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展(2025.7.27.)

清风

<p class="ql-block">今天终于抽空去了上海最近很火的“消失的法老”特展。一进展厅,迎面就是那张深蓝色的海报,金字塔与法老的剪影在幽光中若隐若现,时间写着2024年7月19日到2025年8月1日,仿佛一场跨越千年的邀约才刚刚开始。我站在墙前看了几秒,连旁边的分类垃圾桶都像是被这氛围感染,安静得不像话。</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两只巨大的犬形雕塑静静伫立,像是从古埃及神庙里走出来的守卫。头顶的圆形灯具洒下微光,在光滑的地面上映出淡淡的光晕。人们在这里停下脚步,有人拍照,有人低声讨论,我也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原来“神犬的守护”不只是名字,更像是一种仪式感的开启。</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深处,一尊古老的石雕头像静静立在展台上,戴着高冠,眉眼沉静。两侧刻着象形文字,像是低语着未被翻译的咒语。灯光从上方轻轻打下,勾勒出它风化的轮廓。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它不是在被人观看,而是在凝视着我们这些匆匆过客。</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玻璃柜里,一头青铜牛雕塑昂首挺立,牛角向上张扬,眼神竟有种活过来的生动。几位参观者围在旁边轻声交谈,有人说这是献给神明的祭品,也有人猜测它曾出现在某位法老的仪仗队中。我盯着它看了许久,仿佛能听见远古尼罗河畔的风声。</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那尊白金色的猫雕像。它端坐如王,头微微扬起,目光穿透展柜,直抵人心。古埃及人视猫为神圣,而这一刻,我竟也生出几分敬畏。周围的光线柔和得恰到好处,连脚步声都不自觉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位来自三千年前的“神使”。</p> <p class="ql-block">另一尊雕像更显神秘——猫首人身,手持权杖,立于彩绘墙前。墙上的象形文字层层叠叠,像是一整部未解之书。它的姿态庄重,既非攻击也非臣服,而是一种恒久的守望。我忽然想到,也许在他们眼中,时间本就不是线性的,过去与现在,本就同在。</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黑裙的女士站在展柜前,专注地看着那尊猫首青铜像。她肩上的包绘着几何纹样,竟与背景墙上的图案隐隐呼应。她没有拍照,只是静静站着,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那一刻,我竟觉得她也成了展览的一部分,是现代与古老之间的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她依旧站在那里,手持一只明黄色的手包,耳机线垂落在肩头。展柜里的雕像手持权杖,身披纹饰,背景墙上的象形文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她低头看着手机,或许在听讲解,又或许在查某个符号的意义。她的存在让整个画面多了几分温度——文明的传承,不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凝神的瞬间组成的吗?</p> <p class="ql-block">换了个展厅,一位穿浅蓝连衣裙的女士正用手机对准一尊猫首人身像。雕像嵌在饰有彩绘的壁龛中,四周象形文字环绕,像被神谕包围。她调整角度,反复拍摄,神情认真得像是要将这一刻封存。我悄悄走过,没打扰她,只在心里笑了笑:我们来博物馆,不就是为了带走一点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吗?</p> <p class="ql-block">她又出现了,还是那条浅蓝色裙子,戴着耳机,手机屏幕亮着。展柜里几件小雕像静静陈列,背景的壁画描绘着祭祀与航行的场景。她站在那儿,像在聆听某个遥远的声音。我忽然想,这些文物沉默了千年,而今天,终于有人愿意戴上耳机,认真听它们说话。</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角落的展柜里,陈列着几双古老的凉鞋和一把木椅。凉鞋的编织痕迹清晰可见,椅子的扶手雕刻着简单的纹路。墙上的英文介绍写着它们的用途与年代,字里行间透着生活的气息。原来法老之外,普通人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穿鞋走路、坐下休息。历史不只是王冠与权杖,也是脚下的泥土与日常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又见一尊法老头像,石质,戴冠,面容威严。岁月在它脸上留下痕迹,却未曾磨灭那份庄重。背景墙上的象形文字如星群环绕,仿佛在为它加冕。我站在它面前,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它不属于现在,却真实地影响着此刻的我。</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戴着王冠,衣饰华美,立于蓝黄渐变的背景前。两侧的文字如护法般排列,整座雕像仿佛从壁画中走出。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句宣言:即使文明湮灭,美仍会留下痕迹。</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那个巨大的黄色三角形再次出现,上面写着“法老的国度 THE LAND OF THE PHARAOHS”,蓝色象形文字铺满背景墙。有游客指着它讨论,有人拍照留念。我站在稍远处看着,忽然觉得这场展览不只是展示文物,更像是一次集体的想象之旅——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拼凑那个遥远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标示着尼罗河、上下埃及、各个诺姆与遗址。开罗、亚历山大、卢克索……这些名字在蓝底上闪烁着历史的光泽。左边的表格列出遗址与归属,清晰得像一本入门指南。我看了许久,仿佛看见商队在河岸行走,祭司在神庙低语,法老在宫殿中决策——地理,原来是记忆的骨架。</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浅色连衣裙的女士低头看着手机,站在现代感十足的展柜前。柜里是木制工具与小饰品,灯光温柔地洒下。她似乎在记录什么,神情专注。我走过时,听见她轻声念出某个词:“护身符”。是啊,这些物件曾是某人随身携带的希望,如今成了我们眼中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狮身人面像静立在黄色展台上,背景是深蓝墙面,像夜空下的神迹。它的表情难以捉摸,既非笑也非怒,只是凝视。几位观众在旁低声讨论,有人说是智慧的象征,有人说是守护的化身。我看着它,忽然觉得,谜题本身,或许就是答案。</p> <p class="ql-block">一尊鹰形石雕蹲坐在方形底座上,鹰首锐利,纹饰古朴。展柜玻璃映出周围人影,像时空交错的倒影。它曾代表荷鲁斯,象征王权与天空。如今它不再翱翔,却依然让人不敢轻慢——有些力量,沉默即是威严。</p> <p class="ql-block">灰色展台上陈列着木杖、弯骨与陶器,排列整齐,像在等待某种仪式。背景墙极简,反而让这些物件的质感更加突出。它们不是最耀眼的展品,却是最真实的——文明的根基,往往藏在最朴素的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夜晚离开时,回望那座现代展馆,圆形轮廓在灯光中泛着暖黄,像一颗沉入都市的星辰。树影婆娑,金光摇曳,远处城市灯火如河。我站在路边看了几秒,忽然觉得,这场展览不只是关于埃及,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安放对遥远文明的向往——在上海的夜里,它有了一个具体的形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