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孤独的回响里,照见我们自己的模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品读邢之诺先生的《孤独》</b></p><p class="ql-block"><b>作者:</b>李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品读邢之诺先生的这首《孤独》,夜已深。窗外万籁俱寂,只有我桌上的台灯,亮着一小圈温暖的光。那一瞬间,我觉得这首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我心里“长”出来的。这首诗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文学评论,用一堆术语把人绕晕;它更像一位老朋友,拍拍你的肩膀,说:“嘿,老伙计,我知道,你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最让我动容的,是她把“孤独”这个词,从一个单薄、甚至有点负面的情绪,变成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馆里陈列的,不是标本,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曾亲手触摸过、感受过的生命切片。</p><p class="ql-block">你看开头,“孤独是荒原上一朵小花自开自落的恬淡”。这多像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啊。日复一日,站在三尺讲台,看着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我们播撒知识的种子,看他们发芽、成长,然后带着满身荣光奔赴远方。我们为他们鼓掌,心里是真心实意的欢喜,但那份“恬淡”的孤独感,也会在某个送走毕业班的黄昏,悄悄爬上心头。那不是悲伤,而是一种完成了使命的、安静的落寞,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坦然。</p><p class="ql-block">紧接着,诗的笔锋一转,孤独又成了“春雷催动绝响不见旧时容颜”,成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死寂”。这让我想起了人到中年的我们。年轻时总觉得未来无限可能,像春雷一样轰轰烈烈。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各奔东西,曾经的热闹渐渐散场,父母也添了白发。生活进入了一种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状态。我们肩上扛着家庭的责任,工作的压力,内心的渴望被现实压抑着,就像那“熔岩炸裂冰川压抑几个世纪的骚乱”。这种孤独,是理想与现实碰撞后的沉默,是男人女人都懂的,深夜里的一根烟,或是一杯酒。</p><p class="ql-block">再往下读,我几乎要笑出声来,又差点落下泪。“孤独是盛宴过后的泪流满面,孤独是得不到的痛苦,得到后的厌倦。”天哪,这简直是把我们的人生写透了!年轻时为了一个职称、一个机会、甚至一个人的青睐,拼尽全力,那种“得不到”的煎熬,刻骨铭心。可真当得到了,站在了曾经梦寐以求的位置上,那种“不过如此”的空虚感,又会瞬间将你淹没。就像一场热闹的婚礼,一场成功的庆功宴,当宾客散尽,独自面对杯盘狼藉时,那份巨大的孤独感,比任何时刻都来得汹涌。</p><p class="ql-block">而“孤独是一场暗恋,爱你,但与你无关”,这句简直是青春的墓志铭。谁没有过那样一段时光呢?把一个人藏在心底,看她笑,看他她,所有的悲喜都与她有关,却与她无关。这份孤独,是甜蜜的毒药,是成长必经的修行。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或许会笑着摇摇头,但那份纯粹的心动,那份不求回报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孤独而美丽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我最佩服邢之诺的,是她没有停留在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里,而是把孤独的格局,拉到了历史与文化的纵深。她说孤独是《霸王卸甲》里的山河呜咽、是独孤求败的沧然、是嵇康的呐喊、是黄药师的玉笛寒……这就让孤独有了分量。它不再仅仅是“我”的孤独,而是“我们”的孤独,是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灵魂共通的命运。读到这里,你会觉得自己的那份小情小绪,突然和那些顶天立地的英雄、遗世独立的高人产生了共鸣。这份孤独,便不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高贵的宿命。它让我们在感到渺小的同时,也触摸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悲壮与深刻。</p><p class="ql-block">当然,孤独也藏在最日常的细节里。“孤独是走在某个下雨天,迎风侧下我的伞。”这个画面感太强了。下雨天,别人都匆匆撑起伞,躲进屋檐下,而你却偏偏要迎着风,把伞侧开,任凭雨水打湿半边肩膀。为什么?或许只是为了那一刻的与众不同,为了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对抗世界的倔强。这种孤独,是都市里每个行色匆匆的个体,内心深处那份不愿被同化的、小小的疯狂。</p><p class="ql-block">读到结尾,“孤独是含笑饮鸩,我与宿命的一席狂欢”,我彻底被震撼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当孤独不再是需要摆脱的痛苦,而是被接纳、被拥抱,甚至被欣赏时,它就成了一种力量。