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的“缔造现代”展通过巴黎奥赛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推演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span>的演变轨迹。</p><p class="ql-block">1848年至1914年这一段动荡又辉煌的年代,世界剧烈变化,科技飞速发展(如摄影技术的诞生),宗教与旧秩序失去权威,战争、殖民、工业与城市化带来的不安和个人意识的崛起。艺术家开始质疑追求像不像和复制现实的古典主义,不再只是通过描绘宗教、历史和肖像等传统题材,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历史叙事上的崇高,而是更在乎我怎么看世界?艺术能不能表达思想、情绪,甚至矛盾?</p> <p class="ql-block">古典派的完美率先登场:《维纳斯的诞生》以细腻的线条塑造出女神的曼妙身姿,天使环绕,海浪托举,刚醒来的维纳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含蓄而迷蒙,</span>似乎对自己的美还一无所知。</p> <p class="ql-block">经济和事业独立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丰满妩媚的情妇</p> <p class="ql-block">古典主义的雕塑神情端庄、衣饰华丽、姿态优雅、完美无瑕,却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罗丹雕刻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雨果</span>满脸皱纹、眉头紧锁、陷入沉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代主义的雕塑用粗粝的质感表现精神状态和内在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期,艺术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劳动者和自然风景,追求对真实世界的描绘,从古典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如米勒的《拾穗者》。</p> <p class="ql-block">勒帕热的《垛草》堪称打工牛马的真实写照,在秋收午休时,一位眼神木然、面容憔悴的年轻女子坐在地上,旁边是累得躺在地上休息的工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加的《苦艾酒》锚定人间烟火,透着</span>酒吧中男女的落寞神情和苦艾酒杯的冷光,对社会生活进行冷峻观察。</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掀起“光影革命”:莫奈的《干草堆》以细碎的笔触捕捉瞬间光影中的色彩变幻,两垛草堆在光影里轮廓消解——艺术家不再追问“画什么”,而在意“光与色如何颤动”。</p> <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开始向“内心”进发:梵高用明快的黄色和红色铺陈狭小的房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望。</p> <p class="ql-block">高更的自画像捕捉到了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描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痞子</span>天才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高更的作品平涂色块,简化造型,剥离现实细节,转向“象征”和“心灵”的表达,画布成为精神世界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点彩派的光学浪漫:以无数色点密集排列的技法,让色彩在观者眼中“自行混合”,借助光学原理让技法与诗意共生。</p> <p class="ql-block">纳比派是19世纪末法国兴起的一个艺术团体,名字来源于希伯来语,意为“先知”。他们致力于突破传统绘画束缚,窥探生活中的隐私,追求艺术表达的精神与象征层面,开启了现代艺术走向抽象和装饰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纳比派笔下不完美的身材其实已经很漂亮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