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先的信与清华的叶

湘汉煜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稼先的信与清华的叶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悼杨振宁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卢春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日的清华园,金风拂过枝头,银杏叶如金色蝶群翩跹飘落,铺满科学馆前的石阶。我紧握着手机,《今日头条》推送的“杨振宁先生逝世”头条赫然在目,屏幕的冷光裹挟着噩耗的沉重,透过掌心直沁心底。记忆瞬间回溯到四十多年前的课堂,老教授指着黑板上“宇称不守恒”的字样,满脸骄傲地激昂宣讲:“这是中国人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舞台上写下的第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时的我虽对复杂物理公式束手无策,却将“杨振宁”这个名字深深镌刻于心。后来在图书馆翻阅先生传记,才知晓这位科学巨匠的人生始终萦绕着故土情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铁皮教室里,雨滴敲打着屋顶,却盖不住他与同窗辩论量子力学的热忱。赴美留学时,父亲“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的赠言,成为支撑他漂泊半生的精神锚点。泛黄笔记里,既有对物理真理的执着追问,更藏着游子对祖国的炽热牵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人动容的是先生暮年归乡的抉择。81岁那年,他告别旅居近六十年的美国,毅然回到魂牵梦绕的清华园,将住所命名“归根居”。这份跨越山海的故土深情,如石子投心湖,激荡起对先生家国情怀的无尽敬意,也让人体悟到支撑他半生坚守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的科学成就足以比肩牛顿、爱因斯坦。1954年与米尔斯共创的“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坚实基石,六十余年来滋养着无数科研硕果,其影响力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面对理论与实验不符的困境,他顶住同行质疑,日夜钻研推导,终为理论发展筑牢根基。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次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获此殊荣的华人,在领奖台上他自豪宣告“为中国血统骄傲”。此外,杨 - 巴克斯特方程更开辟了统计物理研究的新方向,彰显其多领域的卓越建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先生曾说,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中美关系解冻后,他成为首个访华的华裔科学家,架起学术交流的桥梁;募集资金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1999年起执教清华后,他倾囊捐献积蓄与海外房产,为高等研究院募资引才,95岁前的每个清晨,科学馆总能见到他查阅资料、指导后辈的身影,施一公院士誉其为“定海神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2岁时,先生仍坚守本科新生讲台。讲解量子物理概念遇学生困惑,他便以笔为粒子、以书为能量场,结合生活中的光电现象生动演示,让晦涩理论变得易懂。一学期风雨无阻,用知识火炬照亮后辈的科研之路。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重归华夏户籍,2021年捐赠两千余件藏书手稿设立资料室,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科教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深秋,我在清华园偶遇一群物理系学生,他们簇拥在先生雕像旁,手中捧着他年少时立志 “拿诺贝尔奖”的启蒙读物《神秘的宇宙》。雕像底座“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题字,恰是他一生的写照 —— 对真理的执着、对科教的奉献,都藏在每一个公式与每一堂课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科学馆灯光依旧明亮,仿佛仍能望见那位白发先生伏案的身影。先生曾说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圆”,从清华启程,遍历世界后终归根。如今圆已画满,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园中银杏,岁岁枝繁叶茂。风渐停歇,一片银杏叶轻落在亮着先生遗像的手机屏幕上,指尖顿在边缘久久未动。忆起他与邓稼先的约定,忆起课堂上的和蔼笑容,忆起“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的箴言,先生播下的科学火种与爱国初心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科技竞争激烈的当下,先生的精神如灯塔指引方向。他对真理的执着激励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深沉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精神根基。先生的名字终将与改变世界的公式一同,镌刻在人类文明史册上,温暖每一个逐梦的中国人。而这秋日清华园的落叶归根,正孕育着来年的盎然生机,延续着先生未竟的理想与热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