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让我们荡起双桨</p><p class="ql-block">——锦江岁月漫谈</p><p class="ql-block">倪同正</p><p class="ql-block"> 去年八月,厂退管站寄来一份关于编写《锦江岁月》的征文启事,读后思绪如荡起双桨的小舟,在记忆的长河中溯流而上,缓缓前行。—时间,如烟的往事飘忽在眼前,耳畔响起《三国演义》片尾曲那委婉忧郁的旋律,而那歌词又仿佛在叙述着我们锦江厂跌宕起伏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能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p><p class="ql-block">说起锦江厂三十七年的风雨沧桑,这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是啊,厂区的林荫大道还在,可工厂已经易主。当年那么多热血青年建设者,如今都已两鬓染霜,各奔东西,有的甚至已告别人间。</p><p class="ql-block"> 那么,对这个曾经相当辉煌而今天已告破产的厂子来说,是为它唱赞歌还是唱挽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调侃一番,还是以一个亲历者的心境来梳理一些往事,我想,这将取决于人们各自的视角与心态。</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希望能对锦江厂的盛衰史作出冷静而客观、科学而严谨的条分缕析与纵横比较,既能分清功过是非,又能引出经验教训,但这实在太难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锦江厂,大幕已经落下,英雄都已退场,曾经上演的英雄史诗连同他们的主义都已成为遥远的绝响。假如时光能够倒流,一切从头再来,锦江厂的命运或许会出现另外一个走向。可惜的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不仅说的是时间,也包括人生的理想与追求。人生苦短,对生命个体来说,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失去的永远失去了,没有假如可言。这便是人生的悲哀。但一个国家却可以重新开始,因为国家的历史是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延续下去的,可以拨乱反正,可以薪火相传。这便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们逐渐步入晚年之际,当我们淡泊了功名,挣脱了俗务,消除了职别,化解了恩怨之后,反刍那一段历史,我们或许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对当年的人或事,或许会多一点理解,多一些宽容。</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在工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机遇与我们失之交臂,比如VE泵项目,在市、省、部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厂职工近十年的奋斗,已拥有了制造VE泵的条件与能力,可最后被迫下马,真是让人抚膺长叹。</p><p class="ql-block"> 此外,人们常常议论的还有这样一些话题:如浦东开窗口、南汽依维柯及二汽专业配套、弃彭(彭州)保新(新都)还是弃新返彭 、新产品开发、与成柴建立协作伙伴关系、与卢卡斯合资、引进东德二手设备、职工工资空调、工厂转制上市等等。老职工李百华临终前曾对我说锦江厂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实现上市,原始股的巨幅增值不啻是职工普遍的福利。 </p><p class="ql-block"> 其实今天再去追究谁的责任已没有多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式微已是大势所趋,今天所谓“国退民进”是也。更何况地处内地的三线厂矿呢?</p><p class="ql-block"> 追溯我国西部开发史,50年代的支内,主要是完成国民经济的工业布局,那时建的工厂大多数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而六、七十年代的支内则是为了落实中央“准备打仗”的战略部署。(建厂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p><p class="ql-block"> 伟人毛泽东不愧为棋坛高手,为了打破“美帝”“苏修”的夹击之势,不惜千亿走出三线这步棋,使得美苏二霸不敢乘中国“文革”内乱之机而轻举妄动。</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棋法又是灵活的,他一面准备打,一面准备谈。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居然打出了世界新格局,历史出现了拐点。</p><p class="ql-block"> 中美建交了,中苏缓和了,越战结束了,战争的阴影逐渐离我们远去,而邓小平不失时机地驾驭中国列车驶上经济建设的快车道,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率先发展起来。很快,散落在大西南的三线企业便成了“鸡肋”。</p><p class="ql-block"> 尽管国家进行了三线调整,尽管这些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自救,但在同一市场经济规则下,你腿上绑着铅块同别人赛跑,怎么跑得赢别人。比如80年代的无锡油泵油嘴厂并不比锦江厂强多少。但沿海的优势及股份制的翅膀使它很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内地厂矿只能望洋兴叹,最后跑不动了,只好关、停、并、转、破,从而结束了作为一颗棋子的历史使命。就如太阳要下山,谁也拽不住。</p><p class="ql-block"> 好在,买断工龄的补偿以及在新都拿到一套正在升值的房子,这些职工的心中也算有一点安慰吧。</p><p class="ql-block"> <b><i> 至于职工反映强烈的某些不良现象,我想,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哪里会有净土呢?他们碰上了,是运气;敢干,是有种。让他们得意去吧,我们只能说,世事皆有因果,请君好自为之。</i></b></p><p class="ql-block"> 而壮士断臂,血脉犹存,打着锦油标记的产品仍然行销于世,锦江厂并没有在地球上消失,这该是可以告慰老厂长徐春涛等老一辈建设者们的吧。</p><p class="ql-block"> 当然,对三线这步棋的对错,历史已经作出结论。