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之园

水易

<p class="ql-block"> 帝陵之园</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遗址公园访三</p><p class="ql-block"> 水易</p><p class="ql-block"> 2025.10.5</p><p class="ql-block"> 去年初,古城隋炀帝陵遗址公园面向大众开放,我即乘兴前往探访。当时就留了个“心”:细细品味,而且由外向内,依次渐识。连续去了几趟,回来草拟了《初识炀帝陵》和《再看炀帝陵》两篇短文。本来,计划适时再访炀帝陵遗址公园。没有想到,一丢下竟同城无暇,直至今年暑期匆匆再访,近在陵侧的隋炀帝博物馆竟未涉足,又留下小小遗憾。</p><p class="ql-block"> 今年“国庆”假日终于有了时空,5日上午,四访隋炀帝陵遗址公园,二看陵寝遗址,首访遗址博物馆,在隋史的时空里穿越了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占地才168亩,在诸帝陵中规模不大,况且还是中华毁譽参半的千年“名”帝。如此规制,皆因当年无人想到当地槐泗镇清阮元大学士考证的“隋炀帝陵”数公里之外,会有炀帝沉睡千年在侧,故而蜀冈之上、有陵周边,尽为商品住宅开发所围。不过,事有所困,亦有所为,炀帝“载舟覆舟”之教训,却成就了帝陵遗址公园的精致。</p><p class="ql-block"> “水”的理念是遗址公园设计之魂。因有了前两次陵外初探的体会,我对“水”也特别留意。与公园围墙上“波浪“载舟覆舟”之“水”警示”无处不现,“水”的现代建筑技术体现也无处不显。</p><p class="ql-block"> 园区以隋唐覆冠式炀帝墓寝遗址为中轴,一幅“千里通波”的不锈钢壁画,以“孔”的疏密大小布局体现阴阳画面,面北和“清水朗鉴”之“鉴”与蓝天对映,浅浅的“水”下大理石上浅刻着规则的、夸张的“水”波,与围墙之“波”呼应,阐释并强化着“载舟覆舟”之明“鉴”。站在“清水朗鉴”旁边,水中蓝天殷殷在目,让人不由得不深思,对中华文明交融功荫后世的炀帝,何以“覆舟”?观者未进“覆冠”,“清水朗鉴”之一汪清澈,足已让人有“覆舟”之“醒”了。</p><p class="ql-block"> 抬头仰视覆斗之冠,流畅的屋脊线一“泄”而下;蓝天之下,墨蓝的覆斗显得分外清朗。平行线屋顶、弧线形屋脊,由片片似瓦非瓦的钢结构“瓦”片覆盖,站在屋檐下仰视屋面,“瓦”片们似阵阵波浪一泄而下,气势滂薄,直击心扉。细察片片“瓦”,竟是瓦瓦相“扣”,而不是瓦瓦相“叠”,线条的美感扑面而来。粗粗目测,呈扁方形的单瓦横有近米、高近零八,整个屋面应有上万乃至数万“瓦”覆盖,真是一项浩大而精细的“覆斗”工程。难怪远视覆斗,是那么柔顺、那么大气、那么不可思议,是钢结构工程技术成就了“千年一冠”。</p><p class="ql-block"> 与覆斗之冠左近的“隋炀帝博物馆”,也是创意满满的单体建筑。仅从外形上揣度,是波涛?是浪花?亦或是逗号?平面呈重叠弧线,流畅、新颖,又不忘“水”的主题,让人仅从外观体味,未看馆藏也会思绪联翩。</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博物馆”馆名清秀俊朗,见字有似曾相识之感,只是未见题者落款,按常理应为集字,字者不留“骂”名之虑,也在情理之中。仅凭外观,博物馆“水”中布局,顺水布展,也颇有深意;而炀帝东征西进,为中华文明融合尤其“功被扬州”,为今人探秘留下空间。恰因如此,他的“年轮”被巧妙地安排在临近出口的坡道上,随着他的“三下扬州”并注定客死“江都宫”,步步下坡,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一处沉睡陵寝地,一座文明遗址园,处处可寻,可探可思,这是陵园不可多得的明“鉴”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记忆(54)</p><p class="ql-block">1409</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5日、12日作于邗上,初名“又访炀帝陵”,发布三日改为“帝陵之园”。其访一“初访炀帝陵”改为“帝陵广场”,访二“又访炀帝陵”改为“帝陵门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