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者之歌——王彦博先生写意(四)

晚霞

作者:平安笑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重建孙犁故居</b></p><p class="ql-block">孙犁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文化影响深远。作品以清新淡雅、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风格奠定了“荷花淀派”的文学基础。</p><p class="ql-block">安平县孙遥城村是孙犁先生的家乡,他与家乡人民的渊源很深,“乡情浓烈”。“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家乡在孙犁先生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故居重建的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重建孙犁故居”的想法已然在彦博先生的心中产生。</p><p class="ql-block">彦博先生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读了很多孙犁先生的作品,如《荷花淀》、《芦苇荡》、《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对孙犁先生的革命经历,崇高的人文思想,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非常敬仰。孙犁先生早年(1936年)在安新县同口完全小学当教员,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多有了解,1945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和散文,收录在《白洋淀纪事》中,孙犁先生半生的文学作品都献给了白洋淀,以清新淡雅、诗情画意和浪漫主义风格奠定了“荷花淀派”的文学基础,生动展示了白洋淀人民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以及在抗日战争中机智勇敢的战斗精神。孙犁先生的文学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作家,形成了一个风格相近的文学群体。</p><p class="ql-block">位于安新县旅游路荷花大观园的《孙犁纪念馆》于2003年7月11日建成,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孙犁的学生丛维熙、各地作家代表、孙犁家乡领导与亲友应邀出席,深受孙犁先生影响的王彦博先生,和安平县的有关领导一起参加了落成典礼。</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10日适逢麦收季节,细雨漫过麦收的田野,风里还裹着新麦的清香。《中国孙犁作品研究会》几十位专家去安新《孙犁纪念馆》参观学习,特地来到孙犁的故乡——安平县孙遥城村参观孙犁故居。当日,淅淅沥沥的细雨让村里的道路逐渐泥泞,学者们互相搀扶,在已被夷为平地(孙犁先生生前把自己的旧居连同院落捐给村里建了学校)的故居前,在雨雾朦胧的空间里,在宁静、安详的气氛中驻足追忆荷花淀掌门人的逝去岁月。彦博先生面对眼前的场景,似有几分失落。</p><p class="ql-block">“重建孙犁故居”的想法已然在彦博先生的心中产生。孙犁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文化影响深远,故居重建意义重大,第一旨在“荷花淀派”后世爱好者纪念和传承发扬其文学精神;第二安平县是孙犁先生的家乡,孙犁先生与家乡人民的渊源很深,“乡情浓烈”,正如彦博先生1988年9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孙犁与故乡人》中,真实记录了孙犁先生曾六次重回故里,对家乡和乡亲例外亲顾,为家乡捐资助学等佚事。第三故居重建从亲情和友情角度表达了对孙犁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安新荷花大观园的《孙犁纪念馆》,正面两柱有孙犁先生撰写的楹联“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表达了孙犁先生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魂牵梦系,安平县孙遥城村在孙犁先生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王彦博先生时任安平县宣传部副部长,县政协委员。在安平县政协会议召开之际,彦博先生精心准备了一份提案,认为必须要重建孙犁故居,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一、复建孙犁故居;二、开展“荷花淀派”散文征集评比活动;三、孙犁作品与诗歌朗诵会;四、纪念孙犁先生座谈会。该提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认可。参加政协会议的领导乔文斗,刘毅慧等纷纷表示支持,政协主席李光辉将彦博先生的建议作为“1号提案”转给县委书记李哲民,哲民书记作批示“此建议很好,请闫欣、海霞抓落实。”</p><p class="ql-block">2011年,安平县县委、县政府做出打造“孙犁故里”文化名片的战略决策,县委主要领导批复了《复建孙犁故居》提案,要求县委、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复建领导小组”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研究制定复建方案,尽快启动复建工程。