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同学在环西合影留念!一张照片,定格了六十余载春秋流转。熟悉的街角,斑驳的光影,我们站成一排,笑容如初,仿佛时光从未走远。那一刻,不是重逢的终点,而是青春记忆的又一次温柔开启。2003年2月6日,山风微凉,天空澄澈,我们从各地归来,站在那片曾无数次穿行的坡道上,任快门按下,将白发与笑意一同封存。谁还记得当年在这里奔跑着逃课?如今脚步慢了,心却轻了,像回到那个不必赶时间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换了主角!曾经站在教室前领读的少年,如今已两鬓染霜;当年羞涩低头的少女,也成了眼角含笑的慈祥长者。岁月更迭,角色变换,唯有那份同窗情谊,始终如一,默默贯穿了六十多年的风雨人生。在梅州的山脚下,我们又一次站成整齐的一排,背景是苍翠的峰峦,像极了青春背后那道永不褪色的轮廓。有人悄悄整了整领带,有人笑着扶正帽子,仿佛仍怕被老师点名批评仪容不整。可讲台早已不在,只有彼此眼中,还映着当年那个朗朗读书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去环西的前夜!窗外月色如洗,心中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明日将见的,不只是旧时同窗,更是那段藏在书页间、雨巷里、晨光中的少年时光。我翻出泛黄的同学录,指尖轻抚名字,仿佛听见了六十年前走廊上的脚步声。那一晚,我梦见自己穿着蓝布衫,抱着课本穿过教室后门,周淑英正低头抄笔记,阳光落在她的发梢上,像撒了一层金粉。醒来时,天还未亮,我轻轻合上相册,心想:明天,她会来吗?</p> <p class="ql-block">在奕程同学家。</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走进那家熟悉的餐厅,老同学们早已聚在厅中。墙上挂着“丰一中百年校庆”的横幅,红底金字,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意。大家穿着各异,有人正襟危坐,有人随意敞着衣领,像极了当年毕业照里那群青涩又鲜活的少年。我们坐下,茶香袅袅升起,话题从儿孙琐事慢慢滑回五八年教室里的那场大雨,谁借了谁一把伞,谁在作文本上画了只歪歪扭扭的小猫。笑声不断,仿佛时光不是被拉长,而是被揉短了,一寸寸缩回青春的长度。有人突然说:“还记得那年运动会,我们班接力赛差点摔跤?”话音未落,七八只手同时举起,争着说自己才是最后一棒。</p> <p class="ql-block">饭后有人提议唱歌,我们便移步包间。红色的灯笼挂在门边,映得屋里暖融融的。一位老同学拿起麦克风,唱起那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调子虽不如从前清亮,却格外真挚。我们跟着哼,有人拍手,有人轻摇身子,周淑英坐在角落的红沙发上,微笑着听着,偶尔跟着轻轻点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唱的不是歌,是六十多年未曾说尽的牵挂。当“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响起时,好几个人声音哽咽,却仍坚持唱完。谁都知道,也许下一次聚会,席间会少几张熟悉的面孔。</p> <p class="ql-block">情同姐妹!六十年光阴未改初心,一句“你瘦了”,一声“还是那么爱笑”,便足以唤醒沉睡的记忆。我们相拥而笑,眼中含泪,不是悲情,而是欣慰——原来有些人,哪怕经年不见,心仍紧紧相依。那间布置着红灯笼和花束的客厅里,三位老友并肩而立,像三株历经风霜却依旧挺立的树。桌上茶烟袅袅,点心未动,话却说不完。谁的孩子去了国外,谁还在坚持跳广场舞,谁去年摔了一跤但没住医院……琐碎如家常,却句句贴心。</p> <p class="ql-block">在“家乐迪”!灯光微闪,旋律回荡,我们轮流拿起话筒,唱着那些年广播里反复播放的老歌。歌声或许不再清亮,却饱含深情。每一段旋律,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门后是我们并肩走过的校园小径、晚自习后的归途、还有藏在课桌下的纸条。有人唱《茉莉花》时走调了,大家非但没笑,反而齐声接上。那一刻,我们不是在唱歌,是在重温一种只有我们才懂的语言——那是用青春写成的暗语。</p> <p class="ql-block">在“顺和歺厅”!