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8日,摩洛哥之旅的第六天。在久违的中餐抚慰了漂泊的味蕾之后,我们再度启程。大巴缓缓驶离,车窗外的小骆驼如领航的精灵掠过视线,七色古城在身后飞速倒退,如同被时光卷走的胶片,渐渐隐没于远方的地平线。</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们沿着N13公路驱车两百公里,奔赴那座被誉为「蓝白梦境」的网红小镇——舍夫沙万。车轮飞驰于萨伊斯大平原之上,这片由非斯河谷与塞布河谷共同孕育的沃土,是摩洛哥最丰饶的腹地,田野如织,绿意盎然,一路铺展至天边。</p> <p class="ql-block">两小时后,我们在一处宛如房车营地的休憩点短暂停留。绿茵如毯,白色帆网撑起一片清凉,环绕着蓝墙红顶的咖啡长廊,静谧而诗意,宛如一幅地中海风情画,在微风中轻轻呼吸。</p> <p class="ql-block">稍后继续前行。临近傍晚,天空渐沉,乌云翻涌,远处焦黑的山梁赫然入目。小哈导游低声解释:那曾是一场山火肆虐后的印记。烈焰虽退,余烬犹存,却更衬出前方那抹蓝色的温柔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当大巴蜿蜒驶入里夫山脉Rif Mountains的怀抱,山路盘旋而上,仿佛通往云端的秘密入口。在一处名为A yue anoramique Houda的高地停车远眺。小镇静卧于北麓形如山羊角的山谷之中,舍夫沙万Chaouen阿拉伯语中正是「犄角」之意。山体之上层层叠叠的白色民居,宛如童话中被雪覆盖的梦境小镇。</p> <p class="ql-block">1471年,一位名字很长的摩尔人领袖在此筑城,以抵御葡萄牙人的铁蹄,他叫埃米尔·穆萨·阿里·本·穆萨·本·拉希德·阿拉米Moulay Ali Ben Moussa Ben Rached El Alami。那时的舍夫沙万尚未披上蓝衣,只是群山中一座寻常的防御之城,守望着信仰与自由。</p> <p class="ql-block">1492年,西班牙宗教审判的阴霾驱使大批穆斯林与犹太人流离失所,舍夫沙万向他们敞开大门。此后近五百年,它作为伊斯兰圣域,禁止非穆斯林踏入。直至1920年被西班牙占领,才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二战期间,又一批犹太难民远道而来,在这片安静的土地上寻得庇护。</p> <p class="ql-block">蓝色,自此开始悄然蔓延。起初只是零星点缀,后来却如潮水般浸染了整座小镇。昔日穆斯林传统的绿色门窗,渐渐被深浅不一的靛蓝、天蓝、湖蓝所取代。在犹太文化中,蓝色象征天空与天堂,是信仰的延伸。街心环岛那面斑驳的蓝墙,或许正是那段历史最静默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们入住舍夫沙万老城外的民宿Hotel Dar Annasr。门头被漆成一整片深邃的靛蓝,仿佛从童话中截取的一角。招牌上用中文、法文与阿拉伯文书写着欢迎,异域与亲切在此奇妙交融,恍若他乡遇故知。</p> <p class="ql-block">客房位于二楼,虽配有电梯,我们却更愿拾级而上,踏过那些色彩斑斓的楼梯,每一步都像走进一幅流动的画。</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前几日的城市酒店,这里的房间宽敞而温馨。床头背景墙绘着舍夫沙万最著名的几处蓝白街景,仿佛要将小镇的灵魂搬进客人的梦乡。</p> <p class="ql-block">起居空间舒适宜人,两张可容三人的大沙发静候休憩,书桌安放于古典边框的镜子前,适合写下旅途的点滴思绪。</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晚餐与明日的早餐,都将在这栋蓝屋底层的大堂中享用,在氤氲的香气中,与舍夫沙万共进晚餐。</p> <p class="ql-block">晚餐是地道的三道式牛肉丸塔吉锅配蔬菜,香气氤氲,层层递进,舌尖上跳跃着摩洛哥独有的风味交响。