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丝轻落,我撑开伞,走进那扇圆圆的白墙门洞,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门楣上“西泠印社”四字沉静如墨,几位游客的身影在门洞另一侧缓缓隐去,只留下斑驳树影与细雨交织的低语。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墙外雨滴敲叶的节奏,和墙内百年的文气悄然相迎。</p> <p class="ql-block">门洞依旧,雨水顺着黑瓦屋檐滴落,在青石上敲出断续的音符。我驻足片刻,看那牌匾在雨中愈发清晰,像一位老者静静注视来往的过客。门内人影绰绰,伞花次第开放,仿佛不是在游览,而是在一场水墨长卷中缓步穿行。西泠的静,不因雨而乱,反倒因雨更显深邃。</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径前行,一块介绍牌立于绿荫之下,左侧山水画中峰峦叠翠,江流婉转,似与眼前景致遥相呼应。右侧文字讲述着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学术机构,是金石篆刻的发源地。我读着“现代历史遗址”几个字,忽然觉得脚下的石子路也有了分量——每一步,都踏在文脉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丁辅之的肖像静静悬挂,身旁两枚印章红泥未褪,仿佛昨日才盖下。他是浙江仁和人,号鹤庐,一生与印为伴。我凝视他清瘦的面容,仿佛看见他在灯下执刀刻石,刀锋游走于方寸之间,刻出的不只是文字,更是心迹。他与三位同仁共创西泠,如今名字并列“创社四英”,如四颗星子,照亮了百年印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王禔的照片是黑白的,西装笔挺,目光沉静。展板上的印章与书法作品并列,一朱一墨,皆见功力。他一生精研篆刻,尤擅小篆,字如其人,端方而不失灵动。我读着他生平的点滴,忽然明白,这些看似静止的展品,其实都曾是活生生的呼吸与执念。</p> <p class="ql-block">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嵌在墙上,定格了1922年七月的西泠印社。一群人站在树下,衣衫朴素,神情庄重。他们身后是初建的亭台,眼前是刚刚萌芽的文社理想。照片下方陈列着几件石雕残件,斑驳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低吟。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今日所见的静谧,并非天生如此,而是有人在风雨中守住了这一方清净。</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吴昌硕、黄宾虹等名家的肖像,每人一方印章,一段简介。他们的字、他们的印、他们的风骨,都凝在这一方寸之间。我走过他们面前,像走过一部活的近代艺术史。他们不说话,但那些笔锋与刀痕,早已道尽千言。</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写着“大事记”,竖排文字如碑刻般整齐。从创社到捐献,从战乱坚守到今日传承,每一件大事都像一颗钉子,把西泠的命脉牢牢钉在时间的轴上。我顺着年份往下看,仿佛听见了历史的脚步声,不疾不徐,却从未停歇。</p> <p class="ql-block">“乱世飘零显英格——战乱中的坚守”,这行标题让我驻足。在那些动荡的年月里,有人带着印谱辗转流离,有人在炮火中仍坚持刻印。他们守护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文人的骨气。西泠没有在风雨中倒下,是因为总有人愿意做那根撑起屋檐的梁。</p> <p class="ql-block">走进“柏堂”,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照片,上方“柏堂”牌匾高悬,两侧墙上挂满人物介绍。几盏中式灯笼垂落,灯光柔和,映着墙上的墨迹与旧影。一位参观者缓缓走过,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沉睡的记忆。我站在这里,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一间展厅,更像一座精神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饶宗颐的照片让我心头一震。他生于潮州,字固庵,是当代汉学泰斗。展板上写着,他提倡将西泠印社建设为“印学研究”的重镇。他不只是书法家,更是思想者。看着他胸前那朵胸花,我仿佛看见一位老学者,在风雨飘摇的文化长路上,依然挺直脊梁前行。</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的介绍与丁辅之并列,同样是浙江人,同样精于书法篆刻。他任第四任社长时,正值时代更迭,却仍坚持学术独立。展板上那两枚印章,一方刻“石荒”,一方刻“沙孟海”,刀法苍劲,如其人风骨。他们不是明星,却是文化长河中的砥柱。</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的书法挂在墙上,“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字迹流畅,笔力遒劲。他一生校勘古籍,守护文献,是真正的“书斋中人”。照片中的他面带微笑,儒雅如旧时先生。我忽然想起,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让文化的火种从未熄灭。</p> <p class="ql-block">一块展板讲述“西泠印社捐献政府始末”。几封信函、一份捐献证书,静静陈列着。王福庵与吴振平等人,将毕生所藏、所建,无偿交予国家。那一刻,他们不是在告别,而是在托付。他们知道,唯有如此,西泠才能真正属于所有人,属于未来。</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我走下石阶,红伞在雨中轻轻晃动。回望那块刻着“西泠印社”的石碑,它静静立在绿树之间,被雨水洗得愈发清晰。我忽然明白,这场雨中的漫步,不只是看景,更是一次与文脉的对话。西泠不在别处,就在这雨声、石痕、墨香与人心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