作为三线建设的这代人,<b><i>他们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用智慧与汗水在穷乡僻壤之中建设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把祖国大西南建设成强大的战略后方,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与超级大国周旋赢得了时间与筹码。他们不仅为西南地区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管理方式,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也把城市文明的方方面面播撒进当地的社会生活,为国家调节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句话,这代人没有给历史交白卷。</i></b></p> <p class="ql-block"><b>创业的历程是艰辛的,创业的人生却是精彩的。</b></p><p class="ql-block">锦江油泵油嘴厂,这个机械部重点骨干企业,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在一段时间里曾创下六年跨了六大步的成绩。诚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工厂发展的后劲不足,逐渐跌入低谷,直至破产,这个结果的确让人感到十分痛心。但三十多年的锦江生活,是我们生命的每一点每一滴所构成,无论是快乐、痛苦或是怨恨,都成为长留我们心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扩初设计—七一献产品—基建连—大会战—技术比武—企业整顿验收—创省质量管理奖—评职称—生产责任制—新都开发—Q/P泵试制—外商谈判—成都高新区—VE泵项目……在这幅长长的历史画卷上,有多少锦江人为它献出拼搏的汗水和才智;而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长跑、围棋、象棋、桥牌、交谊舞、小乐队、书法、绘画、摄影、集邮、图书馆、文学社、风筝比赛、拔河比赛、锦江之春、春节游园活动,后勤的素鸡、月饼、兰草、年夜饭、管道煤气、公用天线等等娱乐项目与生活设施,为我们度过漫长的岁月增添了多少的乐趣呀!</p> <p class="ql-block"><b><i> 作为锦江小社会也会有许多风流韵事,歪人恶行,让人亦惊亦叹,亦憎亦恨,成为人们饭后茶余消磨时间的谈资。</i></b></p><p class="ql-block"> 还有许多职工子弟,也以他们人生的悲喜剧充实着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i> 当然,我们更不会忘记刘汉生、丛华珠、徐春涛等老一代厂领导带我们走过的工厂创建时期同甘共苦的日子;也不会忘记在蔡贵钧等同志带领下,为谋求工厂发展而上下求索的经历。在锦江厂的干部及职工队伍中有许多优秀人物和技术干才,他们以自己特有的风格把锦江大戏唱得有声有色,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工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i></b></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的锦江生活,是一根长长的线,这线上缀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故事织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结,常常萦绕在我们心头。</p><p class="ql-block"> 现在退管站的同志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筹划《锦江岁月》的出版,把我们的锦江情结系之于书中,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们不谋任何功利,只是为我们提供一把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昨天,去寻找当年我们留下的那深深浅浅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本小册子还不能完整地为锦江厂构建一座丰满的纪念碑,也不能为大家提供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更不可能承载对锦江岁月作全景式的记录与剖析。它如同一杯五味酒,盛着锦江人昨天的苦与痛,欢与乐。从这些历史的碎片中,我们多多少少地看到一些锦江人当年的生活、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虽然工厂经历了沧桑之变,但锦江精神的传承却在这本小册子里得到保留与颂扬。我想,这就是这本小册子的意义所在吧。</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谨代表我自己及与我有同感的朋友们,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厂退管站的同志们说上一句:谢谢,谢谢你们。我会永远记住在锦江厂度过的那段时光,以及那段时光所赐予我的朋友和朋友们所赐予我的真挚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岁月如歌,记忆绵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于沪初稿,</p><p class="ql-block"> 7月改于锦江三村</p><p class="ql-block">鸣 谢</p><p class="ql-block">本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全文立意的确定和文句的锤炼方面有</span>幸得到原锦江厂副总工程师刘宗岳同志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1949年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上海柴油机厂技工学校,1970年赴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参加三线建设,任锦江厂技校教师、厂办副主任,退休后返沪定居。</p><p class="ql-block">素爱文学、历史,曾发表《春华集》(合作)、《屐痕录》等诗文小说集,编有120余万字、二千多张图片的大三线工厂回忆录《锦江岁月》四册,组织、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台、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攀枝花电视台等媒体拍摄《关山行·迁徙的人》、《三线往事》、《中国三线建设口述历史》等反映三线建设的大型专题节目。【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第一集主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