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终于迎来降温。晨起时窗外迎来蓝天白云,心里正盘算着出门走走,天色却骤然转阴,细雨飘洒,继而淅淅沥沥愈下愈大。只好继续留在家中,在雨声里刷着手机——一则消息让这个雨天更添凝重: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窗外的雨,仿佛也在为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默默落泪。</p><p class="ql-block"> 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相比,杨振宁的归国之路曾引发不少议论。前者在祖国一穷二白时毅然归来,成为国防事业的奠基人;而杨振宁,则是在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起色后才正式回国。然而回望历史便知,他从未缺席对祖国的奉献,始终践行着与挚友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他是中美学术交流的破冰者,1971年便作为首位访华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踏上故土,为祖国科研方向倾囊相授,返美后更奔走促成大批华裔学者访华。数十年间,他四处奔走募集资金资助学者深造,为高校筹建物理研究机构,协助设立多个科研奖励平台;在清华任教时不仅不取分文,更捐出个人房产支持科研,82岁高龄仍坚持为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从颠覆物理界认知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到影响深远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他用顶尖智慧与毕生行动,为中国科教事业铺就前路。</p><p class="ql-block"> 在这条"终点即起点"的归根之路上,比他小54岁的翁帆,成为先生晚年最温暖的支撑。从初识时的接待人员到后来的人生伴侣,2004年相伴至今,她以细腻陪伴为先生构筑了"象牙塔中的象牙塔",消解了岁月的孤独,更成为他践行"归根"誓言时最坚定的同行者。这份被先生称作"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的相守,让他得以心无旁骛地在科研教育领域持续发光发热,80多岁时仍发表数十篇论文,推动数十个顶级实验室建设。</p><p class="ql-block"> 先生曾多次坦言,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在民族亟待提振自信的年代,他用诺贝尔奖证明中国人能攀登科学高峰,用数十年奉献诠释赤子情怀。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不仅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样媲美相对论的科学瑰宝,更是关于知识、坚守、家国与爱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雨终会停,但先生以一生点燃的那盏灯,将长久照亮中国科教的前行之路,也温暖着每一段关于坚守与同行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