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扬帆——唐宋时期的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上)

千秋

<p class="ql-block">从南海神庙东门出来,沿庙前南湖前行,有一栋像一艘巨轮的造型奇特建筑,这就是广州海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州海事博物馆设计巧用水域特色,主楼宛如一艘大船漂浮在水中央,入口处则有一条6米宽的“引桥”,通过这里进入博物馆犹如“登船出海”。</p> <p class="ql-block">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海神庙建立的广州海事博物馆,馆内常设“七海扬帆——唐宋时期的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收藏有西村窑瓷器和丰富的出水香药。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千年商都,海丝明珠。广州,一座长盛不衰的商港。唐宋时期(7-13世纪),七海扬帆,道通诸国,广州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当时的广州,帆樯林立,各种海船云集;瓷路飘香,各色商品荟萃。神庙市舶,制度创设之地,光塔蕃坊,文化交融之所。往来贸易的阿拉值入惊话:“广府是船舶的商埠,是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著书立说的中国士大夫赞叹:“金山珠海,天子南库”。</p> 舟行天下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中国、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造船、航海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不同区域之间长距离的跨海航行成为可能。依赖于技术的支撑,各地区、各民族间海上贸易活动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深入。</p> <p class="ql-block">  一、造船技术的成熟</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中国造船技术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是重要的船木产区和造船中心,造船技术持续革新,著名船型陆续产生。同时期,国外造船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阿拉伯船是其中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碇石是古代船舶停泊时固定船体的石制器具,通过自身重量与水底摩擦力保持船体稳定。‌‌</p> <p class="ql-block">水密隔舱,又叫水密舱,其基本结构是将船底舱用木板隔开,并在隔板与船舷的结合处予以密封。最晚在唐代,中国海船开始设置水密隔舱。</p> <p class="ql-block">水密隔舱模型。</p> <p class="ql-block">南海沉船</p> <p class="ql-block">造船工具</p> <p class="ql-block">7-13世纪,伴随频繁商贾话动,大量外国船只来华,这些船只与中国船只有许多不同,展现了各自独特的造船技艺。其中,尤以阿拉伯缝合船只最具代表性,这种船在波斯和西印度海等地区也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唐慧琳《一切经音义》</p><p class="ql-block">关于外国船只不用铁钉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二、航海技术的飞跃</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除了此前传统的航海导航术继续得到发展以外,这一时期,大洋天文定位和磁罗盘导航的使用,使中国的航海术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也成为这一时期及之后中国航海得以涉足远洋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p> <p class="ql-block">地文导航</p><p class="ql-block">海上航线上,各类岛屿、礁石是航船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地理坐标,对船只航行有着重大意义。唐宋时期,中国人已经可以根据海上地理坐标对航路距离等要素进行判断,并且对潮汐的认识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p> <p class="ql-block">天文定位</p><p class="ql-block">日月星辰高挂天上,相对于人类具有一定稳定性。唐宋时期,中国人对日月星辰出没情况有了仔细观察,并梳理出一定规律,能够据此对航行方向、方位等进行判断。</p> <p class="ql-block">航海图初现</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地图学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当时的海图未能流传,但历史文献中已有很多记载。唐贾耽《海内华夷图》载“舟车所通”,学者推测乃水陆交通路线图;宋代已有明确的海图记载,与广州相关的文献内容显示,这些航海图主要记载海外诸国所处地理位置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指南针运用</p><p class="ql-block">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海上航行能力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据文献记载,宋人已有多种方式人工磁化指南针,并广泛运用于海上航行。</p> <p class="ql-block">利用季风航海</p><p class="ql-block">古代,海船以风作推力,故风向是影响海上航行的重要因素。唐宋时期,中国人对季风有着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于海上航行之中。</p> <p class="ql-block">左 《旧唐书·天文志》关于林邑国(今越南中部)北极星高度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右 《岭表录异》关于台风的记载</p> 千年商都 <p class="ql-block">广州是中国唯一一座自建城至今两千余年来始终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大批货物向广州聚集,经过广州输往世界各地;海外的货物也通过广州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外贸易中心枢纽,彰显了千年商都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一、丝路商贸中心的转移</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东起长安,西至君士坦丁堡,各条路线相加,总长达2万余千米。这一陆上丝绸之路,在唐代中前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断绝,陆路贸易逐渐衰落,海路贸易趋于发达。</p> <p class="ql-block">鱼化龙金臂钏 宋(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唐代铜镜主要纹饰种类列表</p> <p class="ql-block">西亚地区的琉璃(玻璃)器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资治通鉴》载路嗣恭曾向唐代宗献琉璃盘:“嗣恭初平岭南,献琉璃盘,径九寸,朕以为至宝。及破载(指元载)家,得嗣恭所遗载琉璃盘,径尺。俟其至,当与卿议之。”即便在皇帝心目中,琉璃器也是至宝。</p> <p class="ql-block">二、繁荣的扶胥港</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扶胥港是广州的重要外港,是外国商舶云集之地。伴随海外贸易的繁荣,扶胥镇成为官府的税源重地,广州也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地。</p> <p class="ql-block">外港广州</p><p class="ql-block">扶胥港在晋代是“洋舶放洋”之地,隋唐时已成为优良海港,直至宋元而不衰;在宋代,从市务税钱收入之高、海舶停泊之多等方面,可断定扶胥镇是重要商业中心并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是外贸港口。不过,亦有学者认为扶胥港风涛过大,更多地用于驻兵、巡查沿海。唐宋时期,扶胥港地处珠江入海口,南海神庙亦位于此地,在中外交往中必定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扶胥港地理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关于“天子南库”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沉船瓷器</p> <p class="ql-block">唐宋广州部分港口码头列表</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中国南方主要港口列表</p> <p class="ql-block">宋宝庆元年(1225年)《转运司修南海庙记》关于扶胥镇水域环境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宋治平四年(1067年)《重修南海庙碑》关于扶胥镇居民与番夷杂处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扶胥镇与广州下属各县/镇/场税收对比表</p><p class="ql-block">宋、金、元银锭形制列表</p> <p class="ql-block">铜钱凝结钱山 宋</p> <p class="ql-block">铜钱 宋</p> <p class="ql-block">01金元宝 宋</p><p class="ql-block">02银锭 宋</p><p class="ql-block">03螺旋纹银元宝 宋</p><p class="ql-block">04银元宝 宋</p> <p class="ql-block">05金条 宋</p><p class="ql-block">06鱼尾形金条 宋</p><p class="ql-block">07“邵”字金条 宋</p> <p class="ql-block">印“官”铭铜锭 宋</p> <p class="ql-block">三、辐辏内地的都会</p><p class="ql-block">在隋唐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岭南往往被视为瘴气弥漫的化外之地。随着唐代梅岭道的开辟,这一格局大为改观。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趋于中断,广州作为重要的贸易港口,逐渐成为国内外贸易中转的枢纽,发挥了辐辏内地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清上官周《晚笑堂画传》载张九龄画像</p> <p class="ql-block">张九龄《大唐开凿大庾岭路碑》</p> <p class="ql-block">张九龄(678-740年),唐韶州曲江人(今广东韶关),开元年间名相、诗人。开元四年(716年)奏请朝廷并主持开凿大庾岭、修葺梅关古道。碑载:“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的梅关古道</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广州与岭北等地区交通线</p><p class="ql-block">唐代广州土贡物产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