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杨振宁院士

颜跃进

<p class="ql-block">今天中午听到杨振宁先生离世的消息,感到很突然。几乎同一时刻,朋友群里转来李桂林老师的这首诗。没多想,立刻提笔书法,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稍稍安放内心的震动与敬意。</p><p class="ql-block">“世纪星沉四海惊,苍穹陨落泰山轻。”这诗句,为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那颗曾照亮人类认知夜空的星辰,终于悄然归隐。可他的光,早已穿越时空,照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寸肌理。</p> <p class="ql-block">此刻,窗外万家灯火如星河倾泻,每一盏灯下都有人用他揭示的规律生活,却未必知晓那个为世界绘出物理图景的人,已经远去。</p><p class="ql-block">杨先生的一生,像一部缓缓展开的史诗。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生捧起诺贝尔奖杯,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人类打开了一扇从未开启的门——原来宇宙并非完全对称,左右可以不同,镜像可以破碎。那一刻,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被彻底改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真正奠定他不朽地位的,是那看似冰冷、实则炽热的杨-米尔斯理论。它像一座无形的桥,连接起电磁力、弱力与强力,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骨架。爱因斯坦晚年苦苦追寻统一场论而不得,而杨先生却以惊人的数学直觉,为后人铺下了最坚实的基石。他的方程,不只是纸上的符号,更是我们理解万物构成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他不只是科学家,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那个中国还在艰难爬坡的年代,他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不仅能参与科学的巅峰对话,还能引领它。而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在晚年选择归来,回到清华园,把最后的光和热,倾注在年轻一代身上。</p> <p class="ql-block">他曾说,科学家有三种:讲述者、大师、发现者。他从不居功,可谁都明白,他是那个极少数的“发现者”——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重新定义它。</p><p class="ql-block">他还说过:“物理研究如同窥见上帝的秘密,而人生最深的慰藉,是能用自己的知识为故土尽一份力。”这句话,像极了他的一生:仰望星空,却始终脚踩故土。</p> <p class="ql-block">如今,那个曾窥见宇宙最深秘密的人,走了。但他的思想仍在运行,像他所研究的场一样,无形,却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熄灭了,可它曾照亮的路,永远在。当我们抬头看天,思索时间与空间、对称与破缺,我们就在与他对话。</p><p class="ql-block">先生,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物理千秋,永载令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