</p> <p class="ql-block">饭后天光未尽,我们出门信步漫游周边。这处居民点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颇有山城韵味。蓝墙深处,偶有猫影轻跃,静谧中透出生活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早餐朴素却暖心:牛奶、鸡蛋、面包与水果。最令人动容的是,民宿老板特意为我们的中国团队熬煮了一大锅白米粥,热气腾腾,赢得团友一片赞誉。</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9日,摩洛哥之旅的第七天。白云碧空,我们随大巴驶入舍夫沙万市区,迎接这座蓝白小镇最动人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在新老城区交界的停车场下车后,我们沿路向东而行。所谓「新城区」,其实也已历经百年风雨,石板路与蓝窗棂早已融入时光的肌理。</p> <p class="ql-block">西迪·阿里·本·拉希德清真寺Sidi Ali Ben Rachid Mosquée,以建城者的圣名命名,是舍夫沙万最大的清真寺,巍然矗立,庄严肃穆,仿佛守护着整座小镇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五世广场Place Mohammed V,当地人也称「西班牙广场」,是小镇的心脏。圆形广场中央绿意盎然,庭院精巧,四周蓝墙环抱,宛如一颗镶嵌在山谷中的蓝宝石。</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穆罕默德五世广场,空气清冽如洗,阳光斜洒在蓝墙上,光影流转,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只为多看一眼这人间的蓝白诗篇。</p> <p class="ql-block">从广场延伸而出的数条小径中,右侧那条较宽的便是哈桑二世路Ave Hassan Ⅱ。虽仅200米长,却是通往老城的主干道,在次通行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p> <p class="ql-block">广场环岛外,哈桑二世路两侧的墙面绘有简笔画,北侧是红色的风景画,勾勒出山城轮廓,热烈而奔放。</p> <p class="ql-block">南侧则是蓝色调的柏柏尔人物画,线条质朴,神情安然,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最本真的故事,无声却动人。</p> <p class="ql-block">下沉式广场Pl. Bir Anzaran静卧于街角,阶梯环绕,光影交错,是当地人各类商品交易、餐饮休憩与交流的空间,市井烟火中透着生活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哈桑二世路尽头,一扇小巧的门洞静静开启—阿茵门Bab El Ai,它如同通往秘境的钥匙,连接着新旧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门旁那座蓝色大院是官方ONMT旅游局,墙面如洗,门户大开,是旅人获取小镇秘密的第一站。墙边站着两个大汉,是专门物色散客提供小镇领路的野导游。</p> <p class="ql-block">穿过阿茵门,舍夫沙万的麦地那将缓缓展开,蓝白交织的巷道如迷宫般蜿蜒向上,仿佛坠入一场美妙无比的梦境,每一步都踏在童话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沿着陡峭的坡道拾级而上,两旁商铺林立,虽大多尚未开门,但已有几家勤快的店主正擦拭橱窗、摆出陶器,为新的一天悄然准备,生活在此缓缓苏醒。</p> <p class="ql-block">约七至八分钟的蜿蜒行走后,我们抵达旧城核心—乌塔·埃尔·哈马姆广场Place Outa El Hammam。广场南侧,格兰清真寺Grande Mosquée与要塞Kasbah并肩而立,仿佛两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信仰与权力的交织。