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英爱之旅(十四)~参观大英博物馆

Xiaoyu

<p class="ql-block">图:Xiaoyu 爽</p><p class="ql-block">文: 老秦. Xiaoyu</p><p class="ql-block">视频: 老秦</p><p class="ql-block">编辑: Xiaoyu</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是世界上首家国家级公共博物馆 。 它成立于175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里的近97%的藏品都来自于对其他国家,系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所获,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1759年正式对外开放 。现今的主体建筑建于1852年,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 。馆内收藏了超过800万件珍贵文物。涵盖埃及古代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亚洲艺术等全球各个时代和地区的文化遗产 。其标志性藏品有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雕塑、罗赛塔石碑、中国的《女史箴图》等 。大英博物馆秉持开放和知识共享的原则,一直向公众免费开放 。它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英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大阅览室。阅览室的建筑风格华丽,穹顶设计让空间显得格外开阔,四周的书架上陈列着海量的典籍,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学术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探寻知识的踪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曾是思想家汲取知识的殿堂,孙中山、马克思都曾在此学习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在大英博物馆的大中庭区域,展示的北美原住民的图腾柱。这些图腾柱由木材雕刻而成,饰有各类神兽、人物形象,是北美原住民部落的文化符号,用于记录历史、传承信仰。它们在大英博物馆的展示,为观众呈现了北美原住民独特的艺术与文化内涵,是了解该族群历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亚述馆”是大英博物馆内展示亚述文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分支,位于今伊拉克境内)文物的展馆,馆中陈列着大量来自古代亚述帝国的浮雕、雕像等珍贵文物,是研究亚述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亚述帝国的人面牛身有翼神兽(拉玛苏)石雕。它来自亚述都城尼姆鲁德,约公元前8世纪建造,用于守护宫殿。神兽兼具人脸、牛身、鹰翼,细节雕刻精湛,是亚述帝国权力与信仰的象征,也是研究亚述艺术与建筑的重要实物,展现了古代两河流域高超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复活节岛摩艾石像,它由火山岩雕刻而成,造型具有巨大头部、深凹眼窝等鲜明特征,是复活节岛古代文明宗教祭祀的产物,约10-12世纪建造,于1868年被运至英国,现为大英博物馆明星展品,也是研究该岛文明与石雕工艺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亚述帝国的人首翼狮雕像“拉玛苏”。它曾守护亚述国王宫殿,具有人首、鹰翼、狮身(或牛身),正面两足、侧面四足的独特造型,是亚述王权与神性的象征,展现了新亚述帝国精湛的雕刻技艺与宗教文化,也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亚述文明文物,展现了亚述人物典型的服饰与面部特征,雕刻工艺细腻,对研究亚述帝国的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及权力象征具有重要意义,是亚述文明在艺术与历史维度的珍贵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亚述浮雕,来自伊拉克尼姆鲁德遗址,属于新亚述时期文物,展现了亚述国王与官员的场景,雕刻工艺精湛,细节丰富,生动呈现了亚述帝国的权力结构与艺术风格,是研究亚述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埃及文物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藏品陈列馆,有10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馆藏有140具古埃及木乃伊及石棺,数量超过埃及本土博物馆。罗塞塔石碑为三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罗塞塔石碑”占据着显眼位置,这块石碑于1799 年出土,以古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与通俗体文,记录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它就像一把神奇钥匙,帮人们打开古埃及文字奥秘之门,让古埃及历史不再遥远。</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雕像残件,以砂岩雕琢而成,展现了法老威严的形象与精湛的古埃及雕刻技艺。