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求恩故居静卧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小镇的约翰街235号,依偎在马斯科卡湖与海鸥湖之间,绿树成荫,湖光潋滟,这片被誉为加拿大著名别墅区与蜜月胜地的静谧之地,因一位国际主义英雄的诞生而更添庄严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 1890年3月3日,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在这座小镇的淡绿小楼中呱呱坠地,他后来成长为享誉世界的胸外科医生,更是中国人民心中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其名字穿越山海,铭刻在中加友谊的丰碑之上。</p> <p class="ql-block"> 白求恩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以卓越的医术在胸外科领域开疆拓土,他不仅革新多项手术技术,更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便携式输血设备,为现代战地医疗奠定了基石,彰显出一位医学先驱的远见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1936年,当法西斯阴云笼罩欧洲,白求恩毅然奔赴战火纷飞的西班牙,组建移动医疗队,将手术台设在炮火边缘,他用双手在死亡线上抢回生命,用行动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崇高信念。</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白求恩率医疗队远赴中国,投身抗日战争的洪流,他拒绝安逸的后方生活,执意奔赴延安与晋察冀根据地,在缺医少药、物资匮乏的险境中,将生命之光洒向每一位伤员。</p> <p class="ql-block"> 在华期间,他创办卫生学校,培养大批战地医护人员;设计“卢沟桥”式行军手术台,让手术随部队前进,他曾连续奋战69小时,为115名伤员施行手术,被八路军战士深情称为“战地神医”,其身影成为战火中最温暖的依靠。</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县为伤员手术时,不幸被手术刀划破手指,感染败血症,最终献出生命,年仅49岁,毛泽东亲撰《纪念白求恩》一文,赞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精神如星辰不灭,照亮中加两国人民的心灵长河。</p> <p class="ql-block"> 白求恩故居是一座典雅的维多利亚式两层淡绿色小楼,掩映于葱茏庭院之中,木栅环绕,枫树挺拔,吊篮垂花随风轻曳,仿佛时光未曾惊扰这份宁静,只留下岁月的低语与英雄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于1880年的老屋,原为长老会牧师居所,白求恩一家曾于1889至1893年在此生活,1972年,他被追认为“加拿大历史名人”,次年政府购回故居,修缮复原,1976年正式作为国家级历史遗址向公众开放,成为缅怀与敬仰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一楼左侧的客厅,复古风琴静立角落,壁炉旁摆放着精致的沙发与靠背椅,墙上悬挂着白求恩祖父的画像,仿佛诉说着医学世家的传承与荣光,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餐厅位于右侧,橱柜中陈列着当年使用的玻璃餐具,墙上悬挂的铜锣仿佛仍回荡着召唤家人用餐的清脆声响,一餐一饭间,映照出19世纪末加拿大中产家庭的朴素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 一楼另一侧是白求恩父亲的书房,书架林立,桌椅沉静,灯光柔和,仿佛仍能看见他伏案阅读的身影,这位牧师父亲的信仰与严谨,或许正是塑造白求恩无私品格的最初底色。</p> <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二楼四间卧室静静伫立,主卧中那张白求恩出生时使用的婴儿床,虽简朴却意义非凡——正是从这张小床出发,一个改变无数生命的人生旅程悄然启航。</p> <p class="ql-block"> 故居北侧,约翰街297号的白求恩纪念馆巍然矗立,2010年加拿大联邦政府购入,2012年正式开放,馆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手术器械、珍贵照片、生活实物,以及他亲手设计的输血车模型,每一件展品都是他奋斗一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据纪念馆馆长介绍,近年来每年约有13万名游客到访,其中九成来自中国,约11.7万人不远万里而来,只为在英雄故里驻足片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敬意与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