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西会议与“草地密电”:历史转折关头的抉择与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35年9月9日深夜,川西北高原的寒意已深,在诺尔盖县巴西村一处简陋的住所或喇嘛庙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一次极其特殊且紧急的会议。这次后来被载入史册的巴西会议,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公开的宣言,却在寂静与紧张中,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命运走向。它宛如迷雾中的一座灯塔,以其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指引着濒临险境的革命航船,在惊涛骇浪中校准方向,穿越分裂的暗礁,驶向存续与希望的彼岸。而触发这一重大转折的,正是那封在历史迷雾中若隐若现、却又重若千钧的“草地密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 胜利会师下的暗流:北上与南下的艰难博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935年6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北部的懋功(今小金)地区胜利会师。毛泽东与张国焘的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八万之众的红四方面军与历经湘江血战、损兵折将后仅余万余人的中央红军汇聚一处,这本应是革命力量空前壮大的里程碑,是点燃新的革命高潮的火种。全党全军无不欢欣鼓舞,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了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然而,胜利会师的欢呼声尚未消散,深层次的危机便已悄然滋生。力量的悬殊对比,微妙地改变着政治天平的倾斜。当时,党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计划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以接近抗日前线,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打通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但手握重兵的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却依仗其兵强马壮,对中央的决策产生了质疑和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接下来的近三个月里,红军主力在川西北地区陷入了徘徊不前的困境。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一系列旨在统一思想、确定行动方向的会议接连召开。党中央特别是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以极大的耐心和克制,对张国焘进行了反复的说服与争取,甚至在组织安排上做出让步,增补其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并让部分红四方面军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以期维护团结,共同北上。这体现了中央核心层以大局为重的胸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但张国焘的南下主张并未根本改变,他以“统一指挥”、“组织问题”未妥善解决等为由,拖延执行北上计划。宝贵的战略时机在无休止的争论和等待中一点点流逝。蒋介石正调集重兵,对滞留的红军形成合围之势。红军的处境不仅没有因会师而改善,反而因内部的战略分歧而愈发凶险。北上的“黄金战机”正在错失,分裂的阴云日益浓重。团结的表象之下,已是暗潮汹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草地密电”:分裂野心的最终摊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就在这僵持不下、危机四伏的时刻,1935年9月9日,那封关键的“草地密电”抵达了右路军前敌指挥部。这封由张国焘本人签署并以红军总政委名义发出的密电,其接收对象是前敌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和总指挥徐向前。据多位亲历者后来回忆,电文的核心内容,是坚决反对北上,坚持南下方针,并且提出了令人震惊的表述——“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甚至含有若劝阻不听则“坚持武力纠正之”的明确暗示或指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封密电,如同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它至少经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秦邦宪)等中央领导同志阅览,这些久经考验的革命家,立刻嗅到了其中非同寻常的危险气息。“彻底的斗争”这几个字,在当时的语境下,绝非一般的意见争论,它带着浓厚的“肃反”色彩和武力胁迫意味,是分裂阴谋即将付诸行动的明确信号。电文的性质,已从战略分歧演变为企图以武力胁迫中央就范的政治威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回顾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的历史,其“肃反”扩大化曾导致包括许继慎、曾中生等大批优秀红军将领在内的数千名营以上干部被错杀,其手段之严酷令人不寒而栗。此刻,这封密电仿佛是他故技重施的宣言,企图以手中的武力为后盾,逼迫中央改变路线,甚至可能危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局势已从思想路线的斗争,滑向了组织分裂甚至人身危险的边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毛泽东在看过密电后,深知局势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任何的犹豫和拖延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他当机立断,亲自前往前敌指挥部驻地,找到了徐向前。在一场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谈话中,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真诚恳切的态度,再次阐述了北上的重大意义与紧迫性,试图争取这位军事主官的支持。然而,徐向前的态度令毛泽东内心很失望,他深知强求无益,只能留下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时间不早了,你也早点休息吧。”这句话背后,是巨大的无奈,更是看清现实后毅然决断前的最后确认。争取无望,唯有自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 巴西会议:生死关头的决断与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草地密电”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9月9日深夜至10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巴西召开了这次决定命运的紧急会议。会场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等与会者,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系着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会议对当前局势进行了迅速而深刻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张国焘依仗优势兵力,不仅拒绝执行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而且企图以武力要挟中央,分裂红军。继续说服和等待已无可能,妥协退让只会导致全盘皆输,使党的事业毁于一旦。在此极端危急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立即脱离险境,率能直接指挥的部队(主要是红三军团及中央纵队一部)连夜北上,向已抵达甘肃俄界(今高吉)地区的红一军团靠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一个无比艰难又无比坚定的抉择。艰难在于,它意味着暂时放弃与红四方面军主力的会师成果,意味着红军力量在形式上的一次分裂,也意味着前路未知的艰险。坚定在于,它捍卫了党的政治原则和组织纪律,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守住了“北上抗日”这面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战略前途的旗帜。会议决定,这次行动以“北上先遣队”的名义进行,避免给张国焘留下攻击中央“分裂红军”的口实,体现了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上保持灵活性的高超政治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毛泽东后来多次提及,在巴西会议前后,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这种“黑暗”,不仅源于外有强敌围追堵截,更源于内部突如其来的分裂危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实现会师,革命事业本应迎来转机,却因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和分裂行径,再次陷入内部分裂的深渊。