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被“误解千年”,终于被昭雪了!

岳建国

<p class="ql-block">【每日遐想995 岳建国/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我30多岁读到时觉得老子这人很坏,冷酷无情——不让国人有知识有头脑有眼光有志气,只想让他们懵懂无知老老实实做奴隶;只让百姓吃饱肚子,身强体壮,好为国王大臣多劳作纳贡交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0多岁后读商鞅的《商君书》,发现书中恶狠狠宣扬的“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 ”五术和老子那段话高度相似,就认为老子那段话中的愚民思想被出现较晚的法家传承了,流毒深远。但同时也朦胧觉得,这段话与《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即劝告君王“无为而治”的思想南辕北辙,老子的思维很混乱。直到最近看了杨鹏先生的短视频后,我才明白老子那段话不是那个意思,自己被历代注释《道德经》的学者们误导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鹏先生说,如张国英先生的解释: “有道的人治国理政是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温饱,减损人民的心智,增强人民的体魄”,还有很多学者的解释与此大同小异,都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鹏先生用两个理由予以说明。第一,老子这段话之后还有“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试想,君王要对百姓全面洗脑,要让他们吃饱肚子,还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让国民身强体壮,那国家必须依赖一大批思想警察和接二连三的大折腾,必须千方百计发展经济才能做到!这可不是“无为”的样子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老子这段话中有几个“其”字,指的是圣人或君王,不是百姓。他在前面已经讲了君王应让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即让国人有好吃有好穿有好住房,让他们乐于沿袭风俗自我治理,后面如果再对百姓提出一套相反的统治术,全文的逻辑就矛盾混乱,无法统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见,老子的意思是要求君王努力自律,管好自己,和朝臣,要“虚其心”(不自负自傲,防止权力泛滥),“实其腹”(吃饱即可,不可山珍海味),“弱其志”(少一点雄心壮志,不绑架民意,不要动辄策划和发动战争,不搞劳民伤财工程),“强其骨”(不绞尽脑汁、沉溺酒色等违背自然、朴素、有节制的生活,才能走出帝王大多短寿的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想真不可思议,老子在春秋时代写出了《道德经》,此后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绝大多数学者竟然都没有读懂其中非常重要的这段话!战国时期出生的商鞅,很有可能也错误理解了老子的这段话,于是写出了他那句臭名昭著的贫民弱民疲民歪招,促使秦制的出现,从此把中国引到邪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我想还有其它原因。在老子时代,刻刀、竹简等书写工具太落后、笨重,纸张还没有出现,迫使老子那一代思想家为节约成本而惜墨如金,只能用简洁到极点的文言文去表达,不能用长篇白话文去具体详细清晰地阐述他的观点,让后代学者易于误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也与秦始皇焚烧其它六国学者的大量注释《道德经》的书籍有关,更有后代文人明知前人在这个地方搞错了却故意不做纠正有关,因为对这个错误的注释正好迎合了皇帝的统治术,如果质疑和改动,就有自找苦头甚至陷入“文字狱”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2025.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