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敕勒歌》的故事

雪山飞狐(不聊天)

<p class="ql-block">美篇号:7106112</p><p class="ql-block">文编:雪山飞狐</p><p class="ql-block">图片:敕勒歌MV(致谢)</p> <p class="ql-block">  昨日在武汉老年大学声乐班学唱《敕勒歌》,看乐谱上写这首歌出自南北朝,回家后查询了一下资料,原来这首歌还大有来头呢。</p><p class="ql-block"> 这首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诗最早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属于《杂歌谣辞》类别,其创作背景与北朝的民族融合和军事历史紧密相关。</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定位与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敕勒歌》诞生于南北朝(420-589年)的北朝时期,具体背景可追溯至东魏武定四年(546年)的玉璧之战。当时东魏权臣高欢率军攻打西魏重镇玉璧失利,军心涣散,谣言四起。为稳定士气,高欢命敕勒族大将斛律金演唱此歌,其雄浑苍凉的旋律引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最终提振了军心。据《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这首歌原以鲜卑语传唱,后被译为汉语流传至今,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全诗仅27字,却以极简笔触勾勒出草原的壮阔与生机:</p><p class="ql-block">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p><p class="ql-block">·意境雄浑:以“穹庐”比喻天空,将草原的辽远与天地的浑然一体具象化;“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动静结合,展现游牧生活的丰饶与灵动。</p><p class="ql-block">·语言质朴:纯用白描手法,无雕琢之痕,却天然浑成。清代沈德潜评价其“莽莽而来,自然高古”,宋代王灼则称其“能发挥自然之妙”,远超南朝宫体诗的绮靡风格。</p><p class="ql-block">·文化符号:诗中“敕勒川”“阴山”等地理意象,既是北方游牧文明的象征,也承载了中原农耕文明对边塞的想象,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三、争议与学术探讨</p><p class="ql-block"> 关于《敕勒歌》的作者与语言属性,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p><p class="ql-block">1.作者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是敕勒族民间集体创作,斛律金为传唱者而非作者。但也有学者推测其与高欢、斛律金等人相关,不过缺乏直接证据。</p><p class="ql-block">2.语言属性:部分学者认为原作为敕勒语,后译为鲜卑语再转汉语;也有观点主张直接由鲜卑语翻译而来。其句式长短不齐的特点,正是译介过程中语言转换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 《敕勒歌》不仅是文学经典,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军事文化:它通过一场战役中的传唱,成为凝聚军心的精神纽带,印证了文学在特殊历史时刻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民族融合:从鲜卑语到汉语的流传过程,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后世传承:被选入中小学课本,至今仍广为传诵,并被改编为歌曲、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与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敕勒歌》以其苍茫的意境、质朴的语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南北朝民歌的巅峰之作。它既是游牧民族对自然与生活的礼赞,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历经千年仍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正如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所咏:“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洲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光临和雅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