</p> 广场正中央,喷泉池旁的大树下藏着一方小巧的马赛克饮水池,清冽的水光映着晨曦,一只白猫静卧池前,宛如守护这片宁静的精灵,目光温柔而警觉。 从广场的西北角启程,我们跟随小哈导游,一头扎进舍夫沙万的蓝色小巷。巷道如丝线般缠绕,引领我们步入一场蓝调梦境。 早出门的好处在舍夫沙万得到极好的印证。小镇尚在晨雾中微眠,行人寥寥,唯有我们的脚步在石板路上轻轻回响,像是一首低吟的晨曲,唤醒沉睡的蓝。 转角处,一家店面赫然挂着「果C益佰」的中文招牌,令人不禁驻足—在这遥远北非山城,竟也悄然留下了中国商人的足迹? 小镇依旧静谧。偶遇几位当地居民,蓝色的屋墙、玲珑的窗棂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几株绿植斜倚檐角,慵懒而生机盎然,宁静中透出温馨的烟火气。 我注意到,许多房屋的上半部保留着原始的土褐色,而下半部无论是墙壁还是门户,皆被涂成深浅不一的蓝色,仿佛大地托起一片流动的海洋。 舍夫沙万也被许多国际摄影者誉为世界三大「蓝色小镇」之一,与希腊圣托里尼、印度焦特布尔齐名。它的蓝,不是单调的复制,而是一场色彩的诗意绽放。 这座山城仿佛拥有某种神秘的磁力,不仅吸引全球旅人纷至沓来,连贝克汉姆、志玲姐姐与花样少年团等明星也纷纷打卡。无数游客循着他们的足迹,搜寻那一帧帧网红画面。 熟门熟路的小哈把我们带到「Dar Sababa 彩色楼梯」,毗邻居民大门,阶梯与墙面被涂成斑斓的糖果色,每一帧都值得定格。 墙上的画作充满立体感,线条粗犷却富有韵律,洋溢着柏柏尔人特有的艺术气息,仿佛将山野的风与祖先的歌谣绘入了砖石之间。 彩色楼梯不远处,有一处仿圣托里尼风格的打卡点:蓝墙衬着盛放的九重葛,红与蓝的碰撞热烈而浪漫,恍惚间,竟分不清身在摩洛哥还是爱琴海。 巷子极窄,两侧蓝墙仿佛缓缓合拢,抬头只见一线灰白天空,被雨水洗得澄澈,像一封来自云端的信笺,静静垂落。 从「彩色楼梯」拾级而上,便是舍夫沙万最负盛名的「Derb El Assri – 网美蓝色楼梯」。天是蓝的,地是蓝的,房屋是蓝的,墙边点缀的彩色花盆更添灵动,稳坐小镇最上镜之地榜首。 这正是《走遍全球·摩洛哥》封面取景地,那一抹纯粹的蓝,让舍夫沙万从此跃入世界目光,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梦幻之地。 连街边小摊陈列的工艺陶罐,也将这处网红楼梯绘入图案之中,仿佛在说:来过这里,才算真正走进了舍夫沙万的灵魂。 树影斑驳,游客渐多。有人站在阳光的缝隙中摆出POSE,同伴举起长焦,捕捉那一瞬的光影与笑容,将蓝巷中的美好封存。 若从色彩学而言,蓝色常象征深邃与忧郁,但在舍夫沙万,蓝白土黄交织成画,非但无愁绪萦绕,反令人满心轻盈、浪漫如风,仿佛步入一场无边的明媚梦境。 距离「彩色楼梯」不远的转角,有一面醒目的蓝眼睛墙。这本是民宅区,可那些「眼睛」却如星辰般耀眼,成了无数镜头追逐的焦点。 小镇虽说不大,却依山势蜿蜒分岔,极易迷路。唯有边走边记,留意地标—比如前方那幢小高楼,才能在这蓝色迷宫中寻得方向。 走在这蓝色的小巷子里,我忽生疑惑:明明晴空当照,为何天色却显灰蒙?片刻顿悟——是这满城的蓝太过浓烈,竟将清澈的蓝天也比了下去。 <p class="ql-block">在这片蓝白传说的庇佑下,小镇还栖居着一群悠闲的居民——猫咪。它们或踱步巷口,或蜷卧蓝门前舔舐毛发,对行人泰然自若,仿佛早已参透慢生活的真谛。</p> 民间的艺术家以独特的审美天分,将小镇之美凝于街头巷尾的装饰画中,每一笔都是对生活的礼赞,每一色皆是山城的呼吸。 乱走乱逛间,误入一座刚粉刷一新的小庭院,幽幽蓝调瞬间将人包围,仿佛踏入蓝色精灵的城堡。深蓝阶梯是否通向秘境?浅蓝铁门后又藏着怎样的风景? 我只能怀揣好奇,带着满心疑问悄然离去,继续在这座蓝白交织的迷城中游荡,任脚步牵引思绪。 不知不觉,团友们早已四散,各自追寻心中的美景。小镇如一本摊开的画册,每人翻阅的章节皆不相同。 走着走着,已不知身在何处,唯有信步由缰。记得导游提醒:地上没有涂色的街道是四通八达的,而地面涂有蓝色的街巷不是死路便是私宅或是收费拍照的网红打卡点,最好是非请勿入。 