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该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是北京城内现存最悠久的古刹;地位崇高,是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学院的驻地。被誉为“京城佛教第一寺”。</p><p class="ql-block"> 该寺原名“悯忠寺”。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在东征高句丽阵亡的十万将士,下诏而建,赐名“悯忠寺”,有悲悯、怀念和抚慰之意。千年以来,寺院历经天灾和战乱,而多次被毁。几经修复,寺名曾更为“顺天寺”、“崇福寺”。公元1734年,雍正皇帝钦定该寺为“法源寺”,取“法海真源”之意,强调佛教的教义、戒律才是佛法的根本源头。</p><p class="ql-block"> 该寺与屈辱的中华民族一道经历了时代的忧患和历史的悲情。北宋钦宗帝曾被金军囚禁在悯忠寺附近;南宋爱国诗文谢枋被禁在该寺绝食而殉国;该寺附近的菜市口,曾是戊戌六君子的洒血地。据传,谭嗣同在被捕的头天晚上在此度过了波澜起伏的不平凡夜晚,被害后亦停尸于此。</p><p class="ql-block">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小说,使法源寺更具文化价值,赋予古刹一种“忧患与改革”的象征意义和悲情色彩。</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山门对面,布有一面约50米的长影壁,红墙灰瓦,圆黑地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 该寺山门不大,不比近代寺庙的巍峨。刻在门楣上的“法源寺”三金字也不算大气。门左为“法源寺”简介牌,门右为国家宗教局指定的“宗教活动场所”牌。整个寺院是一座闭合套院,环境清幽,益于诵经和坐禅,中国佛学院的设立添溢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该寺古树参天,丁香树遍布多个脚落,尤其以丁香闻名京城,每年四月的丁香吟咏盛会是“京畿三大花事”之一。</p><p class="ql-block"> 该寺是标准的汉族佛教寺院布局,沿中轴线分布六进院落和七座殿堂,可谓结构严谨,功能齐全。</p> <p class="ql-block"> 山门殿。该殿为寺院大门,门两旁站立着威严守门的啍哈二将。该殿左侧有钟楼,右侧有鼓楼。正中甬道上立有一尊高大的铁质黑香炉。院落左右各立三块历尽沧桑的石碑,碑文字迹模糊,但可辨汉文、满文和蒙文,其意皆是悯忠、抚慰之词。</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该殿不大,门两边卧两只铜质雌雄大狮子。该殿左侧的一棵古树仍绿叶茂密,活力不衰。该殿正面供奉弥勒佛,背面是韦驮菩萨和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该殿前立有矩型、圆型两尊铜制黑香炉。右侧古树参天。一棵两搂粗的老树在几根黄色铜柱的支撑下仍绿意盎然。该殿前仍立有六块多种文字的石碑。该殿原为三层雄伟建筑,由于天灾和人祸,现存只一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祖和“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悯忠阁。该阁是法源寺的最早建筑,是唐太宗悯念忠烈的初衷建筑,可谓法源寺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阁前卧有一尊直径约二米的石雕纹巨碗,是元帝为出征将士敬酒之器。阁内保存着大量古代佛家的珍贵石刻、经卷、经幢等文物,是寺院千年历史的见证。该阁前后门都供有黄铜立佛。</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该殿供一尊巨大的千佛毗卢遮那佛铜像。佛像由三层构成,底层是千叶莲座,每一莲瓣上都刻有一尊小佛;中层为四方佛;顶层便是毗卢遮那佛。该铜像造型极为精美,工艺精湛达巅,可谓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 观音殿。该殿又名悯忠台,陈列法源寺的“镇寺三宝”:一是记载唐朝早期历史的珍贵唐碑即“天垢净光宝塔颂”碑;一是清代“法源八咏”木屏风;一是元代“法源寺修建计划”石函。该殿还供有一尊铜制氧化变黑的卧观音。观音身后的镏金匾似“存诚”二字。</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该阁为二层楼,雕梁画栋,是整个寺院中轴的最后建筑。楼上珍藏明清所刻经书,楼下是历代佛造像展。</p> <p class="ql-block"> 各位看官,拙文对法源寺的介绍挂一漏万,要系统把握还需亲瞻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