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昵称 海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55849890</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朋友钱华玲说:“逆境是一所完全自修自悟的大学,不一定使人富有,但可以使人聪明。”此言有理,丝毫不亚于大文豪巴尔扎克的“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而钱华玲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下岗老知青,她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她经历了人生低谷再重新起飞后获得的深刻体悟。</p> <p class="ql-block"> 钱华玲是1970年下乡的,在云南农场历尽坎坷,九年后才按政策顶替回到了上海,成为一名针织厂女工,并很快适应了工厂的生产节奏,也融入了工人群体之中。</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全国每一个角落,人们鼓足了干劲,争取在改革中有所贡献,生活有所改善,一切向好。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改革的深切程度堪比刮骨疗伤。</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企业改制开始了,许多企业关停并转,一批又一批工人被裁员下岗,自谋出路。知青好像是注定了要经历N个艰难似的,在下岗群体中居多的偏偏是没学历、没技术的返城知青!</p><p class="ql-block"> 1996年,摇摇欲坠的针织厂终于改制了。下岗名单公布的那天,厂里没人说笑,没人喧哗,安静得空气都凝固了。当钱华玲看到自己的姓名出现时,犹如晴空霹雳,天旋地转一般,脑袋一片空白,欲哭无泪,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那个本想把自己的下半生全盘托付的工厂的,也不知道是怎样回到自己那个简陋却充满生气的小家的。华玲说:那年对我来说就是个灰心之年。</p><p class="ql-block"> 一张下岗通知,把钱华玲冲到了社会,冲回了家庭,生活的一切全被搅得乱七八糟。才44岁的钱华玲无奈地选择了提前退休。那段日子里,她不断问自己:今后干什么呢?我能干什么呢?我的前途在哪里?这些问题死死地缠扰着她,几近抑郁。</p> <p class="ql-block"> 知识能改变命运,改革开放后谁都知道,知青当然也知道。而知青这代人恰恰在最利于读书的时候,遭遇了十年动乱,接着又是十年的农村生活。大多数知青是带着“文革”前的学历下乡,又全封不动地带回城市的,接着就是结婚生子,上班养家,到改开时已年近半百,成了既无文化又无技能的“累赘”。</p><p class="ql-block"> 但人总是要活下去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责任是推脱不了的。痛定思痛后的钱华玲,决不把家庭负担全推给丈夫,要想办法推开另一扇窗。工友中稍有经济头脑的经商去了,身强力壮的上街吆喝着卖晚报,好动活络的开着摩托车到处拉客、运货。还有的开出租车、当营业员、做保安,也有个别人破罐子破摔沦落为麻将奴隶的。</p> <p class="ql-block"> 钱华玲认真分析后觉得自己虽然没有学历文凭,但下乡务农得到的磨练,给了我不屈的精神和独立的个性;自己在农场当过卫生员,掌握一些保健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有个不起眼的特长喜欢小孩子等等,这些都是我的长处呀。她反复思考后,决定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做别人不想做,做不了的事情——去帮别人带孩子!亲戚朋友知道后,有的说这不是去做保姆吗?太丢人了吧。有的劝她耐心等等,或许能找到好一些的工作。主意已定的钱华玲说,这种工作虽不入眼,报酬也许会很低,但是我喜欢的,也是别人需要的,只要努力了,幸福就会向我招手的。</p><p class="ql-block"> 钱华玲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开始寻找有需要的主雇。很快,经人介绍,一对年轻的高级白领夫妇有需求。他们家有个4岁男孩,原先放在外婆家,因老人过于宠爱,孩子很任性,拿零食当饭吃,久而久之变得又瘦又小,体质很差,经常打针吃药,所以决定带回身边,正想着要找个人来带孩子呢。钱华玲立马接下了这份工作。</p> <p class="ql-block"> 从此钱华玲每天早出晚归,开始了与小男孩一对一的工作。那男孩叫志远,又调皮又聪明。经过观察,钱华玲制定了针对小志远的保教计划,一是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增强体质;二是在玩耍中,教会孩子一些学前知识。这个计划得到了孩子家长的赞同。</p><p class="ql-block"> 小志远吃饭不爽是意料中的事,但小家伙宁可挨饿也要抵抗,得不到零食就拼命的哭,那倔强的劲儿令人头痛。有时看他哭累了睡着了,小脸上挂着泪花,钱华玲也心疼过,犹豫过。凭借当年在农场当卫生员的经验,她认为小志远的厌食,单单靠禁止零食是不能达到治愈效果的。征得雇主同意后,钱华玲带小志远去看医生,经医生诊断,小志远的确患了小儿疳积症。钱华玲知道预防与护理比治疗更重要,于是一面查阅小儿食谱食疗手册,一面不断地换花样配食材,逐渐提高孩子的食欲。她经常带孩子去户外骑小自行车锻炼身体,沐浴大自然的阳光,增强他自身免疫力。为了让孩子喜欢和亲近自己,她制订了吃饭、玩耍、睡觉的作息时间表,常常和孩子一起听音乐,一起玩跳棋,玩飞行棋,一起弹琴唱歌、画图、识字、做算术、拼模型,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讲《十万个为什么?》。还在墙上贴上一张表格记录小志远每天吃饭、睡觉和做作业的表现;并挂了一张小猴爬大树的公分刻度表;门后还摆了一台磅秤,用来测量小志远的身高体重。这三件东西既是小志远成长进步的记录,也是钱华玲努力工作的动力,也赢得了雇主不少的赞誉和红包。两年后,小志远健健康康地上学了。钱华玲离开了他们家,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从未间断过。</p> <p class="ql-block"> 有了第一个的成功,就不断有人找上门来寻求帮助了,钱华玲犹如插上了飞翔翅膀。</p><p class="ql-block"> 后来,钱华玲又带了邻家小孩咪咪和童得梦小学的广东女孩小昕。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一边带孩子,一边自学了许多育儿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素养。再后来,她获得了到大学高复班当班主任的工作机会,与更多的孩子结下了难忘的情缘。听着孩子们一口一个老师的称呼,钱华玲的心真比吃了蜜还甜。令人欣慰的是,钱华玲用多年辛劳的报酬,在房价低迷时买了一间位于市中心的房子,改善了居住条件,也实现了全家人梦寐以求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出戏。钱华玲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多曲折,顺境时不要忘乎所以,逆境时不要怨天尤人。乐观向上,永葆平常心,把逆境当动力,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李白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愿知青们都自信满满,豪放豁达,为自己的幸福晚年,也为后人的奋发进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