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座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既有“中国乳都”的现代活力,更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大青山横亘其北,黄河滋养其南,655公里的历代长城在此蜿蜒,近百座古城遗址如繁星散落,从赵武灵王的云中郡到北魏的盛乐古都,见证着千年民族融合的壮阔历程。如今,古老城墙与现代楼宇相映,草原风情与都市活力共生,这座青城正以多元姿态,续写着北疆的新故事。</p> <p class="ql-block">首府呼市纪念建州七十周年,富有民族特色与现代元素的建筑群,壮观宏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烟火气同样动人:烧卖馆里,一两八枚的薄如蝉翼的羊肉烧卖配着砖茶香气四溢,街头的焙子、手把肉与锅茶,藏着草原饮食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缕阳光亲吻过呼和浩特的屋顶,整座青色的城便浸在了温柔的霞光里。天边像被打翻了调色盘,橘红、粉紫、鎏金层层晕染开来,给大召寺的金顶镀上一层暖光,也让下班车流的车灯化作流动的星河。晚风带着远处草原的气息,混着街角烧卖馆飘出的香气,连空气都变得柔软。这一刻,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霓虹在晚霞中相拥,草原的辽阔与都市的温情在此刻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北端,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它始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1567年—1619年),康熙赐名“延寿寺”。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组成中轴线的建筑物是牌楼、山门、过殿、经堂、大殿。其建筑融合了汉族和藏族风格,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前有康熙御制的“平定噶尔丹纪功碑”,寺内的汉白玉石塔是内蒙古地区复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席力图召静立百年。红墙金顶间,藏式穹顶与汉式飞檐巧妙相拥,琉璃砖闪烁着岁月的光泽。踏入寺门,古柏参天,转经筒悠悠转动,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大殿内,壁画色彩依旧鲜亮,描绘着佛教传奇与蒙古风情。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诵经声与梵音袅袅,让人在静谧中感受信仰的力量,领略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秋叶绚烂与寺中的建筑相得益彰,呈现出岁月静好的诗画</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于1579年主持兴建,1580年正式竣工,初名“弘慈寺”,后皇太极将其汉名改为“无量寺”。因康熙曾在此居住,此后取消活佛转世规定,大召寺成为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采用汉庙形式,实行“伽蓝七堂制”,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是牌楼、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其中经堂、佛殿相连,统称“大殿”,是汉、藏结合风格的喇嘛庙。</p><p class="ql-block">寺藏文物:珍藏丰富,银佛、龙雕、壁画被誉为“大召三绝”。银佛由3万两纯银铸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塑像之一;龙雕是银佛座前两条高约10米的金色蟠龙,造型生动;壁画内容丰富,采用矿物原料,颜色至今不退。此外,还保留着康熙皇帝所赐的龙凤孔雀伞、珍珠八宝宫灯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在呼和浩特的老街深处,清真大寺的望月楼静静矗立了百年。青砖灰瓦间,阿拉伯式的穹顶与中式的飞檐巧妙融合,飞檐上的望月楼直指天际,见证着时光流转。寺内古柏参天,雕花窗棂滤过斜阳,光影斑驳地洒在虔诚的信徒身上。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古兰经的低语与信徒的默念,空气中弥漫着宁静与肃穆。它不仅是信仰的殿堂,更是呼和浩特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旷野之息,山水之处,见天地,见自已。</p><p class="ql-block">(内蒙古乌兰察布九龙湾。)</p><p class="ql-block">绕过潺潺流水的河流,途径一片片金灿灿的白桦林…站在乌兰察布的高原之上,第一次亲眼见到这片秋天的山川,心中的震撼瞬间淹没了所有语言。远处的大青山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连绵起伏,横亘在天地之间,黛青色的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苍劲。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秋色一直铺到天边,与低垂的云层相接,分不清哪里是草的尽头,哪里是天的开始。</p><p class="ql-block">风从草原上吹来,拂过脸颊,张开双臂,想要拥抱这片广袤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与热爱。这不是江南的温婉秀丽,也不是海边的辽阔澎湃,而是一种粗犷、雄浑、包容一切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要呐喊,想要奔跑,想要把自己融入这无垠的天地里。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它的广袤,它的坦荡,它的生机,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力量,让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都忍不住为之倾倒,为之感动,为之沉醉,为之奋斗!</p> <p class="ql-block"> 阳光穿过白桦的枝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秋的温柔。走进这片白桦林,仿佛闯入了童话世界,白色的树干是诗,金黄的叶子是画。 风一吹,白桦叶簌簌飘落,像一场金色的雨,把秋天的浪漫洒了满地。</p> <p class="ql-block">探访内蒙古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内蒙古博物院前身为内蒙古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全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2007年,在内蒙古博物馆新馆的基础上成立内蒙古博物院,并于当年7月31日举行落成典礼。</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地上6层,高度为50米。建筑极具民族特色,整体造型现代新颖,寓意为“辽阔的草原之上矗立着刻满历史年轮的蒙古包,由幽深的远古时代走向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陈列展览: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设有14个陈列展览,包括“远古世界”“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交融的魅力”等基本陈列,以及“北疆桦歌”“高原壮阔”“草原神舟”等专题陈列,全方位展示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p><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现有藏品150455件套,涵盖旧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标本,其中珍贵文物5645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2件套。战国鹰形金冠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唯一完整的匈奴王王冠,为内蒙古博物院镇院之宝。</p> <p class="ql-block">向云端,告别地平线,与云朵撞个满怀,穿过云层,就是另一个晴朗澄澈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在白塔国际机场小孩哥喜迎✈️腾飞冲上天际)</p> <p class="ql-block">要和呼和浩特说再见了!忘不了登上广柔无垠的高原草海时的激情…忘不了山川之美呈现时的震撼…忘不了满山的白桦林披上秋色的绝美…忘不了清晨烧卖馆里腾起的热气,忘不了大召寺红墙下掠过的鸽哨,也忘不了席力图召转经筒上留下的温度。暮色里的晚霞曾将这座青色的城染成温柔的橘红,博物院里的文物又带我读懂了草原千年的风。</p><p class="ql-block">这趟旅程,把青城的烟火与传奇都装在了心里。在草原与古刹间,读懂辽阔与深情,也将记住青城广袤辽远的包容天地的坦荡。离别时,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回望这座青色的城,古刹的剪影与现代的楼宇在暮色中相融。原来呼和浩特的美,从不是单一的风景,而是烟火气里的温暖,是历史沉淀的厚重,更是山川草原赋予的、刻在骨子里的辽阔与热爱!</p><p class="ql-block">再见了,呼和浩特,下次再来,还要喝一壶砖茶,听一曲草原的歌,伴着歌声踏上塞北的山河大地!</p> <p class="ql-block">图片.文字:云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