 三、探寻心育工作的有效路径<br>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师教授从多方面给出教育建议。在师生关系构建上,强调要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透过学生行为表象,挖掘背后的感受、期待与渴望,像面对学生课堂玩手机,教师应积极倾听、共情,换位思考沟通。<br> 从学生幸福感入手,要帮助他们觉察、接纳与调节不良情绪,培养积极品质与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技术与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引导学生关注积极面、调整认知。<br> 在学习心理品质培养上,借助 “学习金字塔”“费曼技巧” 等,助力学生快乐学习,挖掘学习潜能、掌握方法、端正态度。此外,还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环境,凝聚多方力量,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br>  这场讲座,让参与培训的教师们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也为大家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用的方法指导。相信带着这些收获,老师们能更好地守护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灵成长,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助力!</h3> <h3>拍摄:崔家钰<br>文字编辑:李天姿 李松蔚<br>国培三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