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砖砌成的建筑在秋日薄雾中静静矗立,圆柱形塔楼高耸,像一位沉默的守窑人,凝望着千年不熄的火光余烬。台阶前落叶轻旋,绿化带边缘泛着微黄,山影在远处若隐若现,仿佛从历史深处缓缓浮现。我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陶土在窑火中低语,听见了锤敲泥坯的节奏,穿越了北周、元明,一路响到今日。</p> <p class="ql-block">陈炉古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也因这炉火千年不绝而活着。这里曾是“渭北瓷都”,窑火曾照亮夜空,史载“炉火杂陈,彻夜明朗”,甚至以“炉山不夜”列入“同官八景”。10月18日,老白和刘青组织我们一行人来到这里,脚步踏在红砖小路上,像是走进了一段还在呼吸的陶瓷史。据考古发现,全镇有34处历代烧造区、40多座古窑,出土陶片上万件——这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活生生铺展在脚下的文明层。</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一座高大的红色石碑静静立在绿树之间,金色大字刻着“炉民谷村 主景区”,中央还嵌着一方孔洞,像是为过往的视线开了一扇窗。石碑旁立着一根红灯柱,仿佛在提醒:这里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被温柔守护的故土。我绕过石碑,听见风穿过树叶的沙响,也像是窑火轻燃的噼啪声。</p> <p class="ql-block">又一座红砖建筑映入眼帘,中央的圆柱塔楼直指天空,像是从大地生长出的陶胚,在秋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周围树木染上了红黄,落叶铺满小径,远处山峦轻笼薄雾,整座小镇像被时间轻轻包裹着。我忽然明白,这里的美,不只是风景,而是那种“活着的传统”——砖墙会说话,炉火有记忆。</p> <p class="ql-block">小径蜿蜒,绿植浓密,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一位男子缓步前行,深色衣着与自然融为一体,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仿佛不是来观光,而是回家。他抬头看了看天,又望了望远处的窑址,那一刻,我仿佛也成了他——一个在喧嚣城市中走失多年,终于寻回故土的人。</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座凉亭静静伫立,木结构雕花精致,栏杆简洁,与山色相融。坐在亭中,雾气在山间流动,仿佛能看见昔日匠人歇脚饮茶的身影。他们或许也曾这样望着远山,想着下一窑的釉色是否能更亮一分。</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几栋红砖屋错落分布,灰瓦屋顶上陶罐静置,像是刚从窑里取出,还未拆封的旧梦。阳台上的陶罐古朴自然,电线横跨屋檐,现代生活的痕迹并未破坏这份宁静,反而让古镇显得更加真实——它没有被封存,而是在缓慢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条小溪穿林而过,水光粼粼,石块间绿植丛生。溪水清冽,仿佛能洗去尘世烦忧。我蹲下身,指尖轻触水面,凉意顺着神经蔓延。这水,是否也曾流经千年前的作坊,润湿过陶工的双手?</p> <p class="ql-block">一座老砖砌建筑中央,穹顶由砖块层层垒成,古朴而坚固。顶部却架着现代的钢结构与天窗,阳光斜斜洒入,照亮了斑驳的墙面。新与旧在这里没有争执,反而彼此支撑——就像陈炉的陶瓷技艺,既守着古法,也试着与时代对话。</p> <p class="ql-block">一座红砖石桥横跨小径,桥面几何纹路清晰,两侧植被茂盛,黄花点缀其间。桥下不见流水,却有岁月静静流淌。远处电线杆与现代建筑隐约可见,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像是一句无声的承诺:我们不会消失,只会慢慢生长。</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子站在古老的砖塔旁,背影沉静,仿佛在与这座塔对话。塔身斑驳,却依然挺立,像极了那些世代守窑的匠人。他身后是朦胧山景与传统屋檐,那一刻,我分不清他是游客,还是某种精神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陈炉民俗村主景区”的石碑再次出现,方形孔洞如一只眼睛,凝视着来往的行人。