时尚大师圣罗兰说过:除了「马若雷勒蓝Majorelle blue」,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经典的蓝色叫「摩洛哥蓝Morocco blue」。不知道舍夫沙万的蓝,是否他心目中的那一抹? 这些蓝色从不雷同:有如天空的蔚蓝,湖水的湛蓝,亦有清凉的浅蓝与少女般的粉蓝。当地人称之为Tekhelel,以贝类制成的天然颜料,赋予小镇永恒的蓝调。 我们未循导游指引,反而大胆向低处走去。那一刻,仿佛有某种神秘力量悄然牵引,引领我们去发现未知的风景。 直觉未错,山脚果然藏着一处开阔小广场—Place El Haouta。查地图确认后,心中顿生惊喜:这竟是游客罕至的秘境。 广场四周聚集着商店、餐厅与咖啡屋,因位置偏僻,座位空置甚多,仿佛专为静谧时光预留的角落。 广场中央有一座蓝色马赛克饮水池,竟比哈马姆广场的更大,纹饰也更为繁复精致,水光潋滟,如镶嵌于蓝城之心的宝石。 深蓝、湖蓝、宝石蓝;钴蓝、靛蓝、孔雀蓝——各种蓝色肆意绽放。穿行于窄巷之间,宛如步入纯净海底,如童话般梦幻,令人不愿醒来。 遥远的洁净之美与幻想的童话世界,总与幽柔的蓝色系相伴。舍夫沙万的蓝,毫无忧郁,只余轻松明快,静谧悠长,如一首无声的抒情诗。 其他色彩皆可附着于这如紫色水晶般幽蓝的底色上,层层叠染,不厌其烦,织就一幅流动的视觉盛宴。 若有一点反差色悄然点缀,画面即刻鲜活。这样的美,独属舍夫沙万——甜蜜、温馨、神秘而浪漫,足以让人迷失,继而深深迷恋。 里夫山脉盛产羊毛,小镇随处可见手工挂毯、羊皮拖鞋与地毯,巷中飘散着羊毛与染料的气息,诉说着世代相传的手艺。 与希腊的蓝白小镇圣托里尼不同,舍夫沙万并非处处皆蓝,也非刻意雕琢。正因那随意的生活气息与略带杂乱的真实感,反而成就了它的完美与动人。 当一抹异样的、仿佛来自梦境的蓝色,如同滴入清水中的墨,在视野内幽幽地晕染开来时,我知道,舍夫沙万的美丽将成为我记忆底色中,无法抹去的一章。 就如同这拐角处那一抹金黄色的阳光,每日此刻都会毫无例外地出现,斜斜地洒在蓝墙上,像是一道温柔的吻,为冷色调的街巷添上暖意。光影交错间,时间仿佛凝固,只余下脚步与心跳,在这片蓝白交织的梦境中轻轻回响。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到了小镇最东北角的恩萨门Bab El Onsar,比起我们进入小镇的那座阿茵门Bab El Ai,这里人来人往,显得市井多了。商贩吆喝,孩童奔跑,驴车辘辘碾过石板路,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从童话的边缘,悄然步入了真实的人间。 而在这小镇相对偏远的恩萨门的一隅,几处不起眼的小角落却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老板特别装饰的花盆、花帽,与蓝墙的背景形成了强烈对比。老板娘坐在墙根下低头刷着手机,神情淡然,仿佛这喧嚣与她无关。可只要你按下快门,她便立刻起身,笑着伸出手—十迪拉姆,为这份精心布置的风景收一笔温柔的小费。 再往里走,一家帽子店毫不掩饰地把整面墙变成调色盘。各色编织帽一排排挂上去,红的、黄的、紫的,像一串串晒干的香料,散发着北非阳光的味道。这些帽子不只是商品,更像是当地人写给游客的一封彩色情书,挂在墙上,等你读懂。 整个小镇就像一座被蓝色浸染过的梦境。每条小巷都藏着惊喜,有人在家门口挂上陶罐,有人在窗台摆满绿植,连最普通的台阶都被涂成渐变的群青。你不必刻意寻找机位,随便一转身,就能撞进一幅画里。这里的居民把生活过成了艺术展,而我们,不过是误入其中的观展人。 但别忘了,在有付费明示拍完照记得要在盘子里放入小费—10 迪拉姆即可,因为这些都是在地人用心、用时间、用钱装饰的喔!这微小的付出,是对他人审美的尊重,也是旅途中最温柔的仪式感。 走在这些窄巷里,脚步会不自觉放轻。毕竟,我们穿行在别人的家门口。那么多镜头对准他们的生活,换作是我,大概也会皱眉。如果举起相机前先微笑问一句“可以吗?”,对方往往也会笑着点头。那一瞬间,照片里就不只是色彩,还有人情的温度。<br> 小镇不大,两小时足够走完一圈。从小镇中心下山,石阶在脚下延伸,像一条通往山脚的蓝色溪流。阳光斜照,墙影斑驳,方向感在转角处一点点清晰起来。走着走着,竟有种把整个小镇握在手心的感觉。 