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有水鸟

关中骆驼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0月18日 阴</p><p class="ql-block">地点:西安市曲江池遗址公园(当地居民称南湖)</p><p class="ql-block">摄影:关中骆驼</p> <p class="ql-block">鸬鹚</p> <p class="ql-block">  鸬鹚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别名鱼鹰或水老鸦。身体呈流线型,下体较扁平,颈长而柔韧,翅宽长且钝,脚强健有力并置后。虹膜红色;喙灰黑色;脚黑绿色;周身几乎全部黑色而具有绿褐色的金属光泽;繁殖期头后具白色丝状羽,下胁处有一白斑,非繁殖期这些特征消失。幼鸟体羽为褐色。</p><p class="ql-block"> 鸬鹚在国外广布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外的其他大洲。在中国各地的适宜生境都有分布,北方多为夏候鸟,南方为冬候鸟或留鸟。</p><p class="ql-block"> 以各种鱼类为食,也食两栖类、甲壳类、头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存在群体捕食或者合作捕食行为。标准繁殖周期为19—20周,在季节性气候条件下,一般每年成功繁殖1次,窝卵数为1—6枚,淡蓝色,长梨形,孵化期为28—32天。 </p><p class="ql-block"> 鸬鹚已纳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鸬鹚是候鸟‌,具有显著的迁徙习性,其迁徙行为因地区而异:在中国北方多为夏候鸟,南方则多为冬候鸟或留鸟。</p><p class="ql-block"> 北方地区‌(如中国北方):作为夏候鸟,夏季在北方繁殖,秋季南迁越冬。</p><p class="ql-block">‌ 南方地区‌(如杭州、厦门):作为冬候鸟,冬季从北方迁入南方水域越冬;部分个体可能成为留鸟。</p> <p class="ql-block">  秋季南迁‌:通常8月底至9月从北方出发,飞行约半个月抵达南方越冬地(如西湖),9月中下旬为常见抵达期。</p><p class="ql-block">‌ 春季北返‌:次年3月至4月北迁繁殖,如山东东平湖曾观测到3000余只鸬鹚集群北迁。</p> <p class="ql-block">吃饱了,回。</p> <p class="ql-block">小鸊䴘</p> <p class="ql-block">  小鸊鷉是一种生活在湖泊、河流、水塘、沼泽等水域的鸟类,体型较小,全长大约25到30厘米,重量在120到300克之间。其羽毛主要为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颈部在繁殖季节呈栗红色,冬季则变淡。‌</p><p class="ql-block"> 小鸊鷉通常白天活动觅食,善于游泳和潜水,通过潜水来追捕食物,主要为各种小型鱼类、虾、蜻蜓幼虫、蝌蚪、甲壳类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偶尔也会吃水草等少量水生植物‌1。</p><p class="ql-block"> 在繁殖季节(5~7月),它们会在有水生植物的湖泊和水塘岸边浅水处水草丛中营巢,建造能随水位升降的浮巢‌1‌3。</p><p class="ql-block"> 遇到危险时,小鸊鷉会将幼鸟藏在翅膀下潜水逃避,清晨和黄昏时常发出快速带颤音的叫声‌。</p><p class="ql-block"> 小鸊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多数为留鸟,但少数会迁徙。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繁殖的鸟类多为夏候鸟,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往南迁徙,少数个体留在当地不冻水域越冬;南方地区的种群则多为留鸟‌1。</p> <p class="ql-block">夜鹭</p> <p class="ql-block">  夜鹭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水栖禽类,体长46-60厘米,重约700克。它喙尖细,颈短,身体粗壮,腿较长。额头至背部为绿黑色,腰部、翅膀、尾羽和胸部为淡灰色,腹部为白色。</p><p class="ql-block"> 夜鹭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欧亚大陆及非洲,全球共有4个亚种,在我国中部、东部、南部各省区湿地中尤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夜鹭喜欢结群活动,常成小群于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则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p><p class="ql-block"> 夜鹭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p><p class="ql-block"> 夜鹭的繁殖期为4-7月,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卵任务,孵化期21-22天,雏鸟经过30多天即能飞翔和离巢‌。</p> <p class="ql-block">小白鹭</p> <p class="ql-block">  小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是鹭科白鹭属鸟类,亦称白鹭丝、白鹭。全身体羽颇似大、中白鹭。生殖期在枕部有长羽2枚,如双辫状;胸前亦簇生矛状长羽,但没有枕部冠翎长;背上蓑羽的先端均微向上卷曲;生殖期后,冠翎和蓑羽均脱落;眼黄色;嘴黑色,下嘴基部带苍白色;面部裸皮灰色;脚、腿黑色,趾上常杂有黄色。</p><p class="ql-block"> 小白鹭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一带。在中国见于长江以南、江苏沿海中部等地区以及台湾、广东、海南,偶见于威海和北京。栖息在沼泽、湖泊、海岸边的浅滩以及水稻田等地。平时喜欢群栖,多为小群体,繁殖期集合成大群体。白天寻觅食物,以鱼、虾、蟹和水生昆虫等为食。繁殖期为4-8月。营巢于高大的树上,少数在灌木上筑巢。每次产卵3-5枚,由雌雄轮流孵卵,大约经过23天孵化后雏鸟出壳。</p><p class="ql-block"> 小白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Ⅲ;是中国三有保护鸟类。</p><p class="ql-block">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灰雁</p> <p class="ql-block">  灰雁,脊索动物门鸟纲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灰雁属于体型较大(约76厘米)的雁。嘴为粉红色,头部、颈部为黑褐色;背部和飞羽为黑褐色,且飞羽翼缘为白色;胸部和腹部为灰褐色,两胎具有黑色横纹,尾下覆羽为白色,雌雄无明显差异。又名:灰腰雁、红嘴厘、沙雁。</p><p class="ql-block"> 灰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等地,欧洲、俄罗斯、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伊拉克、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栖息于开阔的大型湖泊、水库、滩涂草洲和农田等湿地生境中。一般集大群活动,群体数量多时可达数千只。</p><p class="ql-block"> 主要以滩涂草洲的各种草本植物为食,偶尔在农田中取食散落的稻谷。灰雁繁殖期为6~7月,营巢于水边草丛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4~8枚,卵呈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29天。</p><p class="ql-block"> 灰雁是中国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其在云南分布范围内,建有苍山洱海、会泽、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剑湖等中国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灰雁也被列入中国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灰雁3月末至4月初成群从南方越冬地迁到中国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北部地区繁殖,9月末开始成群迁往中国南方越冬,大批迁徙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数持续到11月初,人们曾于1992年10月中旬至10月末在吉林省西部草原见到3000只的大群。飞行时两翅扇动缓慢,显得有些笨拙,但较有力,不慌不忙,徐徐而飞,成单列或“V”字形队形。飞行高度亦很高,通常晚上迁徙,白天休息和觅食。有时边飞边叫,鸣声宏亮、清脆而高。</p> <p class="ql-block">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