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在创作清代《竹石》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锋轻启,墨香渐起。李勇老师站在书案前,神情专注,仿佛与纸墨之间有某种无声的对话。宣纸铺展,如一片未开垦的荒原,等待着他以笔为犁,耕耘出精神的沟壑。他提笔蘸墨,手腕微顿,随即行云流水般落下第一笔。那不是简单的起笔,而是一次心境的投射——沉稳、内敛,又暗藏锋芒。他正在书写清代郑燮的《竹石》,那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早已烂熟于心,此刻正随笔势在纸上生根发芽。墨迹未干,风骨已现。</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行草作品《竹石》</p>
<p class="ql-block">“松风竹韵,心远地自偏。”这几个字在他笔下行云流水,如松枝摇曳,如竹影婆娑。行草之间,刚柔并济,既有松的挺拔,又有竹的韧劲。那一撇如风掠林梢,一捺似石破惊涛,字字独立却又气脉相连,仿佛整幅作品在呼吸。纸面虽有褶皱,却不减其神采,反倒像是岁月给艺术留下的吻痕。右下角那枚朱红印章轻轻落下,如点睛之笔,为整幅作品注入了生命的印记。这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对话,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李勇老师的行书《竹石》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笔意。这一次的《松风竹韵,心远地自偏》更显从容,笔势舒展,如闲庭信步。行书的节奏感在这里被拿捏得恰到好处,不疾不徐,如竹间清风,拂面不惊。李勇老师似乎并不急于完成作品,而是在书写中体味每一个字的呼吸与重量。他常说:“写字如做人,不必锋芒毕露,但要有骨有节。”这八个字,既是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纸上的墨迹,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的具象——那是对宁静的向往,对喧嚣的疏离,对自我坚守的无声宣言。</p>
<p class="ql-block">李勇老师的书法,从来不只是技法的展示。他的行草,像一场流动的修行,在提按顿挫间,藏着对生活的理解与沉淀。他写《竹石》,写的何止是竹与石?那是风骨,是坚守,是在纷繁世界中依然能“心远地自偏”的定力。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心灵的出走,也是一次精神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看他写字,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墨在纸上蔓延,像思绪在静夜里流淌。没有喧嚣,没有杂念,只有笔与纸的私语,心与字的共鸣。这样的艺术,不靠炫技夺目,却能在某个瞬间,轻轻叩击观者的心门。</p>
<p class="ql-block">或许,真正的书法之美,不在于字形的工整或狂放,而在于它能否让人停下脚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李勇老师的行草,正是这样的存在——它不喧哗,却自有力量;它不张扬,却令人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