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江城子·缅怀杨振宁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星垂平野月如钩,岁云秋,泪难收。噩耗惊传,学界失鸿俦。百载科研酬壮志,探物理,粒泰斗。</p><p class="ql-block"> 廿年归国展宏猷,鬓霜稠,意未休。宇内同悲,何处觅音柔?唯有遗篇光万丈,垂典范,耀神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是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其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最重大成就之一,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础。</p><p class="ql-block"> 早年生活与教育</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193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师从爱德华·特勒。 童年时即展露数学天赋,12岁曾立志“将来要拿诺贝尔奖”,后由父亲指导系统学习《孟子》等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职业生涯与科学贡献</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国研究时期(1949-1999):</span></p><p class="ql-block">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物理学界对称性认知,1957年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p><p class="ql-block"> 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基石,直接或间接催生6项诺贝尔奖成果。</p><p class="ql-block">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美桥梁作用(1971-2003):</span></p><p class="ql-block"> 1971年以美籍科学家身份首次访华,推动中美学术交流,向中国传递国际前沿研究。</p><p class="ql-block"> 1986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协助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归国定居与晚年(2003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 2003年全职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定居“归根居”,亲自授课并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捐赠2000余件手稿、书信等资料予清华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荣誉与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获爱因斯坦奖章(1995)、求是终身成就奖(2019)等,1997年小行星3421号被命名为“杨振宁星”。 其理论贡献被评价为“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并列”, 晚年致力于推动中国基础科学发展,改变“中国人不如人”的心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杨振宁的伟大事迹主要包括: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奠定现代粒子物理学基础;推动中国科技国际化,促成中美科技合作并培养大批物理人才;晚年捐资支持教育,累计捐赠超20亿人民币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彰显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无私精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术成就:物理学领域的革命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宇称不守恒定律与诺贝尔奖: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物理学传统对称性认知,1957年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声誉。</p><p class="ql-block"> 规范场理论奠基:20世纪50年代与R.L.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杨-米尔斯理论),为描述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提供统一框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结构之一,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其他开创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推动量子可积系统研究;解释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现象,奠定凝聚态物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推动中国科技发展:心系祖国的战略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 促进中美科技合作:1971年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首位访华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推动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速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际化。</p><p class="ql-block"> 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指导青年学者参与国际交流,协助恢复邓稼先等科学家名誉;1997年建议清华大学参照普林斯顿模式建立高等研究中心,并亲自参与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理论物理研究室建设。</p><p class="ql-block"> 引进资源与技术支持:为国内高校争取科研经费,推动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等前沿领域发展,将中国物理研究水平提升数十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捐赠与教育贡献:无私回馈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 巨额捐赠:2017年定居清华后,将年薪100万元人民币全额捐出,累计为教育筹款超20亿人民币,用于建设60余所一流实验室和人才引进项目。</p><p class="ql-block"> 设立基金与奖学金:创建“杨振宁讲座”“杨振宁基金会”和“杨振宁奖学金”,资助学生出国交流及研究项目,2021年捐赠2000余件个人资料(包括手稿、书信)建立清华资料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同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宇称守恒惊四海,稼先同途泣九州</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沉痛悼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教授将清华园内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并以《归根》为题作诗明志:</p><p class="ql-block">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p><p class="ql-block">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p><p class="ql-block">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p><p class="ql-block">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