</p><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在文学大师孙犁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彦博先生与文友共同主编的《孙犁百年诞辰纪年集》出版。同年,安平县委、县政府举办一系列活动纪念孙犁先生,组织创作《孙犁在故乡》系列文学作品、编辑《安平文学》纪念专刊、组织主题征文和书画展览、规划建设孙犁广场、孙犁先生图书馆和纪念馆,加快了孙犁故居重建的速度。</p><p class="ql-block">经过两年多的筹划,孙犁故居于2013年10月开始按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290平米,建筑面积272平米,建筑风格为上世纪30年代的北方民居特色,于2014年5月4日建成开放。再现了孙犁先生当年的生活环境和创作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彦博先生的倡导和主张下,安平县文学爱好者学习传承和发扬孙犁文化蔚然成风,先后开创了全国十项第一:</p><p class="ql-block">雕刻了全国首个孙犁先生全身站姿汉白玉雕像。</p><p class="ql-block">建设了全国第一个以孙犁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p><p class="ql-block">修建了全国第一个孙犁广场;复建孙犁故居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举办了第一届“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p><p class="ql-block">成立首个县级“孙犁文化研究会”并开展孙犁作品与诗歌朗诵会。</p><p class="ql-block">开展首届纪念孙犁先生座谈会。</p><p class="ql-block">首次举办纪念孙犁诞辰100周年百名书画名家书画展。</p><p class="ql-block">编辑出版了40万字的《孙犁百年诞辰纪念集》。</p><p class="ql-block">创作了全国第一支歌唱孙犁先生的歌曲《常常想起您》。</p><p class="ql-block">创作了系列文学作品《孙犁与家乡人》共计10万余字,为安平县留下了文学大师与家乡人交流、接触的第一手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做为孙犁先生家乡的后人,缘于对孙犁先生的崇敬与怀念,彦博先生与孙犁大师一家三代人均有交往,只为传承和发扬孙犁先生的文学思想,发掘并整理孙犁先生的平生佚事,为安平“孙犁故里”这张文化名片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彦博先生自命己事:将所有与孙犁先生有关的遗作复制后送交设在北京的中国文学馆的孙犁展室;把自己写过的与孙犁先生有关的文字整理成册,递与天津孙犁研究会做资料;并做诗文《每瞻墨宝念兹人》纪念“文学大师孙犁题字家乡”佚事:“中华文苑多才俊,耕堂芸夫立崭新。荷香铁木风云浩,旧闻小记宏论真。官微科职成大师,乡思总发儿女心。今命陋笔留趣往,每瞻墨宝念兹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复修圣姑庙</b></p><p class="ql-block">安平县孝感圣姑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的1306年。圣姑庙中的郝氏女君,正史有记载,民间有传说,刻碑有物据。2008年10月安平县领导决定“实施孝感圣姑庙复建工程,强调恢复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安平县文体局作为工程建设主体责任部门,王彦博先生时任安平县文体局主要领导,具体负责“复修圣姑庙”项目的落实工作,参与策划整个修复过程。</p><p class="ql-block">“圣姑的传说”记载了圣姑“孝行感天”和“义救刘秀”的故事,展现了圣姑的“孝”和“义”。</p><p class="ql-block">圣姑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正史有记载,民间有传说,刻碑有物据。相传周朝末年,在“博陵郡节政通玄里”(今安平县回涡村),有一位孝亲敬老的姑娘名唤郝女君,出生那天“天生异象”,村子的上空袅袅异香盘桓了三天三夜。女君父母世代务农,勤劳持家,家风良善。一次其父脊背生病久治不愈,女君心急如焚,亲自调理日夜不息,至孝通神,父亲不药而愈,乡亲们无不为之感动。从此民风淳朴的乡村,孝德之风盛行。</p><p class="ql-block">小女君长大后,出落成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奉养父母而终身不嫁,说“一旦嫁人,反会使我忧虑”。女君二十五六岁时,父母相继在同一年无疾而终,女君倾尽家资安葬,“寝毡枕块”为父母守墓,按时祭祀,毫不懈怠。传说三年后,女君“水府成仙”惊动了官府,下令为女君修建祠庙“孝感祠”,敬称女君为“圣姑”。祠庙地址选择在郝女君庐棚守孝的位置。</p><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公元20年)王莽被杀,刘玄称帝,日夜担心同为皇室宗亲的刘秀争夺帝位,借机削了刘秀的兵权,封为萧王并委派他到黄河以北宣示旨意,要当地官民遵守朝廷的诏命,实际想借他人之手除掉刘秀。赵国邯郸有位占卜之人王朗,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有资格继承皇位,在地方势力的拥戴下,自封为王,定都邯郸。刘秀到达河北境内,王朗听说后,顿感不妙,高价悬赏刘秀人头并派出大批兵将捉拿他。