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文庙的重生 古韵流芳

陌上流年

<p class="ql-block">穿过车流与现代楼宇的缝隙,我远远望见那座绿瓦飞檐的牌坊静静矗立,像一位穿越时光的老者,不疾不徐地讲述着过往。牌坊上“文庙”二字苍劲有力,红绸垂落,随风轻摆,仿佛在向世人低语:这里,曾是礼泉文脉的起点。石板路斑驳,映着树影与车影,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没有冲突,反倒生出一种奇妙的和谐——就像老树抽出新芽,古庙迎来新生。</p> <p class="ql-block">一面红墙,金光熠熠的字句赫然入目:“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句话像一记钟声,在我心里轻轻回荡。它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像是这场重生的宣言。文庙不再是尘封的遗迹,而成了会“说话”的文化载体。每一块砖、每一道梁,都在诉说礼泉的过往,也在回应今天的叩问。</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区,一段序言静静铺展在眼前。它说,文化不只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物件,更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气息。历史与生活美学在此交融,那些曾高居庙堂的艺术,如今变得“可感可触”。我忽然明白,文庙的重生,不是修旧如旧的复刻,而是让雅韵真正回到人间,让家风、信仰、技艺重新融入日常。</p> <p class="ql-block">门楼飞檐翘角,深瓦如墨,彩绘斑斓。一条红幅高悬:“热烈祝贺‘礼泉文脉——知古文韵珍藏艺术品展’顺利开幕”。旗帜猎猎,人群往来,古老的门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里不再是冷清的祭祀之所,而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一场连接古今的对话。文庙活了,它以展览为媒,以艺术为桥,重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展板前,我驻足良久。“礼泉传世家风”“亲尝汤药”——这些名字像一缕缕温情,从历史深处飘来。画中古人侍奉双亲,神情谦恭,故事虽远,却让人心头一暖。家风不是空洞的训诫,而是代代相传的温度。在这里,家族的记忆被重新拾起,像一盏灯,照亮了现代人对“家”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德润心田——家风长卷里的精神原乡”,这标题如诗般动人。展板上的文字娓娓道来,讲述着家风如何塑造品格,如何在岁月中沉淀为家族的“精神原乡”。我仿佛看见,那些古老的智慧正悄然渗入现代家庭的土壤,生根发芽。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更成了家风传承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中华优秀家风典故”展板一字排开,诚伯书、训俭示康、闻德泣慕……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文字简洁却有力,插图古朴而传神。这些典故不再是课本里的冷知识,而是鲜活的精神资源。人们驻足阅读,低声交流,仿佛在与古人对话。文化,就这样在静默中完成了传递。</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严格教子,周恩来公私分明——领袖家风的展板前,许多人停下脚步。他们的家规朴素却深刻:不搞特殊,不谋私利。这些原则,与文庙所倡导的“礼”与“德”遥相呼应。原来,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更关乎社会风气。文庙的重生,不只是建筑的修复,更是价值观的重拾。</p> <p class="ql-block">《朱子家训》的展板旁,一扇老旧的木窗静静立着,斑驳的漆面诉说着岁月。左边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训诫,右边是那扇窗,仿佛就是某户人家的老屋。我忽然觉得,这些家训从未远离,它们藏在清晨的扫帚声里,藏在饭桌上的叮嘱中。文庙的重生,让这些古老的声音重新被听见。</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彩的介绍让我驻足。黄、绿、白三色交融,如丝路驼铃般绚烂。那是胡汉交融的见证,是开放与包容的象征。文庙的重生,不也正是如此?它不排斥现代,反而吸纳时代气息,让传统在多元中焕发新彩。美,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流动的、生长的。</p> <p class="ql-block">一幅“镜鉴”书法静静悬挂,唐太宗的字迹虽为后人摹写,却依然透出凛然之气。镜,不只是照容颜,更是照心性。文庙如镜,照见我们的来路,也映出我们的去向。它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不是怀旧,而是自省与前行。</p> <p class="ql-block">一尊合十的陶俑立于展台,长袍上的红纹已有些褪色,却更显古朴。它不言不语,却仿佛在为这片土地祈福。它来自过去,却站在此刻,见证着文庙的苏醒。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些文物不是“展品”,而是“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一头陶牛昂首挺立,釉色斑驳,黑、橙、白交织如画。它不似名贵瓷器那般光鲜,却有一种粗犷的生命力。它让我想起农耕时代的礼泉,想起那些默默耕耘的先民。文庙的重生,不只是士大夫的文化复兴,更是对民间生命力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盘上的龙腾云而起,爪牙凌厉,气势磅礴。祥云缭绕,花卉点缀,蓝白之间,尽显典雅。这龙,不只是皇权的象征,更是文化的图腾。它盘踞在瓷上,也盘踞在民族的记忆里。文庙的重生,正是让这样的图腾重新飞扬。</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瓶上的龙纹蜿蜒而上,祥云相随,花卉点缀其间。每一道笔触都精妙绝伦,仿佛匠人的心跳仍留在釉下。这些瓷器,曾是“文化名片”,如今在文庙的展厅里,再次成为对话世界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菩萨端坐龙形基座,手持法器,面容宁静。色彩虽经岁月洗礼,却不减庄严。它不只是一件雕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慈悲、坚定、超越。文庙的重生,不仅是文化的回归,更是心灵的安顿。在这里,人们不仅能看见历史,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a>礼泉文庙的重生,不是一场简单的修复,而是一次文化的觉醒。古韵未老,它正以新的姿态,继续流芳。 </a></p>