笑得真开心啊!一碗热汤面,几碟小菜,竟吃出了家的味道。桌上谈笑风生,谁的孩子成家了,谁搬了新居,谁还在坚持晨练。可说着说着,话题又绕回了高三那年运动会,我们班接力赛险些摔倒却最终夺冠的惊险瞬间。岁月带走了体力,却带不走那份集体的荣光。那顿饭吃了近三个小时,没人催,没人走。服务员换了好几轮,最后一位小姑娘站在门口轻声问:“要不要上水果?”我们相视一笑:“再等等,还没讲完呢。”</p> <p class="ql-block">在顺和歺厅。</p> <p class="ql-block">师生合影留念!(探望梁育周老师)讲台上的身影已不再挺拔,但那双温和的眼睛,依旧如当年般慈祥。我们簇拥着老师站在一起,像当年围绕在黑板前听他讲解古文时的模样。一声“老师好”,轻声出口,却重若千钧,承载着六十年的敬意与感恩。他颤巍巍地点头,嘴角微扬:“都老啦……可我还是看得出你们每个人。”那一刻,我们都低下了头,像做错事的学生,又像终于回家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二零一六年重阳登黎峰合影留念!山道蜿蜒,脚步蹒跚,却无人言累。登顶那一刻,我们迎着秋风站成一排,身后是层林尽染的山峦,眼前是熟悉的城镇轮廓。镜头定格,笑容灿烂,仿佛我们仍是当年那个敢为理想攀高峰的少年班集体。有人气喘吁吁地说:“这山比当年矮了。”另一个人笑答:“是你变高了。”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高峰,从来不是海拔,而是年少时心中那股不肯低头的劲儿。</p> <p class="ql-block">郑德炉同学来访!推门而入的那一刻,熟悉的笑容瞬间点亮了整个房间。他带来了一本旧相册,封面已磨损,内页却保存完好——那是我们初六六(3)班的毕业合影。我们一页页翻看,指着照片中青涩的脸庞,笑着叫出名字,仿佛他们从未离开。当翻到那张在校园老槐树下的集体照时,有人突然说:“这棵树,去年被台风刮倒了。”屋里静了一瞬,随即有人轻声说:“可我们还在。”</p> <p class="ql-block">南礤野炊!炊烟袅袅升起,锅里的米饭咕嘟作响。我们在林间搭灶、拾柴、洗菜,动作虽慢却默契十足。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鸟雀,也唤醒了深埋心底的野趣。那一顿粗茶淡饭,竟比任何盛宴都更令人难忘,因为它煮进了六十年的情谊。有人负责掌勺,有人切菜,有人蹲在地上吹火,烟熏得直眨眼,却没人抱怨。当第一口米饭入口时,不知谁说了句:“比食堂的香。”大家都笑了——那可是我们当年天天抱怨“难吃”的食堂啊。</p> <p class="ql-block">初六六(3)班聚会合影!教室早已重建,但我们的心仍停在那个夏天。六十余人,如今聚齐十余,已是难得。我们并肩而立,白发苍苍,却笑得像个孩子。镜头按下,仿佛听见了六十年前下课铃响时那一片喧闹的回声。横幅上写着“毕业50周年聚会”,可对我们来说,这不是纪念结束,而是提醒:我们曾拥有过一段共同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在“新世纪广场”合影留念!现代都市的喧嚣中,我们静静站成一道风景。高楼林立,车流不息,而我们像一群穿越时空的旅人,在这片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中心,留下属于“丰一中初六六届”的印记。有人开玩笑说:“要是当年老师看见我们站在这儿,准得说‘站姿不正’!”我们笑作一团,仿佛又成了被训话的学生。可我们知道,这一回,没人能再把我们分开。</p> <p class="ql-block">在丕明同学家合影留念。客厅不大,却温馨如家。墙上挂着老照片,桌上摆着家乡茶点。我们围坐一圈,喝茶聊天,回忆起谁曾在校门口卖冰棍,</p> <p class="ql-block">2017/05/11于汕头市。</p> <p class="ql-block">2017/5/22于丰良同学家。</p> <p class="ql-block">20117/08于丰良雅友歺厅。</p> <p class="ql-block">2017/10/03于韩山名人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2018新春于汤坑东秀“山水农庄””</p> <p class="ql-block">2019/05/19于丰良雅友歺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