它是研究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王权象征、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也是埃及馆极具标志性的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小孟农),这尊雕像展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威严,是古埃及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捕禽图》 出自埃及底比斯内巴蒙墓,创作于约公元前1400年,描绘了内巴蒙和妻子、儿女在河畔打猎的情景,体现了古埃及绘画的正面律和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壁画残片,它展现了古埃及贵族宴饮、乐舞的场景,人物服饰色彩鲜艳,纹饰精美,还配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类壁画是古埃及墓葬艺术的代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与艺术风格,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珍贵实物,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与生活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盖尔-安德森猫,是古埃及晚期的青铜猫雕像,饰有银质牌和金饰,形象为贝斯特女神的化身。这只猫雕像工艺精湛,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猫的崇拜及对女神贝斯特的信仰,是大英博物馆古埃及馆藏的明星展品之一,也是研究古埃及宗教与工艺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黑色玄武岩水池“魔法盆地”,约公元前600年,原是埃及贵族哈普曼的石棺。传说它有治愈失恋痛苦的魔力,刻满象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文字、信仰与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也是埃及馆极具特色的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法老的木雕立像,虽有残损但仍可窥见古埃及雕塑的写实与神性风格,展现了古埃及人对法老权威与死后世界的信仰。该展品是研究古埃及木雕工艺、王权文化的重要实物,也是该展厅呈现古埃及雕塑艺术的典型馆藏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彩绘木乃伊棺椁,制作工艺精湛,表面绘有丰富的宗教图案与人物形象,色彩虽历经岁月仍有留存。它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死后世界的信仰,是研究古埃及丧葬文化、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棺椁上精细绘制着各类宗教符号与逝者形象,寄托着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期许,展示了其独特的生死观与丧葬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的希腊和罗马馆,藏品超10万件,时间跨度从希腊青铜时代到公元四世纪。馆内有雅典帕台农神庙雕塑、命运三女神雕像等众多希腊艺术珍品,还展示了罗马帝国从兴起至衰落的各类文物,如皇帝和神灵的雕塑、罗马玻璃和银器等。此外,还有伊特鲁里亚、塞浦路斯等地区的文物,全面呈现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辉煌与多元。</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的模型,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巅峰之作,此模型精准还原其建筑结构与细节,辅助观众理解这座神庙的建筑美学与古希腊的建筑技艺,该馆还藏有帕特农神庙的大量原雕塑,是研究古希腊艺术与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它来自古希腊城邦利西亚,是一座纪念性建筑,雕刻有涅瑞伊得斯(海仙女)等形象,融合了古希腊与利西亚艺术风格,展现了古希腊化时期的雕塑与建筑技艺,是研究古代地中海东部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也是该馆的核心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阿芙洛狄忒(维纳斯)胸像。制作于古罗马1-2世纪,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原版的复制品,高65厘米。阿芙洛狄忒是希腊神话爱与美之神,此像展现了古典雕塑对女性人体美的极致塑造,1924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是古希腊罗马艺术在人体美学表达上的经典遗存。</p> <p class="ql-block">蹲姿阿佛洛狄忒: 是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像,展现了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的蹲姿形象,雕刻细腻,体态柔美,体现了古罗马对古希腊艺术的传承与对人体美学的追求,是研究古典时期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雕塑群中的“宁芙”雕像。它以大理石雕琢,展现出衣袂翻飞的动态美感,是古希腊古典时期雕塑艺术的典范,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人体与运动的精妙刻画,也是研究帕特农神庙建筑与艺术、古希腊宗教文化的关键实物。</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雕塑(埃尔金大理石雕)。这些雕塑以大理石雕琢,展现了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形象,衣褶刻画细腻,动态感十足,是古希腊古典时期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研究帕特农神庙建筑、古希腊宗教与艺术的核心实物。</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雕塑(埃尔金大理石),展现了雅典娜诞生、众神场景等神话主题,虽历经损毁,仍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雕塑(埃尔金大理石雕)中的檐壁浮雕。它以大理石雕琢,展现了古希腊宗教庆典中的骑手队列,人物与马匹的动态刻画精湛,是古希腊古典时期浮雕艺术的典范,也是研究帕特农神庙建筑、古希腊宗教仪式与艺术风格的核心实物。