</p> <p class="ql-block">刘秀被王朗军队追赶,逃至安平一带,人马焦渴难耐,这时一位美丽女子出现,提供了两桶水,刘秀的百余兵马饮用后,桶中的水丝毫不减。王朗的追兵临前,女子将水泼到地上,瞬时化作一条大河,将王朗的追兵阻断。刘秀后来在当地的“孝感祠”中,发现神像与途中相助的女子一模一样,方才顿悟是圣姑显灵救他解渴脱险。</p><p class="ql-block">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夺取了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称为光武帝。感念圣姑多次救他,赐封“孝感圣姑”,下令修建《孝感圣姑庙》,要求圣姑庙要修到他在洛阳就能看到庙门。聪明的工匠最终在安平修庙,在洛阳修了一个山门,解决了这个难题。</p><p class="ql-block">安平圣姑的传说,将一个真实历史记载的孝女,在民间演绎塑造成了一位兼具孝道和忠义精神的圣姑。不仅是安平地方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生动标识。</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传承孝德文化,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2008年10月25日安平县县委、县政府基于党中央创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要求与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成立省保文物圣姑庙复建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孝感圣姑庙复建工程,强调恢复历史原貌。县文体局作为工程建设主体责任部门,时任安平县文体局主要领导的王彦博先生,具体负责“复修圣姑庙”项目的落实工作,参与策划整个修复过程。</p><p class="ql-block">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县文体局在县委、县政府复建领导小组的协调下,调整、修订设计图纸;施工工程公开招投标等工作提上日程;为尊重圣姑庙历史原貌,王彦博先生协同技术人员到各地实地探访古迹修复工艺、文化采风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彦博先生与当时的县主管领导崔海霞,马玉来一起走访了全国十六个城市,包括北京、包头、太原、成都、昆明等,邀集到安平散作繁星的各地商户;并向全县各界人士推介圣姑庙复建的意义,征集爱心捐款。</p> <p class="ql-block">圣姑庙承载着安平千年的信仰记忆与文化根脉,圣姑孝感动天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乡人敦亲睦邻、向善而行。听闻“圣姑庙复建”,大家纷纷解囊助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在民间募集资金数百万元。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河北京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魏志民,一位知名企业家和慈善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河北好人等,多年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多次组织和参与慈善捐款活动,“灾害救助捐款”、“教育事业捐款”设立“魏志民奖学金”、“文化事业捐款”等都有魏总的身影,仅为安平中学累计捐款就达五百万,助力圣姑庙复修再次捐款壹佰万元,圣姑庙功德碑上有记载。</p><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圣姑庙沿中轴线布局,包括山门、钟鼓楼、“工”字型大殿、观稼亭等;圣姑庙內设有壁画和诗词,再现了安平古八景和圣姑救驾、仁孝救父等典故。圣姑庙建筑延续了元明时期的“工”字型大殿设计,并复原了天然榫卯结构。</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说:“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因安平圣姑庙的建筑结构独特,中国著名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家梁思成先生曾于1936年带领团队对安平圣姑庙进行了详细的测绘、拍照和记录。在梁思成先生的著作《中国建筑史》和考察报告中,专门提到这座建筑,并对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结构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刘敦桢先生在1935年,带领弟子在圣姑庙测绘达一个月之久,绘制的建筑图纸,为圣姑庙的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圣姑庙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2011年11月增建附属工程孝德碑廊,收集历代古碑十通。复建后的“圣姑庙”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案例,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11年2月18日,由安平县政府和文体局主持,举行了“安平县省保护文物圣姑庙复建落成典礼”,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其中很多重要嘉宾和知名艺术家参与,标志着这座始建于东汉、毁于1945年抗日战火的古庙涅槃重生,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2011年冬季,安平经历了近23年来最冷的冬天,典礼前几天开始下雪,崔海霞县长作为此项工作的主管领导,担心大雪天气给交通出行、诗词朗诵和书画布展等带来不利影响,以至于庆典活动能不能如期举行,多次和彦博先生沟通协商,并安排了备选方案。