山脚下的德布纳特·马克真广场Pl.Debnat El Makhzer,是老城的另一处心跳。金银饰品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绒毯铺开一片片沙漠与星空的图腾,皮革制品散发着岁月与烟熏的气息。这里不像哈马姆广场那般热闹,却更显生活本色。从这儿走到哈马姆广场,不过三分钟,却像是从市井走进了历史。 哈马姆广场上的要塞Kasbah,红泥筑成的堡垒静静矗立了五百多年。它曾是抵御外敌的防线,如今成了小镇的博物馆。石阶两侧,有人坐在阳光里闲聊,有人匆匆穿过,而那面红旗下飘着的,是时光也未曾吹散的庄严。 要塞西边,格兰清真寺Grande Mosque的塔楼指向天空。非穆斯林不能入内,但不妨碍我们沿着侧边的长廊慢慢行走、休息。石阶干净,铁栏微凉,抬头是湛蓝的天,低头是小镇的呼吸。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拱门时的一声轻叹。 从清真寺西侧下坡,民宿与小店渐渐密集起来。橙墙蓝门的建筑夹着窄街,布料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面面未升起的帆。有人坐在石阶上发呆,有人在挑拣手工艺品,整条街像被阳光晒得微醺,懒洋洋地躺着。 穿过一扇低矮的门洞,眼前豁然开朗。又是一条蓝得让人屏息的巷子,石板路泛着岁月的光泽。拱形的结构让光线有了层次,远处两个身影缓缓走去,仿佛要从画中走出。 斜斜的蓝色阶梯下方,是老城区传统风情旅馆Dar Mounir ,石阶蜿蜒,蓝调深浅不一,像是被时间一笔笔涂抹过。每一步踩上去,都像踏在小镇的年轮上。这里没有刻意的装饰,却处处透着生活的诗意。 一群欧美游客跟着导游穿行在街巷中,镜头对准每一处细节,轻叹声此起彼伏。而当地人依旧坐在自家门口,喝茶、看手机、织篮子,仿佛早已习惯,自己生活的日常,成了他人眼中的风景。 清真寺的土墙上,挂着几幅街头画作。一位戴头巾的女性凝视着远方,色彩浓烈得像是从柏柏尔人的梦境里摘出来的。阳光斜照,墙角的GALLERY STREET标牌微微反光,像是时间亲手写下的诗行,无声诉说着信仰与艺术的交融。 我们在格兰清真寺的长廊歇脚。对面广场边缘,餐厅与酒店错落分布,后山的旧城街巷层层叠叠,像被谁轻轻堆叠起来的积木。轻风吹过,带来远处烤饼的香气,也带来了山城特有的宁静。 抬头望去,蓝色屋舍后方露出一段黄色城墙,据说通往后山的马角公园。山顶的西班牙清真寺,是俯瞰全城的最佳点。可惜我们没时间攀登,但光是站在这里远望,已足够让人心生向往。 旅行社安排我们在阿拉丁餐厅Casa Aladdin Restaurant吃午餐,说是体验师踩点后选出的最佳位置。餐厅占据哈马姆广场的黄金角落,名字写在蓝色墙面上,红伞下透着几分慵懒的优雅。 沿着螺旋楼梯走上三层,阿拉伯风格的门廊敞开,斑驳的铁艺窗棂透进微光。每一步都像走进《一千零一夜》的某一页。空气里飘着香料味,混合着期待,让人忍不住放轻呼吸。 从铁艺窗望出去,要塞与格兰清真寺并肩而立,像两位沉默的守护者。五百多年过去了,它们依旧伫立,看小镇在蓝白之间,慢慢老去,又慢慢焕新。 另一侧的窗,则朝向后山的蓝色楼群。屋顶如波浪般起伏,阳光洒落,泛起淡淡的光晕。那一刻,整座小镇仿佛漂浮在一片静谧的海洋上,安静得让人舍不得眨眼。 午餐是单人份的牛肉塔吉锅,配上新鲜蔬菜沙拉。铸铁锅里炖得酥烂的牛肉,混着胡萝卜与西葫芦,香气扑鼻。一人一锅,有点像国内的烫煲,却多了一份北非的粗犷与温情。 饭后最不能错过的,是登上餐厅顶楼。阳台上的桌椅静静摆放,风铃在风中轻晃。放眼望去,蓝白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像被谁精心排列过的音符,奏着一曲地中海的慢板。 难怪导游说,不必花钱登城堡博物馆——这里的观景台,已把要塞、清真寺、老城尽收眼底。视野开阔,心境也随之舒展。有些美景,不必刻意追寻,只需一顿饭的时间,便悄然落入眼中。 在舍夫沙万的千种蓝色里,我最动心的,是那种淡淡的群青与土黄的交融。低调,却耐看,像极了这里的人——把日子过成诗,却从不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