这种来自“自己人”的背叛与胁迫,其带来的精神压力和痛苦,远甚于面对明刀明枪的敌人。然而,正是这种至暗时刻,最能考验一个领袖的信念、勇气与决断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 决裂与追击:分裂行径的公开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党中央率红三军团等部星夜北上的行动,很快被右路军前敌指挥部察觉。消息传来,在红四方面军领导层中引起了震动。陈昌浩等人情绪激动,部分激进干部甚至主张派兵追击,“用武力拦阻中央红军北上”。正是在这剑拔弩张、红军内部武装冲突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徐向前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力挽狂澜的话:“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这句话,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最坏情况的发生;但是,经陈昌浩同意,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李特带着大队骑兵于10月10日上午追赶上了中央政治局和北上的部队,李特挥舞着手枪向中央政治局领导们大声吆喝,随让你们走的,没有陈昌浩总政委同意,谁都不允走,马上都给我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这个危机时刻,毛主席冒着巨大的危险走近李特,非常耐心的说北上也是为了革命,你们不走我们也不强求,我们先走一步,但我相信一年后我们一定会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伟大的革命家必定是伟大的预言家,一年后三大主力红军果真在陕甘宁胜利会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李特敢这样用武力追赶中央并大声喊叫让党中央和北上部队马上返回草地,没有张国焘的密电,给他一百个胆他也不敢,这可是赤裸裸的叛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徐向前的理性并没能阻止张国焘分裂行动的升级。党中央北上后,张国焘一意孤行,强行命令已走过草地的右路军中之红四、红三十军等部以全部重新南下,再次穿越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草地,使数万红军将士承受了无谓的巨大牺牲。更严重的是,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卓木碉(今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公然另立中央,自封“主席”,把党中央降格为西北局,并宣布“开除”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的党籍,甚至对其进行通缉,也就是追杀令!这一系列行为,彻底践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将其分裂主义错误推向了顶峰。这些步步紧逼的行动,与之前的“草地密电”在逻辑上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裂链条,密电正是这个链条上启动危机的关键一环,而后续的一切不过是这最初危险的必然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 历史迷雾与必然逻辑:“草地密电”的再审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由于张国焘后来的叛变投敌(1938年借祭拜黄帝陵之机投靠国民党,在军统局当处长)以及党内斗争的复杂性,关于“草地密电”的原始电文一直未能找到,许多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干部在后来的回忆中也大多表示未曾亲眼见过。这给历史研究留下了一团迷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中长期经营,形成了很高的个人权威,许多干部对其心存畏惧。其次,张国焘在苏区时期推行“肃反”,手段残酷,造成了普遍的恐怖心理,干部们担心承认与这封“问题”密电有关联会引火烧身。最后,随着张国焘最终叛变,其历史定位彻底负面化,与之相关的敏感事件更成为幸存者们不愿或不敢轻易触及的伤疤。因此,无论是真未见过,还是出于自保而选择缄默,集体性的“失忆”或否认,使得“草地密电”的细节变得更加扑朔迷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然而,历史的判断不能仅仅依赖于孤立的证言或缺失的物证,而应基于一系列相互印证的事件逻辑和必然性。首先,巴西会议的紧急召开和果断决策,绝非空穴来风。若无此密电所传递的极端威胁和紧迫性,中央政治局不可能在深夜仓促决定,采取如此决绝的分离行动。其次,张国焘后续的南下命令、另立中央、通缉中央领导人等一系列分裂行径,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必然存在一个从思想对抗转向行动决裂的指令性节点,“草地密电”正是这个节点的最合理体现。再者,中央领导人在获悉密电后的迅速反应——毛泽东找徐向前谈话、召开紧急会议、连夜行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举措,都指向一个明确且严重的直接诱因。因此,即便电文原件缺失,但从历史行为的因果链来看,“草地密电”作为张国焘企图以武力胁迫中央这一事实的关键证据,其存在具有高度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合理性。迷雾的存在,恰恰反衬出当时局势的凶险与当事人处境的复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 走向新生:攻克天险与历史启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脱离险境的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率领下,以“北上先遣队”的名义,坚定不移地向北进发。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包座至求吉寺的封锁,随后于9月17日一举攻克了号称“天险”的腊子口,打开了北上陕甘的通道。这一系列军事胜利,不仅粉碎了敌军堵截的企图,更重要的是,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找到了一条生路,为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随后,红军穿越千里岷山,迎来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豁然开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虽然红一、四方面军的分裂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挫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巴西会议的英明决策,确保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核心得以保存,维护了党的团结(在所能控制的范围内)和政策的连续性。正是这支经过千锤百炼的队伍,最终抵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开创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迎来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高潮,并最终走向了全国革命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巴西会议是中共党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充分展示了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坚持真理、坚守原则的极端重要性。面对分裂势力和错误路线,党中央没有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战略远见,做出了符合中国革命根本利益的正确抉择。它也深刻揭示了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核心权威,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草地密电”虽然被历史的尘埃部分遮蔽,但它作为一场严峻斗争的导火索,使党中央政治局为它专门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并立即采取了措施和行动,这个可是有时间有地点有众多的参会人员,有专门文献存放在国家档案馆,而且会议地点成了今天的旅游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但那些怀疑者们都故意避开这个要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单凭:怀疑者听张三说:张三曾听李四说过,某一年王五告诉李四,某某曾经说过没有看到过“草地密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听说的听说再听说等于假说,一切假说都不能否定曾经发生了的历史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