</p> <p class="ql-block">神王和他老婆。</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雕塑(埃尔金大理石雕)。它是古希腊古典盛期艺术的巅峰之作,由菲狄亚斯主持创作,展现了雅典娜等神祇的形象,雕刻技法精湛,衣褶纹理细腻逼真,是研究古希腊艺术与文化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浮雕展现了古希腊战士的战斗场景,生动呈现了古典文明的军事与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涅瑞伊得斯纪念碑(海神涅瑞伊得斯纪念碑)雕塑。这些雕像展现了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的姿态,衣褶动感十足,融合了希腊与中东艺术风格,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者陵墓的装饰遗存,也是该展厅呈现希腊与中东文物融合的典型馆藏。</p> <p class="ql-block">何鸿卿爵士中国及南亚展厅得名于香港富商何鸿卿。1992年,他资助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扩建,并捐赠大量中国文物,次年获封爵士。2017年展厅整修后,增加南亚文物,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中国及南亚展厅”。</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雕属于印度教神像,雕刻风格具有南印度古典艺术特征,人物造型夸张且装饰繁复,展现了印度教神祇的威严与神性,是研究印度宗教艺术、雕塑工艺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毗湿奴化身“鱼形马特斯亚”石雕。它展现了古印度宗教传说中鱼形化身拯救人类的场景,雕刻层次丰富、人物众多,是研究印度教艺术与神话的重要实物,体现了古代印度石雕技艺的精湛与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耆那教祖师像,该雕塑展现了耆那教提尔坦卡拉(觉悟导师)的典型形象,其艺术风格融合了古印度自然灵崇拜元素,是研究耆那教艺术与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体现了古代印度宗教艺术的精湛技艺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莫卧儿王朝的玉石水烟壶(胡卡壶)。其主体以淡色玉石制成,镶嵌深绿玉、青金石和红宝石,底座为镀金雕塑与大理石结合,工艺精湛。它体现了印度与波斯、欧洲的文化互动,是研究莫卧儿时期工艺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古代印度佛教建筑构件(如法轮、浮雕石板),雕刻工艺精细,纹饰蕴含佛教符号与故事,展现了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与宗教内涵,是研究南亚佛教文化、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实物,也是该展厅呈现南亚宗教遗产的典型馆藏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藏着一段让人心痛的历史。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但近代以来,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了1000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精品文物就达160多万件,大英博物馆是拥有最丰富中国文物收藏的欧洲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馆内多达23000余件中国文物,是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缩影,其中长期陈列约2000余件。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商周青铜器,到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掐丝珐琅、<span style="font-size:18px;">壁画等各类艺术瑰宝应有尽有。</span>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据大英博物馆介绍,馆藏的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遗赠、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收藏。</p><p class="ql-block">像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西周康侯簋等绝世珍藏,本应在故土绽放光彩,如今却漂泊异国。2017年虽重新开放,采用“主题式陈列”以16个分展厅讲述中国故事,但每当想到这些文物的颠沛命运,不禁为文物流失海外而痛心疾首。</p> <p class="ql-block">隋代大理石阿弥陀佛立像。原属河北崇光寺,高约5.8米,雕刻于开皇五年。佛像身披通肩袈裟,衣纹流畅,面容慈祥。它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标志性展品之一,见证了中国隋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湛技艺,也是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之一,全卷共九段,人物用游丝描,沉着有力,衣带飘洒,形象生动,风格古朴。</p> <p class="ql-block">商朝青铜双羊尊,是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筒形口,腹为双羊前躯相背状,羊角大弯曲,造型独特,纹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西周康侯簋,1931年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器身铭文记载了“王来伐商邑,延令康侯于卫”的史实,是研究西周政治制度的关键物证。