</p><p class="ql-block">后据彦博先生讲述,11月30日庆典当日清晨,连下几天的大雪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明亮的太阳蓬勃而出,阳光倾泻而下,天空晴朗如洗,清冷的空气中,安平古八景之一仙台积雪,好似一副生动的动画片呈现在大家面前,为圣姑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明、清两朝多位诗人题咏过“仙台积雪”的圣境,其中明代张尓庚的“突兀峥嵘拔地孤,虚空盘插四邻无。高寒积雪传仙迹,缥缈携云入画图”以凝练的笔墨刻画了“高寒积雪”、“携云入画”的意象,这首诗收录在《安平县志》中。圣姑庙高台建筑风格独特,冬季积雪覆盖其上久不融化,银装素裹宛如仙境,雪景与历史建筑结合及圣姑的神话传说,因而得名“仙台积雪”。</p> <p class="ql-block">天开吉相。大家喜出望外,庆典活动如期进行。庆典上,歌唱家张美演唱了王彦博先生作词作曲的原创歌曲《圣姑情》,诗文作品集朗诵《孝德传千古》,河北梆子《圣姑庙赞歌》唱腔高亢,《孝德书画展》展出百余幅作品,其中小学生创作的“我心中的圣姑”水彩画,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孝道故事等,现场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齐声喝彩。这场演出将圣姑的孝德文化元素通过歌曲、朗诵和画展呈现出来,圣姑庙的文化基因被创造性转化,保留了忠孝精神内核,同时圣姑庙的建筑风格和民俗传统也得以生动传承。</p><p class="ql-block">庆典结束后,彦博先生与为这次活动做出努力付出的几位同仁,一起在仙台积雪的背景下合影,留下了永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郝女君至孝通神的故事千年流传,孝德精神照亮后人。孝的本质是感恩,是慈悲,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物质供养和精神关爱两个方面;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修养与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王彦博先生先后在几个科局担任主要领导,在职业生涯中成绩斐然,特别是在复修圣姑庙、重建孙犁故居的过程中,凭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出了很大的付出,来把象征着安平县的“两张文化符号”完美呈现出来,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自此,安平县的“四张名片”天下网都、红色安平、孙犁故里、孝德之乡,从经济、历史、文化、道德四个维度构建了安平县独特的品牌形象,体现了安平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活力。</p> <p class="ql-block">安平县“四张名片”魅力形象</p><p class="ql-block">天下网都:安平县依托历史悠久的丝网制造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丝网经济迅猛发展,通过产业升级与丝网深加工,实现了从传统丝网产业到“天下网都”的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丝网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p><p class="ql-block">红色安平:1923年,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在安平县城西南的台城村诞生。1924年,河北省第一个县委也在此创建。“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成为“红色安平”的底蕴,纳入省文物部门管理体系,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党组织参观学习。同时积极筹建“冀中革命纪念馆”等项目。</p><p class="ql-block">孙犁故里:安平县是文学大师孙犁的故乡,始建于2013年10月,并与2014年5月4日建成开放的“孙犁故居”,将孙犁先生的文学资源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孙犁文化”成为安平的重要文化标识。孙犁先生及其创立的“荷花淀派”在文坛享有盛誉,先生的作品不仅是革命年代的记录,更是超越时代的审美与精神遗产,持续滋养着中国文学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孝德之乡:安平县“孝感圣姑”的传说,将孝德文化根植于安平三十几万人的心中。复修后的圣姑庙,真实再现原貌。圣姑庙蕴含的忠孝精神、建筑美学和民俗传统得以生动传承。</p><p class="ql-block">安平县委、县政府倡导以“善行安平”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新时代道德高地,拍摄了《孝德之乡》专题片,每年开展“十大道德模范”“十大孝媳”“十大巾帼女杰”等评选活动,设立了道德好人墙,定期开展“美德大讲堂”活动。</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