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林则徐纪念馆

魏阁銮

<p class="ql-block">寒露虽至,福州却依然笼罩在盛夏般的酷热中。晚饭后,我们怀着油然而生的敬意,去三坊七巷探访林则徐纪念馆,瞻仰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骨与气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馆主体建筑庄严肃穆,红墙蓝瓦,飞檐翘角间尽显闽地传统工艺之美,门楼牌匾上书“林文忠公祠”,金漆映日,诉说着后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石碑林立,其一镌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则题“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见证着历史的重量与时代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则徐纪念馆,不仅是纪念一代名臣的场所,更是一座承载民族气节的精神殿堂,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这座祠堂与展馆交织的空间中被娓娓道来。</span></p> <p class="ql-block">踏入“林文忠公祠”门庭,时间的流速仿佛骤然放缓,外界车马人声的喧嚣,被一道巍然矗立的封火墙隔绝在外,院内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致,回廊曲折宛转,流水潺潺,假山与花木疏密有致。然而我的心,却难以随之静泊——因为我们深知,这一砖一瓦所承载的,是一段何等壮阔而沉重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庭院深处,亭台错落,花木扶疏,一处池畔曲廊,我举起手机定格飞檐倒影,游人们缓步前行,身影融入古韵之中。室内屏风绘仙鹤祥云,匾额题“济心开怀”,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赫然在目,正是林公胸怀的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步入“林则徐史绩展”展厅,仿佛一步跨过了时空之门,回到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与实物,无声地诉说着晚清“烟毒横流,国势日蹙”的危局。</p> <p class="ql-block">玻璃展柜中,泛黄的奏折抄本静默陈列,那字迹筋骨嶙峋,力透纸背,我仿佛能听见林公在孤灯下奋笔疾书时,那一声声沉重的叹息——每一笔,都浸透着忧国忧民的赤诚。</p> <p class="ql-block">最撼动人心的,莫过于“虎门销烟”的模拟场景,画面中浓烟蔽日,民众欢腾;解说词里,详细记述了他以海水与生石灰的“浸化法”,将侵蚀国人身心的鸦片彻底销毁。那不仅是物质的毁灭,更是一次民族灵魂的庄严洗礼,是中国人不屈脊梁的铮铮宣言。</p> <p class="ql-block">树德堂是林家祭祀先祖的厅堂,如今静静矗立着林公的坐像,他面容清癯,目光如炬,微蹙的眉宇间凝着一股无法撼动的刚正与深切的忧思。我们不由地屏住呼吸,向着塑像深深三鞠躬,抬起头时,老伴眼角已泛着泪光,她低声说:“你看这眼神,要扛住多大的重量,才能这样坚定啊”,我默然颔首,胸中回荡的是那句被历史淬炼过的评价——“民族脊梁”。这脊梁,正是在山河飘摇的至暗时分,毅然挺起的那一根风骨,不屈不折,撑起了一个民族最后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公当年遭贬戍边,踏上漫漫伊犁路途时写下的慷慨悲歌。我静立良久,轻声叹道:“都说他是福州人,可你看他的功业、他受的磨难,哪一样只囿于福州?他是整个中国的英雄”。从岭南的虎门到西北的边塞,他的一生,正是这句诗最滚烫的注脚——纵使个人命运沉浮,饱尝不公与困厄,但对家国的担当,永远高于一切祸福得失。</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最后一部分,展现了林公的晚年以及后世对他的崇高评价。即便身处被贬谪的逆境,他依然在广袤的新疆大兴水利、垦荒屯田,将自己的一片赤诚,毫无保留地洒向祖国西北的苍茫大地。他所躬行实践的,正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宏大境界,一种将担当融入血脉、深入骨髓的赤子忠诚。</p> <p class="ql-block">福州的三坊七巷,藏着半部中国近代史,而林则徐纪念馆恰似其中最悲怆的一页,这里没有网红打卡的喧嚣,只有历史深处的钟声回荡。回望这处集祠堂、故居与展馆于一身的文化地标,在暮色与灯影中更显庄重肃穆,它静立于都市喧嚣的一隅,恰似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p><p class="ql-block"> 2025.10.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