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曙光》

武建平

<h1>  这是自己2016年发表在《新浪》的文章。今天转载至此,以悼念杨振宁先生的逝世。</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h1>  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九月四日在《知识分子》杂志刊发,至此九十四岁高龄的高能物理学家杨振宁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杨振宁先生的表态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也把这一争论推向了高潮。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并不知道超大对撞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人们对杨振宁先生的高度责任感深表敬佩。<br>  二〇〇五年在东京举行的世界物理年会上,我有幸和在日留学生一起见到了杨振宁先生,并进行了短暂的交谈,合影留念。当时他正处于八十二岁迎娶二十八岁翁帆的道德舆论的漩涡中。那次会面,时间不长,但杨振宁先生的魅力、修养和那种让人温暖的感觉告诉了我翁帆为什么会嫁给他。<br>  两三年前买了一本杨振宁先生的著作《曙光集》,早就想写一点感想,但这本书让我动笔很难。书中收集了他近三十年来关于自己的经历,关于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关于教育、社会、文化等题材的五十多篇文章。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有深邃的科学,也有朴素的记事。<br>  杨振宁先生无疑是站在世界科学巅峰的人,在论述科学的字里行间可以被杨振宁先生在数学、物理、天文学等领域领悟到的美丽而感动。在很多文章中杨振宁先生揭示了自身成就的深远源泉,揭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描述了他工作背后的强烈感情和始终不渝的忠诚。<br>  在《父亲与我》的文章里,杨振宁先生回忆一九二八年,六岁时见到阔别五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父亲时,如同见到一位陌生人。这一年在厦门,作为中国近代数学家的父亲对已经认了三千汉字,在私塾已经背过了《龙文鞭影》的杨振宁进行的启蒙教育是:鸡兔同笼的算术问题以及太阳月亮、abc,还有唐诗、朝代、天干地支八卦、围棋、民国歌曲……。杨振宁写道:“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请了一位历史系的学生利用两个暑假教我《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br>  在《对称和物理学》的科学论文里,杨先生在介绍他著名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之前,用中国古代青铜器、苏东坡的回文诗和巴赫的小提琴曲来说明对称概念就像人类文明一样古老。<br>  苏东坡的回文诗《题金山寺》<br>  “潮随暗浪雪山倾,<br>  远浦渔舟钓月明。<br>  桥对寺门松径小,<br>  槛当泉眼石波清。<br>  迢迢绿树江天晓,<br>  霭霭红霞海日晴。<br>  遥望四边云接水,<br>  碧峰千点数鸥轻。”<br><br>这首诗可以反方向读:<br>  “轻鸥数点千峰碧,<br>  水接云边四望遥,</h1><h1>  晴日海霞红蔼蔼,</h1><h1>  晓天江树绿迢迢。<br>  ……”<br><br></h1><h1>  巴赫的Crad轮唱曲,是一个小提琴二重奏,其中一个小提琴的乐谱是另一个小提琴乐谱的时间反转的演奏。这两者创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杨振宁先生说,二者都起因于艺术家对于对称概念的感染力的深刻鉴赏。<br>  杨振宁先生的国学修养似曙光,照亮了他的所有工作与成就,这也是我最深表敬佩的地方。<br><br></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二日</h1><div><br></div> <h1>二〇〇五年在东京举行的世界物理年会上有幸见到杨振宁博士。(本人左三)</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