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读《四世同堂》随笔

皖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名:皖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5893400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部分图片源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舍(1899 ~ 1966),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首位“人民艺术家”称号获得者。其作品以京味文学风格著称,深刻反映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代表作包括《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北平不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是化身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四世同堂》中的小羊圈胡同,如同一枚精致的微雕,镌刻着战时中国的全部秘密。这条看似普通的胡同,实则是老舍精心构建的一个文化空间,一个民族精神的试验场。在这里,空间不再是情节发生的背景板,而是获得了自身的生命与言说能力,成为参与叙事的主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羊圈胡同首先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社会空间。祁家院子、钱诗人书房、冠家客厅、大赤包的“沙龙”,这些相邻的空间单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祁家院子象征着传统宗法社会的秩序——祁老人的权威、天佑的孝顺、瑞宣的矛盾,都在这个四世同堂的物理空间中得到展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一墙之隔的冠家,则成了道德沦丧的舞台,那里的空间充斥着虚伪与算计。老舍通过空间的对位与并置,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价值的审判。尤为精妙的是,这些空间不是封闭的,它们通过人物的走动、视线的交错、声音的传递而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当钱诗人的读书声穿过墙壁抵达祁家时,当冠家的麻将声扰乱了胡同的宁静时,空间便开始了它们的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舍笔下的胡同空间还具有深刻的时间维度。战前的胡同是安宁的,“北平的秋天是天高气爽的,小羊圈胡同里的槐树叶子已经开始变黄”。这种平静不仅属于自然,更属于生活其中的人们的心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战争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胡同空间开始变形、扭曲。封锁线、岗哨、特务机关这些外来空间的侵入,改变了胡同原有的生态。更为残酷的是,饥饿这个无形的空间占领者,它不受墙壁的阻挡,渗透进每一个家庭,重新安排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舍让我们看到,空间如何成为权力的角力场,如何记录着时间的创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空间的挤压下,人物性格得以充分展现。瑞宣这个形象之所以如此动人,正是因为他与空间的关系最为复杂。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传统的家族空间与广阔的社会空间之间挣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祁家院子对他而言既是温暖的港湾,也是精神的牢笼。而钱诗人则代表了另一种空间关系——他的书房虽小,精神世界却无比辽阔。老舍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探讨了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辩证关系。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真正的自由不是空间的移动自由,而是精神的不屈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同作为叙事空间,还承载着老舍对北平文化的深情凝视。那胡同口的槐树、院里的枣树、节日的习俗、日常的寒暄,这些看似琐碎的空间细节,共同构成了北平的文化肌理。老舍不惜笔墨地描写胡同里的生活场景,正是因为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当这些空间被战争蹂躏时,被破坏的不仅是物质环境,更是一整套文化价值体系。老舍的痛楚,源于他对这种文化深刻的理解与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四世同堂》的空间诗学并非止于怀旧与感伤。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了空间意义的转变。当瑞全从城外回来,当钱诗人走出书房,当越来越多的胡同居民开始抵抗时,物理的封闭空间被精神的联通所超越。胡同不再是被动承受苦难的容器,而成为了抵抗的前哨。这种空间的升华,正是老舍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坚硬,而在于它的韧性;不在于它的封闭,而在于它的包容与转化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空间的剧烈变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与重建,虚拟空间对物理空间的侵蚀,全球化带来的空间同质化——这些都让我们对空间的归属感产生焦虑。重读《四世同堂》,我们不禁要问:在今天,我们的“小羊圈胡同”在哪里?那些能够承载我们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的空间在哪里?老舍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空间的形式,而是空间中流动的人情、坚守的价值、传承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世同堂》的伟大,在于老舍通过一条胡同写出了整个中国的灵魂。他让我们看到,空间不只是我们生活的场所,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民族最黑暗的时刻,老舍在胡同的方寸之间,找到了中国文化不灭的火种。这火种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正义的坚守、对美好的向往、对文化的传承,永远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摸鱼儿·四世同堂感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问胡尘、暗侵朱户,槐阴怎敌寒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硝烟漫卷芙蓉阙,惊破燕都三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惶惑度。更忍见、残垣饥雀啼如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偷生南浦。但冷月窥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酸风射眼,谁记旧时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斜阳外,犹见冠裳醉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笙歌迷却鸥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瑞宣眉锁家山恨,钱老袖藏诗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风乍住。却道是、哀弦声彻危城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饥荒暗数。待血沃青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魂招碧落,重写岁华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词牌名:“摸鱼儿”,词林正韵第四部仄声,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北宋词人晁补之体</span></p> 感谢您的雅赏   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