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山之行散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古井古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俊俏女子一直把我们送进房间。我们的房间在二楼,楼梯很窄,木质的。她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叮咛我们走慢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很纯粹的古建筑,外面飞檐斗拱,房间也是纯木质的,只有那红木床涂了一层薄薄的清漆,其他都是原木。我太喜欢了,看着摸着,觉得真是喜出望外。看我高兴,那女子说,这些都是她父亲一个人亲手做的,包括房子,包括家具,花了三年多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惊呆了,抬头看房,人形的房顶,全是原木,大恬静,大拙朴。女子说:“所有的房子、家具都是榫卯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深深地起了敬意。我不想评价这个人的能耐,我觉得,就一个人,花三年多的时间来建这房子,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坚持和享受!是的,一定是享受,不是享受,怎么可能耐得住这一千多天的苦寂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女子走了,我细细地看房间。房间的东墙上挂着两幅字,一幅“平常心”,一幅“万事兴”。两幅字的左右都有两行小字,“平常心”的左边是:万事须淡泊明志,方可酬山赋海。右边是:千秋以知足常乐,才能遗然无虑 。“万事兴”的左边是: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右边是: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去处?你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看着这建筑,想着这字,我的欢喜和敬意一层层泛起。走进洗手间,欢喜变成了惊讶,浴巾、毛巾、马桶套全是一次性的。后来发现,连枕套都是一次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实话,一次性牙刷、马桶套见过,一次性毛巾、一次性浴巾、一次性枕巾我可真的是第一次知道。等到我用了这些之后,我对一次性用品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这一家人有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放下东西,洗漱完毕,准备先去村子转转。一出门,发现房门口挂着一个小木牌,木牌上写着:日照嵩山。再看,斜对面房子的是“月朗风清”。我左右走走,发现二楼只有两个房间。走廊很美,木质,围栏也是木质的,竖栏上有简单的雕花,很美很光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左走过去是上三楼的楼梯,往右一拐是一张小桌和两把椅子。桌子后面是镂空的木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我也顾不上研究它是什么,廊栏外正房的飞檐招引着我。我摸摸看看,飞檐上的神鸟脊兽,栩栩如生,可爱又灵动。我想感受一下坐在椅子上的惬意,又丢不下把栏远眺的惊奇。院子太大了,大到我怎么努力都没法确定院子的边界。但有一点我搞明白了,就是我们刚才进来的那个门不是正门,正门就在那个门的北面,这个楼的西拐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下走,发现楼梯的扶手也是木质的,云井花纹。下到底,又发现这里才是正房正厅。厅的正面摆着一个方桌,方桌上方是很古旧的中堂条幅,方桌和两边的太师椅也都古香古色。正墙左边开着一扇小门,听见响声,那女子从门里出来了,手湿漉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于好奇,我们往门里边看了一眼。不看不要紧,一看惊一跳。天哪,后面又是好大的院子,关键是还有一棵特别粗,一个人抱不住的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2日摄于罗正伦堂后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惊叫起来,问这问那,那女子说,这是一棵桂树,四百多年了。新社也激动起来,走过去抱那树,抱不住。那女子丢开新社不管,走到旁边说:“这是我家的井,六百多年了。”女子还没有说完,我和新社都叫起来,一齐奔向井边。井口很大,一米多的直径,黑乎乎看不到底。井沿是长方形的,很气派,有两米多长,宽也在一米五左右。井口比井沿下沉半米多,嵌在下沉阔地的中央。井沿和井沿下沉的地方都长满了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当我们以为我们赏尽了这几百年的古井时,女子说:“原来村里人都用这井里的水,现在不用了。就我们自己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百年的古井,现在还在用!我和新社都不知道怎样赞叹感叹了。还有这棵老桂树,它们该有多少故事要向我们讲述?可是时间不早了,新社匆匆和桂树合了张影,说先去村里转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