</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晋国的青铜壶,工艺精湛,纹饰繁复,带有精美的兽形耳饰。它们产自山西侯马铸铜作坊,采用先进的范铸工艺,是研究东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晋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又称大维德瓶,是元代瓷器中的珍品,也是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瓶身有复杂的器型和九层纹饰,包括缠枝扁菊、蕉叶、四爪云龙等图案,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瓶身绘有矫健的云龙,象耳设计别致,青花发色浓艳。它们是元代青花瓷的精品,其中带有纪年铭文的特征极具研究价值,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瓷器馆藏的重磅文物,为研究元代制瓷工艺、文化交流提供了关键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元代龙泉窑青釉浮雕花卉纹凤尾尊,属于中国古代青瓷精品。其釉色青翠,瓶身浮雕牡丹缠枝纹,工艺精湛,还带有“泰定四年”铭文,是研究元代龙泉窑瓷器工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展现了中国古代制瓷的高超技艺与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器,胎质细腻,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精美,龙纹与海水纹展现了皇家制瓷的高超技艺。它们是中国青花瓷巅峰时期的代表,也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藏中极具分量的瓷器珍品,为研究明代瓷器工艺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器,左为青花穿花龙纹扁瓶,右为青花海水龙纹扁瓶。它们以钴料绘就蓝白纹饰,龙纹矫健、海水澎湃,尽显永乐青花“胎釉精细、发色浓艳”的特点,是明代官窑青花瓷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 右边这个价值1亿,左边这个价值500万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明代釉里红缠枝莲纹执壶,以铜红料绘制缠枝莲等纹饰,色彩沉稳雅致,造型端庄规整。它是明代釉里红瓷器的精品,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瓷器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明代釉里红工艺与审美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明代龙纹琉璃砖(四龙璧)。它来自山西,打造于15至16世纪,2006年由香港收藏家捐赠。砖上四条蓝黄釉龙在莲花、牡丹间穿行,工艺精致,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琉璃艺术的精品,也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代表性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12世纪辽金时期的文殊菩萨雕像,发现于河北保定,高约90厘米。文殊菩萨为智慧化身,头部环绕燃烧曼陀罗,脚置莲花芽上,1982年由大英博物馆从艺术经销公司购得,是中国辽金佛教造像艺术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北宋木雕观音坐像。高约1.7米,木胎彩绘,呈游戏坐姿,面部宁静祥和,衣纹流畅写实,璎珞、发髻细节精致。原属山西寺院,20世纪初流失海外,1920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是北宋佛教造像世俗化的代表,体现了唐宋雕塑风格的传承与演变,具有极高艺术与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唐代敦煌壁画《菩萨像》,它出自敦煌莫高窟,描绘三位菩萨,虽历经岁月有裂纹,仍可见色彩古朴、线条细腻,尽显唐代佛教壁画艺术神韵,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敦煌文化的珍贵遗存,也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重要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菩萨壁画》绘于明代,原属河北行唐清凉寺,高约4米、宽3.9米,描绘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立于莲花之上,神态静穆、衣饰华丽。1920年代被分割成12块盗运海外,1927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是中国明代佛教壁画艺术的珍贵遗存,也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漫步大英博物馆,大理石走廊里,文明长河的回响在耳畔低语。罗塞塔石碑上三色铭文斑驳,《女史箴图》绢帛间仕女衣袂翩跹,敦煌壁画飞天在玻璃展柜中凝固成永恒的舞姿。这些跨越山海的珍宝,既是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也是文明离散的无声证词。指尖轻触展柜,仿佛触碰到千年的叹息——它们本应在故土的月光下沉睡,而非在异国的聚光灯下诉说漂泊。</p> <p class="ql-block">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感怀</p><p class="ql-block">文/Xiaoyu</p><p class="ql-block">馆藏万件诉兴亡,劫后珍奇带泪汪。</p><p class="ql-block">玉盏曾承秦汉月,青铜犹记宋唐章。</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飞天寂,女史残图惹客凉。</p><p class="ql-block">何日归帆载瑰宝,故园春草待君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