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些教书匠。我们或许平凡,或许终其一生也达不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我们选择了一份“渡人”的事业。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看似枯燥的工作,面对着青春期的叛逆、升学的压力,这何尝不是一种“饮鸩”?但我们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我们含着笑,把这份“毒”酿成了滋养生命的甘泉。这,就是我们与宿命、与这份平凡而孤独的职业,共赴的一场盛大的狂欢。</p><p class="ql-block">邢之诺的这首《孤独》,不是一首诗,它是一面镜子,一部纪录片,一次深刻的灵魂对话。它告诉我们,孤独不是病,而是我们作为人,最真实、最普遍的生命体验。它有千百种模样,或恬淡,或激昂,或悲伤,或壮美。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与一个个鲜活的、孤独的灵魂打交道。读懂了这首诗,或许也就能更温柔地,去理解我们自己的孤独,以及我们身边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那片不为人知的、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的“荒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另附原诗以共赏:</b></p><p class="ql-block"><b>《孤独》</b></p><p class="ql-block"><b>作者: </b>邢之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孤独是荒原上一朵小花自开自落的恬淡,</p><p class="ql-block">孤独是春雷催动绝响不见旧时容颜。</p><p class="ql-block">孤独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死寂,</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熔岩炸裂冰川压抑几个世纪的骚乱。</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盛宴过后的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孤独是得不到的痛苦,得到后的厌倦。</p><p class="ql-block">孤独是衣香鬓影里那抹似曾相识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孤独是一场暗恋,爱你,但与你无关。</p><p class="ql-block">孤独是《霸王卸甲》里的山河呜咽,</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独孤求败杀死最后一个对手的沧然。</p><p class="ql-block">孤独是嵇康踏在历史的风轮上催心沥肝呐喊,</p><p class="ql-block">孤独是桃花岛上一幅“雪俏素梅香,指冷玉笛寒”。</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烟花划过夜空的明媚璀璨,</p><p class="ql-block">孤独是春江潮水中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冷艳。</p><p class="ql-block">孤独是暗夜未央里某种野性呼唤,</p><p class="ql-block">孤独是躲他怀抱陌生得想要抓狂的疯癫。</p><p class="ql-block">孤独是呼啸而过的时光里那潭光怪陆离的碎片,</p><p class="ql-block">孤独是走在某个下雨天,迎风侧下我的伞。</p><p class="ql-block">孤独是恍惚觉得前方有某种东西等我,</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突然感觉不到这世界我曾来过的瞬间。</p><p class="ql-block">孤独是醉里探秘“悲欣交集”的伤感,</p><p class="ql-block">孤独是狂飙一串浮雕般的文字碰触沧桑的华年。</p><p class="ql-block">孤独是“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决绝凛然,</p><p class="ql-block">孤独是含笑饮鸩,我与宿命的一席狂欢。</p> <p class="ql-block">【后记】——读梧桐先生的《孤独这道菜》,像一篇哲思散文。它直接点明孤独是“让灵魂与自己对坐的餐桌”,充满了现代心理学意味的观照和自我和解。成真吾先生的《石宴》则像一首古典的禅诗,基调是静谧、内敛的。是向内的,是与自然、时间的静静对话。而邢之诺先生的《孤独》更像一部交响乐,情感浓烈、起伏跌宕。是向外的,是与历史、他人、世界的激烈碰撞。如果说梧桐先生的《孤独这道菜》是在教我们如何与孤独和解,将其视为一场温和的自我对话,在慢炖中品味灵魂的完整;那么成真吾的《石宴》则是将这份和解升华,把孤独酿成一杯与天地共饮的佳酿,在石与月的静默中,品味出超然物外的澄明;而邢之诺的《孤独》更是将这杯酒一饮而尽,瞬间引爆了宇宙洪荒,让我们在历史与情感的剧烈交响中,直面孤独那最磅礴、最极致的万千气象。</p> <p class="ql-block"><b>另附邢之诺简介:</b>女。祖籍南阳,现居北京。斋号“冷逸轩”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家、诗人、音乐评论者、朗诵者、美国FENIX360(霏尼克斯)全球艺术大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