红灯柱、绿植、古朴的刻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不张扬,却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就像陈炉本身,低调地燃烧了千年。</p> <p class="ql-block">一座中式门楼静静伫立,门楣彩绘鲜艳,图案繁复,门洞向内延伸,仿佛通向另一个时空。红砖墙、灰瓦顶、金属门饰,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匠心。我穿过门洞,像是跨过了时间的门槛。</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外套的老人站在“大门里瓷坊”招牌前,手提棕包,面带微笑。那笑容里没有表演,只有一种从容的归属感。她或许就住在这条街,每天看着游客来来往往,而她,只是静静地,守着自己的瓷坊。</p> <p class="ql-block">雾气缭绕的山间,一座中式建筑静静矗立,砖石墙、红栏杆、青瓦顶,门前台阶被岁月磨得光滑。绿树环抱,仿佛它本就是山的一部分。我站在远处,不敢高声,怕惊扰了这份沉静。</p> <p class="ql-block">小溪蜿蜒,水流清澈,植被层层叠叠,远处一座桥影若隐若现。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自然的低语。我沿着溪边走,仿佛听见了陶泥在水中沉淀的声音,那是文明最初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栖云广场”的石碑立在绿丛中,红字醒目,后方一盏古灯静挂,雾气弥漫,车辆与建筑在远处模糊成影。名字很美,“栖云”,像是给疲惫的灵魂一个停靠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工业遗址的烟囱高耸,砖砌建筑低矮荒凉,窗户紧闭,像沉睡的巨兽。光秃的树干伸向灰蒙的天空,薄雾中透着一丝苍凉。可正是这些遗迹,见证了陈炉的辉煌与沉寂,也提醒我们:火虽熄,魂未灭。</p> <p class="ql-block">几位游客在一座现代与传统结合的砖砌建筑前合影,顶部弧形结构如窑火升腾的瞬间。地面湿润,天空阴沉,但他们笑容温暖。我按下快门,不只是为风景,更是为这一刻——人们依然愿意为一段古老文明驻足。</p> <p class="ql-block">绿草丛中,几朵淡紫小花悄然绽放,花瓣轻盈,花心明黄。它们不争不抢,却让整个角落变得清新。就像陈炉,不喧哗,却自有光芒。</p> <p class="ql-block">红砖门楼庄重典雅,拱门红漆未褪,金属装饰闪着微光。通风口的几何纹样,像是某种古老密码。背景中现代建筑若隐若现,传统并未退场,而是在与当下对话。</p> <p class="ql-block">小路上,两位女士站在花丛边,一位低头看手机,一位微笑远望。花色斑斓,山景朦胧,她们的日常,成了古镇画卷中的一笔生动。</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子站在古树前,黄登山鞋踩在石板上,深色夹克裹着从容。树干粗壮,枝叶如盖,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灵。他不说话,却比谁都懂得这里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建筑立于台阶之上,黑球石墩、红栏杆、彩绘屋檐,石碑刻字,绿树环绕。庄重中透着亲切,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静静讲述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位蓝衣男子站在红砖墙旁,手提白袋,绿植在侧,红路面延伸向远方。他神情自然,仿佛只是来取个快递,却又像是融入了这镇子的日常肌理。</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走在红砖小路上,一位女士查看手机,同伴凑近观看。传统建筑与远山作背景,天气阴沉,气氛却轻松。科技与古意在此交融,毫无违和。</p> <p class="ql-block">四位女性在建筑前合影,冬衣围巾,笑容亲密。背景建筑砖墙圆饰,秋叶斑斓,石板路延伸向未知。她们的快乐,为这座静谧古镇添了一抹暖色。</p> <p class="ql-block">一对男女坐在红砖栏杆旁,手牵着手,雾中山景如画,亭子静立。他们不说话,却比任何言语都更贴近这片土地的宁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